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濟心燈·春之卷

  春之卷

  每天叁呼快樂

   世間的名利就像枷鎖一樣,會縛住我們的身心;

   不破名利束縛的人,才能自在。

   佛陀出家成道後,他的兒子羅睺羅也隨他出家。

   佛陀的父王看見兒子、孫子都有出家了,江山無人繼承,只好王族中找一位繼承人,這個人名子跋谛。他當上了國王之後不久,王族就遭琉璃王滅掉了;但跋谛地琉璃王尚未侵境之前,也隨佛陀出了家。

   他出家後專心修行,每日叁次高呼:「我真快樂,我真快樂,我真快樂。」

   其他的弟子聽到了他天天喊快樂,以爲他還在懷念當國王時的快樂,食欲心仍未消除,因此有人就向佛陀稟告這件事。

   佛陀爲了讓大家明白跋谛已修到心地清淨,于是召集大衆,問跋谛:「跋谛啊!你還不忘當國王時的那段快樂時光嗎?」

   跋谛說:「佛陀!我並沒有回想過去的快樂啊!」

   佛陀說:「那你爲什麼每天叁呼快樂呢?你真正的快樂是什麼?」

   跋谛說:「我當國王時,居住的王城都有層層的衛兵保護,身心實在不得自由。除此之外,夜聞更聲也使我的心驚膽戰,怕有亂人來犯,日夜恐慌,每天不得自在。自我出家以後,日中一食,逍遙自在;夜晚坐在樹下休息,聞不到更聲,置身于大自然的環境中,毫無牽挂、自由自在,這就是我真正的快樂。爲了感謝佛陀給我的快樂,因此每日叁次宣唱快樂,感謝佛恩。」

  心動的僧人

   修行要系緣修心、藉事煉心、隨處養心。

   佛陀住世時,有位發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團裏,每位出家人都悠然自在,很是羨慕,便放棄家庭,加入僧團。

   他在僧團住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人生短暫又可貴,應該找個靜處精進修行,就對佛陀說:「佛陀呀!我在那麼多的人群中,心無法靜下來,能否讓我有一個較好的修行環境呢?」 

   佛陀點頭應允說:「你自己去找一個適合你修行的地方吧!」他便離開僧團到了一個山頭的地方,找一個靜處坐定下來,開始修行。

   因爲周遭一個人影也沒有,所聽到的都有是有如鬼魅的聲音,于是整個腦袋裏都有是鬼魅的幻影,他開始惶恐了!心想:我在比丘群中無法定心,而這兒十分安靜,卻不斷生起惶恐的心念。我還是停止修行,回家享福吧!

   這心念一動,佛陀正好來到他的面前。佛陀問:「你在這麼靜的地方,周圍沒有人影,怕不怕?」

   他雖然內心害怕,口頭上卻回答說:「不,我不害怕!」

   佛陀就說:「好,我們坐下來談談。」

   剛坐下來時,正好看到遠處有只大象走來,在離他們不遠的一棵大樹下,很安詳地躺下來睡覺。佛陀就問他:「你有沒有看到那只大象在哪兒睡覺?」  

   「有。」

   「這只象有眷屬五百只,日夜圍繞,非常吵鬧,所以想暫時在此好好在休息。象是畜生類,都懂得舍鬧取靜,可惜有很多人卻不懂得愛惜靜谥的環境。鬧,往往是心在鬧,有人修行是『人在鬧事,心清靜』;也有人是『人在靜中,心紛亂』。修行,一定要堅定心志,安于靜境。」

   他聽了非常忏悔,對佛陀說:「佛陀啊!在僧團裏,可以相互勉勵、精進修行,弘揚佛法,我卻不知惜福、惜緣而離開僧團;現在一個人在靜中,心又紛亂,真是慚愧!我願意再隨佛陀回僧團,與衆比丘一同接受教法、相互勉勵。」

  了生死,度衆生

   經去:「菩薩常念——我當爲十方一一衆生,住無量劫,成就衆生,心無疲厭,共止住而不舍離……。」

   天臺大師的弟子問他:「師父啊!你現在證得幾品的果位呢?」

   天臺大師答:「我若不領衆,可以證十信果位;現在我領衆,只證五品果位。」

   這是何其大的差別啊!天臺大師因爲衆生,煩惱未斷,必須犧牲他的果位。

   我最初學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要「了生死」必須先去除煩惱。然叁十多年來,爲了「慈濟功德會」,我擔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心從未清閑過。

   哪一天我臨終時,或許也無法「了生死」。但願盡此一報身,功行德回向諸衆生。

  金籠子中的金絲雀

   這個世界,時時刻刻都有在對我們說法;

   無聲的說法,有時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和臺北幾位委員一起去訪視貧戶,一共叁部車,十多個人。從叁重、蘆洲,再到觀音山上,記問四位長期接受濟助的資貧戶。

   他們都是貧病或低能者,居住在違章建築或用木板簡單拼成的矮房中。屋內避陰陰暗暗,又零亂堆放了許多雜物,還有一股強烈的怪味道,實在令人悲憐!

   我問隨行的某大化妝品公司董事長夫人:「你以前看過這樣的貧戶嗎?」

   她回答:「從來沒有。」

   我說:「你好像金籠子中金絲雀,今天飛出來,看到人間的另一個世界了。」

  阿難受難

   經去:「色欲,世之枷鎖也,世之炎禍也。……細思之,人身垢穢,常流不淨物,有何美色可言。」

   有一次阿難獨自去托缽,走了一段路後,缽還是空的。這時他口渴難耐,剛好前面有一品古井,有一位女子正在那兒打水。阿難走到井旁時,這名女子擡起頭看到這位出家人,她眼前一亮,心想:「多麼莊嚴的比丘啊!」

   這名女子叫做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難,心裏無形中生起了绐烈的愛念。她想盡辦法要得到阿難的愛,即使造業也在所不惜。阿難受到她的蠱惑,漸漸失去正念而進入她的房內。佛陀遙知阿難的處境,立即派文殊菩薩前去救護他,並一心持楞嚴咒,以恢複阿難的正念。

   阿難在即將破戒時,忽然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精舍。摩登伽女見阿難離她而去,便一路追奔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

   佛陀問:「你真的很愛阿難嗎?」

   她說:「我真的非常愛他。」

   阿難此時正在沐浴,佛陀就叫人把阿難沐浴後的水端出來,再問她:「阿難那一點值得你愛?」

   她說:「阿難全身都散發出一股吸引人的魅力,我愛他身體的全部。」

   佛陀說:「既然這樣,那麼請你把這盆阿難的洗澡水喝下吧!」

   摩登伽女看看洗澡水,緊皺眉頭說:「佛陀啊!這麼髒的水,我怎麼喝得下去呢?」

   佛陀說:「每個人的身體原本就是這麼髒。現在阿難健康時你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你又將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聽了佛陀的話後,頓然領悟「人身不淨」的道理,當下斷除貪欲,證悟初果。

  問情何物

   內心有遍法界的大愛,才能透徹一切;

   不致像濕黏的泥濘一樣,一沾上就會灰頭土臉。

   有一位會員,好的先生是一位企業家。過去夫妻倆什麼都沒有,後來兩人攜手並肩創下了一番事業;現在生活富裕了,先生卻分心了。過去貧困的時候,雖然背著孩子去做工,住的房子又是租的,身上沒有任何裝飾,但是她卻感到很滿足、幸福;而現在住在高樓大廈、生活富足,反而讓她天天哭、日日都苦惱。

   我對她說:「你應該滿足了。雖然現在的生活中少了一分先生對你的愛,但是你還有四個兒女,你已經到得了子女的愛,應該把母性的愛發揮出來,好好教育他們,照顧家庭,再把這分愛發揮到社會人群;如能這樣,雖然失掉了一個人的愛,卻是擴大了無量無邊的愛心。何況,情愛並不是硬爭就能得到的;它如同一個球,愈是硬碰,它彈得愈高、愈遠。一切順其自然,該來的自然會來;它若不來,你愈想盡辦法去爭取,就會離你愈遠。如能擴大感情的範圍,放棄一對一的私情,那不是會很安穩泰然嗎?」

   她回答道:「可能是這樣吧!」

  被財産遺棄的老人

   有得必有失。凡夫追求財物,聖人追求真理。

   有一位六十多歲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濟醫院之前,他的雙腳已經被鋸斷了。醫院每天必須爲他洗腎叁次,卻沒有親人來照顧他。慈濟醫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幫他洗澡,並教他念佛。

   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應他兩個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聲「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應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說出了自己的報應故事。

   他年輕時,也有四位兄弟姐妹。因爲父親很有錢,臨終時,大家就開始爭奪財産。由于他是父親生前最寵愛的兒子,終于爭到了一分最有利的財産,但是兄弟親戚都因此對他很不滿,從此斷絕了手足之情。

   後來他把這分財産拿來做事業,但是每做必誇;且到後來錢誇空了,他的太太也死了,他就這樣孤零零地一個人直到今天。

   他說:「當初若不是爲了那些財産,如今也不會這麼孤苦零丁,這是因果報應啊!今天我以最虔誠的心,發露忏悔自己的過錯。我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原諒我,會來接我引我。好了!我們來念佛吧!」

   大約經過了一個多小時,老人的念佛聲由大聲到小聲,終于沒聲息,安靜地往生了。

  遊覽淨土的老太太

   外界景物之美,過眼即逝;心地風光之美,終生難忘。

   有一位年逾九十歲的老太太過生日,幾個孩子要她出國去觀光。她問兒子們說:「那你們要給我多少錢?」

   子女們回答說:「我們第個人各准備了五萬元,要給您做生日。」

   老太太說:「一個人五萬元,你們六個人,總共是叁十萬元。把錢拿來吧!」

   其中一個兒子就說:「媽!您把身份證拿給我,我幫您辦手續。」

   老太太說:「你們不必辦,只要帶我去花蓮住七天就行了。叁十萬元我要給師父建醫院,在師父那裏我可以念佛;你們就當我已經出國玩去了,七天後再來接我。」

   她到「靜思精舍」住了七天,帶回滿心的歡喜!

  無盡的感恩

   社會的進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所以對人要有敬仰心,時時尊重別人。

   我每次到工地,如果是夏天,慈誠隊員就要找到站到陰涼的地方;否則就要我趕快回去,免得受…

《慈濟心燈·春之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