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慈济心灯·春之卷

  春之卷

  每天三呼快乐

   世间的名利就像枷锁一样,会缚住我们的身心;

   不破名利束缚的人,才能自在。

   佛陀出家成道后,他的儿子罗睺罗也随他出家。

   佛陀的父王看见儿子、孙子都有出家了,江山无人继承,只好王族中找一位继承人,这个人名子跋谛。他当上了国王之后不久,王族就遭琉璃王灭掉了;但跋谛地琉璃王尚未侵境之前,也随佛陀出了家。

   他出家后专心修行,每日三次高呼:「我真快乐,我真快乐,我真快乐。」

   其他的弟子听到了他天天喊快乐,以为他还在怀念当国王时的快乐,食欲心仍未消除,因此有人就向佛陀稟告这件事。

   佛陀为了让大家明白跋谛已修到心地清净,于是召集大众,问跋谛:「跋谛啊!你还不忘当国王时的那段快乐时光吗?」

   跋谛说:「佛陀!我并没有回想过去的快乐啊!」

   佛陀说:「那你为什么每天三呼快乐呢?你真正的快乐是什么?」

   跋谛说:「我当国王时,居住的王城都有层层的卫兵保护,身心实在不得自由。除此之外,夜闻更声也使我的心惊胆战,怕有乱人来犯,日夜恐慌,每天不得自在。自我出家以后,日中一食,逍遥自在;夜晚坐在树下休息,闻不到更声,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中,毫无牵挂、自由自在,这就是我真正的快乐。为了感谢佛陀给我的快乐,因此每日三次宣唱快乐,感谢佛恩。」

  心动的僧人

   修行要系缘修心、藉事炼心、随处养心。

   佛陀住世时,有位发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团里,每位出家人都悠然自在,很是羡慕,便放弃家庭,加入僧团。

   他在僧团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人生短暂又可贵,应该找个静处精进修行,就对佛陀说:「佛陀呀!我在那么多的人群中,心无法静下来,能否让我有一个较好的修行环境呢?」 

   佛陀点头应允说:「你自己去找一个适合你修行的地方吧!」他便离开僧团到了一个山头的地方,找一个静处坐定下来,开始修行。

   因为周遭一个人影也没有,所听到的都有是有如鬼魅的声音,于是整个脑袋里都有是鬼魅的幻影,他开始惶恐了!心想:我在比丘群中无法定心,而这儿十分安静,却不断生起惶恐的心念。我还是停止修行,回家享福吧!

   这心念一动,佛陀正好来到他的面前。佛陀问:「你在这么静的地方,周围没有人影,怕不怕?」

   他虽然内心害怕,口头上却回答说:「不,我不害怕!」

   佛陀就说:「好,我们坐下来谈谈。」

   刚坐下来时,正好看到远处有只大象走来,在离他们不远的一棵大树下,很安详地躺下来睡觉。佛陀就问他:「你有没有看到那只大象在哪儿睡觉?」  

   「有。」

   「这只象有眷属五百只,日夜围绕,非常吵闹,所以想暂时在此好好在休息。象是畜生类,都懂得舍闹取静,可惜有很多人却不懂得爱惜静谥的环境。闹,往往是心在闹,有人修行是『人在闹事,心清静』;也有人是『人在静中,心纷乱』。修行,一定要坚定心志,安于静境。」

   他听了非常忏悔,对佛陀说:「佛陀啊!在僧团里,可以相互勉励、精进修行,弘扬佛法,我却不知惜福、惜缘而离开僧团;现在一个人在静中,心又纷乱,真是惭愧!我愿意再随佛陀回僧团,与众比丘一同接受教法、相互勉励。」

  了生死,度众生

   经去:「菩萨常念——我当为十方一一众生,住无量劫,成就众生,心无疲厌,共止住而不舍离……。」

   天台大师的弟子问他:「师父啊!你现在证得几品的果位呢?」

   天台大师答:「我若不领众,可以证十信果位;现在我领众,只证五品果位。」

   这是何其大的差别啊!天台大师因为众生,烦恼未断,必须牺牲他的果位。

   我最初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生死」;要「了生死」必须先去除烦恼。然三十多年来,为了「慈济功德会」,我担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心从未清闲过。

   哪一天我临终时,或许也无法「了生死」。但愿尽此一报身,功行德回向诸众生。

  金笼子中的金丝雀

   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有在对我们说法;

   无声的说法,有时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次,我和台北几位委员一起去访视贫户,一共三部车,十多个人。从三重、芦洲,再到观音山上,记问四位长期接受济助的资贫户。

   他们都是贫病或低能者,居住在违章建筑或用木板简单拼成的矮房中。屋内避阴阴暗暗,又零乱堆放了许多杂物,还有一股强烈的怪味道,实在令人悲怜!

   我问随行的某大化妆品公司董事长夫人:「你以前看过这样的贫户吗?」

   她回答:「从来没有。」

   我说:「你好像金笼子中金丝雀,今天飞出来,看到人间的另一个世界了。」

  阿难受难

   经去:「色欲,世之枷锁也,世之炎祸也。……细思之,人身垢秽,常流不净物,有何美色可言。」

   有一次阿难独自去托钵,走了一段路后,钵还是空的。这时他口渴难耐,刚好前面有一品古井,有一位女子正在那儿打水。阿难走到井旁时,这名女子抬起头看到这位出家人,她眼前一亮,心想:「多么庄严的比丘啊!」

   这名女子叫做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难,心里无形中生起了绐烈的爱念。她想尽办法要得到阿难的爱,即使造业也在所不惜。阿难受到她的蛊惑,渐渐失去正念而进入她的房内。佛陀遥知阿难的处境,立即派文殊菩萨前去救护他,并一心持楞严咒,以恢复阿难的正念。

   阿难在即将破戒时,忽然清醒过来,马上离开摩登伽女,跑回佛陀的精舍。摩登伽女见阿难离她而去,便一路追奔来到佛陀的面前,请求佛陀成全她。

   佛陀问:「你真的很爱阿难吗?」

   她说:「我真的非常爱他。」

   阿难此时正在沐浴,佛陀就叫人把阿难沐浴后的水端出来,再问她:「阿难那一点值得你爱?」

   她说:「阿难全身都散发出一股吸引人的魅力,我爱他身体的全部。」

   佛陀说:「既然这样,那么请你把这盆阿难的洗澡水喝下吧!」

   摩登伽女看看洗澡水,紧皱眉头说:「佛陀啊!这么脏的水,我怎么喝得下去呢?」

   佛陀说:「每个人的身体原本就是这么脏。现在阿难健康时你就已经嫌脏了,那他将来老死败坏时,你又将如何想呢?」

   摩登伽女听了佛陀的话后,顿然领悟「人身不净」的道理,当下断除贪欲,证悟初果。

  问情何物

   内心有遍法界的大爱,才能透彻一切;

   不致像湿黏的泥泞一样,一沾上就会灰头土脸。

   有一位会员,好的先生是一位企业家。过去夫妻俩什么都没有,后来两人携手并肩创下了一番事业;现在生活富裕了,先生却分心了。过去贫困的时候,虽然背着孩子去做工,住的房子又是租的,身上没有任何装饰,但是她却感到很满足、幸福;而现在住在高楼大厦、生活富足,反而让她天天哭、日日都苦恼。

   我对她说:「你应该满足了。虽然现在的生活中少了一分先生对你的爱,但是你还有四个儿女,你已经到得了子女的爱,应该把母性的爱发挥出来,好好教育他们,照顾家庭,再把这分爱发挥到社会人群;如能这样,虽然失掉了一个人的爱,却是扩大了无量无边的爱心。何况,情爱并不是硬争就能得到的;它如同一个球,愈是硬碰,它弹得愈高、愈远。一切顺其自然,该来的自然会来;它若不来,你愈想尽办法去争取,就会离你愈远。如能扩大感情的范围,放弃一对一的私情,那不是会很安稳泰然吗?」

   她回答道:「可能是这样吧!」

  被财产遗弃的老人

   有得必有失。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

   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

   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的报应故事。

   他年轻时,也有四位兄弟姐妹。因为父亲很有钱,临终时,大家就开始争夺财产。由于他是父亲生前最宠爱的儿子,终于争到了一分最有利的财产,但是兄弟亲戚都因此对他很不满,从此断绝了手足之情。

   后来他把这分财产拿来做事业,但是每做必夸;且到后来钱夸空了,他的太太也死了,他就这样孤零零地一个人直到今天。

   他说:「当初若不是为了那些财产,如今也不会这么孤苦零丁,这是因果报应啊!今天我以最虔诚的心,发露忏悔自己的过错。我相信阿弥陀佛一定会原谅我,会来接我引我。好了!我们来念佛吧!」

   大约经过了一个多小时,老人的念佛声由大声到小声,终于没声息,安静地往生了。

  游览净土的老太太

   外界景物之美,过眼即逝;心地风光之美,终生难忘。

   有一位年逾九十岁的老太太过生日,几个孩子要她出国去观光。她问儿子们说:「那你们要给我多少钱?」

   子女们回答说:「我们第个人各准备了五万元,要给您做生日。」

   老太太说:「一个人五万元,你们六个人,总共是三十万元。把钱拿来吧!」

   其中一个儿子就说:「妈!您把身份证拿给我,我帮您办手续。」

   老太太说:「你们不必办,只要带我去花莲住七天就行了。三十万元我要给师父建医院,在师父那里我可以念佛;你们就当我已经出国玩去了,七天后再来接我。」

   她到「静思精舍」住了七天,带回满心的欢喜!

  无尽的感恩

   社会的进步,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所以对人要有敬仰心,时时尊重别人。

   我每次到工地,如果是夏天,慈诚队员就要找到站到阴凉的地方;否则就要我赶快回去,免得受…

《慈济心灯·春之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