..續本文上一頁入品,塵緣莫動,佛常現前,閉目了然,開眼不失,境觀相資,塵念靡間,方入觀行即位。
相似即者,謂于觀行即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至相似即時,已獲六根清淨位。于實相真如有若親證,屬圓教內凡十信位。也就是說,到相似即時,得以止觀明靜,六根清淨,斷除見思、塵沙惑,降伏無明惑業,于理仿佛有如親證,而實則未證,故以相似命名,顯然斷除見思,塵沙,降伏無明即在此一階段,盡凡位入聖位亦在此即。相似即者,即是釋佛乃似本覺,良以此位始覺之功,尚伏無明,全未破收,非真本覺,唯得名相似即佛。如《觀經疏》卷一雲:
相似即佛者,念佛相好身,得相似相應;念佛法門身,得相似相應;念佛實相身,得相似相應。相似者,二物相類,如鍮似金,若瓜比瓠,猶火先暖,涉海初平。水性至冷,飲者乃知。渴不掘井,聽說何爲
略舉其要,如《法華經》中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名相似佛也。61)
又《摩诃止觀》卷一下雲:“相似即是菩提者,以其愈觀愈明,愈止愈寂,如勤射鄰的名相似觀慧,一切世間治生産業不相違背,所有思想籌量皆是先佛經中所說,如六根清淨中說” 。62)
六根清淨位,即是十信位,依天臺圓教八位屬內凡位。十信位的名目,與別教相同,但其義大異。初信斷見惑,顯真理,與藏教初果,通教見地,別教初住位齊,證位不退;二信至七信,斷思惑盡,與藏四果、通已辦、別教七住位齊。叁界苦、集二谛,斷盡無余。八信至十信,斷界內外塵沙惑盡,假觀現前,見俗谛理,開法眼,成道種智。與別教八、九、十住及十行、十回向位齊,證行不退。
分證即者,分破無明,分證法身。《觀經疏》卷一雲:
分證佛者,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發一切智慧,發一切境界,不前不後,亦不一時,叁智一心中得。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開秘密藏。以不住法,即住其中,以普現色身,作衆色緣,一音隨類,報答諸聲;不動真際,群情等悅,應以叁輪度者,能八相成道,具佛威儀,以佛音聲方便而度脫之,況九法界叁輪耶!初住尚爾,況等覺耶,是分證佛也。63)
此是智者大師對分證即佛的概釋。又《止觀》卷一下雲:
分證即者,因相似觀力入銅輪位,初破無明見佛性,開寶藏顯真如,名發心住,乃至等覺,無明微簿智慧轉著。如從初日至十四日,月光重圓闇垂盡,若人應以佛身得度者,即八相成道。應以九法界身得度者,以普門示觀,如經廣說,是名分證菩提。64)
分證即共有四十一個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無明惑也有四十一品,前相似即僅伏無明,而未破除。至此,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中道。從初住始破一品無明,分證叁身,垂形十界。至等覺位時,四十一品無明盡破,德用轉廣,體用高升,若再進斷一品微細無明,則就證得究竟即位。
究竟即者,是智斷二德的圓滿位。永別無明父母,妙證涅槃。也就是說:證得此位時,所見一切諸法無不是佛法。如《止觀》卷一下雲:“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于妙覺,智光圓滿不可複增,名菩提果,大涅槃斷,更無可斷,名果果。等覺不通,唯佛能通,過荼無道可說,故名究竟菩提”。65)又如《觀經疏》卷一雲:“究竟佛者,道窮妙覺,位極于荼,故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邊際智滿,種覺頓圓,無上士者,名無所斷,無上士者,更無過者,如十五日月,圓滿具足,衆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名究竟佛義”。66)此是智者大師對究竟即佛的精確闡釋。
妙覺極果,徹證不思議理性,福智圓滿。從分證即初斷一品無明,證一分叁德初住位開始,經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斷去四十一品無明,證四十一分叁德,最後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獲證究竟,達究竟即位,登涅槃山頂,以虛空爲座,成清淨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亦名上上品實報無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即是圓教的妙覺佛果。
以上所述六即是圓教從凡夫至成佛的曆程,而圓教斷惑,無非叁惑,今列表說明圓教六即五十二位:
以上略述了化法四教的主要內容。化法四教是以“空”和“中道”爲立論根據的。于“空”又分“析空”——藏教;“體空”——通教;“中道”分爲“但中”、“不但中”。“但中”是相待的中道,屬別教,“不但中”是絕待的中道,屬圓教。再以空理的觀照,破見思惑而得解脫,了叁界分斷生死,所以藏、通二教屬界內教。用中道觀破塵沙惑而得解脫,了界外變易生死,乃至破盡無明,圓滿菩提,所以別、圓二教屬界外教。
(4)關于天臺八教的成立根據
天臺八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師依據大乘經論而由內證的智慧加以綜合研究和合理分類所成。首先,化儀四教是依《華嚴經·性解品》的“日出先照”而立“頓”,以《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的“雖小欲懈怠,漸當作佛”而立“漸”;以《大智度論》所引《大品》的“我在閻浮提,轉第二*輪”爲“秘密”;以《維摩經》的“一音演教”而立“不定”。67)
化法四教的依據,在《四教義》卷一雲:
問曰:四教從何而起
答曰:今明四教,還從前所明叁觀而起。爲成叁觀,初從假入空觀,具有析體拙巧二種入空不同。從析假入空,故有藏教起。從體假入空,故有通教起,若約第二從空入假,假中即有別教起。約第叁一心中道正觀,即有圓教起。問曰:叁觀複因何而起
答曰:叁觀還因四教而起。問曰:觀教複因何而起
答曰:觀教皆從因緣所生四句而起。問曰:因緣所生四句因何而起
答曰:因緣所生四句即是心,心即是諸佛不思議解脫,不思議解脫畢竟無所有,即是不可說。68)
很明顯,化法四教的組織和建立是以《中論》四句偈爲中心,又依《大涅槃經·德王品》的“四不可說”和《聖行品》的“四種四谛*輪”,還有《法華經·藥草喻品》的“叁草二木”爲根據組成了化法四教的理論。
(5)天臺判教的特色
綜觀智者大師對南北朝時代的判教,概括爲“南叁北七”之說,基本上全包了當時的立教諸家,他們都是當時聲望很高的學者。後來天臺的判教得以如此完備,與此當有密切的關系,應該說是在此基礎上的發展和提高。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卷十中于此南叁北七之說,雖極力予以評判,卻對他們的思想,則已分別有所取舍。所以,有人認爲,盡管天臺大師在《法華玄義》卷十裏縱橫難破“南叁北七”之說,他的化法四教也是基于北地之說而發展的。也有人認爲,在天臺的判教中,化儀四教是脫胎于南地諸師,而化法四教和叁種教相,是純屬大師的獨創。更有人認爲天臺的五時八教判,是古代教判的照樣模仿,如五時判的組織是相同惠次、光宅等大德的;又責難化儀四教,也是南北共用的頓、漸、不定而僅增加秘密一教而已。從事實來看,這幾種說法有其一定的道理,天臺大師的五時八教判,得到前人的啓示,那是毋庸置疑的。不過,他只是采用了古判的名義,其內容和主張,卻是全然不同。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卷上中自說是“名同義異”。
他的五時判教,謂佛于《華嚴》時,初說滿字教,衆生根淺,而約滿開半,于《阿含》時說藏教;于《方等》時對半明滿,說通教;于《般若》時,明滿,說別教;于《法華》時,舍半明滿,說會叁歸一之圓教。此則甚爲整齊。以前判教者,多由一教之重頓悟或漸修的分判,此頓漸問題,在慧觀之後,多被采用。然佛所說者,是頓或漸,衆生聞之,未必即從所說頓、漸門入。由何門入,當以衆生之根機而定,則佛之說頓說漸,也就不是一定說頓,或者一定說漸,其意旨是不定的。正成佛之說法方式,有頓、有漸、有不定、于不定中,又分爲不定與秘密二種(不定是指衆生同聽異解,而能相互知道;秘密亦是指衆生同聽異解,但彼此互不相知),所以,化儀四教的完善,是始于智者大師。此言佛說法之方式,除頓、漸而外,還有秘密,不定兩種,乃表示對聞法者的善根和機宜的重視。依此而同一一言教,對不同根性的人,就有不同的意義,引導衆生入于佛道的效果,還是相同的。智者大師以五時判釋如來一代聖教,謂五時之教。或頓或漸,或秘密或不定,主要是從聞法者而來,五時判是由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而出。此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之名,原出《長阿含》、《涅槃》等經。大師取之以喻《華嚴》,《阿含》,《方等》,《般若》,《法華》《涅槃》五時教的次第。
大師除依五時與化儀四教判釋外,更依佛所說法內容,判爲藏、通、別,圓化法四教。于化儀化法各立四教,皆有重聞法、行佛道之意。《法華經》言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乃謂一切人皆有佛之知見,而且皆可由開示而得悟入,故此《法華經》之圓教,最爲高廣,稱謂“純圓獨妙”。因此,清楚可知,大師的教判並非是對古師的模仿,純屬他自己對佛典深刻的悟解,而總結、概括出非凡的圓滿周密的教判。大師的判教釋經,旨在圓教暢佛本懷,教觀總持,以求與佛本懷相契。此是其他判教諸師無法比擬的,也是天臺的一大特色。
(二)教相叁意判
五時八教判是判教史上最有代表性最周密圓滿且又最有影響的名判。在天臺的判教中,教相叁意判也是智者大師偉大思想獨創的妙判。如《法華玄義》卷一上雲:“教相爲叁:一根性融不融相;二化導始終不始終相;叁師弟遠近不遠近相”。69)他從所化根性,化導因緣,能化所化的本迹叁方面來論述《法華經》的珠勝和判定其位置,更由本迹二門的立場,遠溯過去世諸佛所說之徑。前兩種教相是約迹門,後一教相;是約本門,現分別敘述于下:
l、根性融不融相之教判
此是依據根性而判釋的。因爲衆生根機不同,則修行之方法亦大相徑庭。《華嚴》部雖然建立融不融,只是教誡大乘菩薩法,小乘根性的衆生是不得聽聞的。《阿含》部,其主旨在立不融,唯是教誡…
《論述天臺宗的判教(普正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