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烈日的煎熬,我即选择站在太阳底下。因为我头戴斗笠又没有出力,而他们在烈日下挑沙、搬砖,付出这么多的劳力,还受到天煎地逼的苦难,我实在很心疼!
如果我是在下雨天到工地,他们往往又会说:「师父,下雨了。你为什么不到里面避避雨?」
我站在那里还撑着伞,他们却任凭风吹雨淋,到底是雨水、还是汗水都有分不清,我真的好感激他们!
每次到工地看到工人爬得很高,我的心真是又紧张又感激!他们爬那么高,万一脚底踩个空呢?
站在底下的人往上望去,都会为他们捏把冷汗,难道他们不害怕吗?所以我深深感觉到他们所付出的真是千辛万苦,不知流了多少汗、经历多少险啊!
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能完成这分利益人群、福利社会的事业呢?
老人之死
不善用钱财,即如危身之火;
不善教子女,即成伤人之虎。
有一天,某医院一位外科主任很感慨地说了一件他亲见亲闻、令人叹息的病房现象。
有一位十多岁的老人病危时,医护人员正忙着为他急救。突然有两位处轻人匆匆跑进来,他们不问病人的情况如何,只是猛摇着病人的肩膀问:「爸!你到底还有多少钱放在别人家没拿回来?谁借了钱没还?」
医生他们正忙着急救,而他的孩子却在旁边不断打岔。外科主任就把他的手拔开,说道:「拜托你不要再摇了!再摇,病人会断气了!」
结果,那位老人在他儿子一阵乱摇之后,真的断气了,他们没有问出钱的下落。
幕后的凶手
天下的父母都爱子女。但是,溺爱会害了子女;
要用菩萨的智慧去教育他们。
佛陀曾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个女人很溺爱她的孩子。孩子小时候玩泥巴,看见沙中有虫,就会把虫捉起来,然后用竹子从头穿到尾巴。
做母亲的看了不但不教,还说她的孩子很聪明。
孩子长大一点时,开始把泥巴捏成人的形。然后用力把泥人的头、手、脚捏断,分成好几块。
当母亲的仍说:「我这个孩子好能干喔!他会捏泥人呢!」
直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她仍是一味在溺爱,后来孩子从事刽手的职业。
有一次他竟为了一个女人,惨无人道把一个家庭毁掉,被判了死刑。在行刑之前,他知道自己错了。当判官问他:「你还有话要说吗?」
他大叫着说:「我今天会落到这种下埸,完全是我母亲害的;我的命生于我的母亲,但也毁于我的母亲。」
陋室里的病人
苦难的众生,需要爱心人士的帮助,
人生才不会显得太冷酷。
曾经有委员提报一件贫户个这案,案主住在一个废弃菜市场的楼上。这个人平常既傲慢又爱喝酒,一旦喝了酒就会与人起争执。他曾结过两次婚,但都离婚了,两个太太各自带着孩子离开他。一年多来,他因病不能行动,很少与人接触;只偶尔爬出门外,向人要食物吃,境况很可怜!我们的会员发现这个个案之后,就向分会报告。委员马上相约去看他。
委员进入了他的住处后,一股恶臭味立即扑鼻而来。屋内脏乱不堪,而案主却长期生活在这间垃圾堆内。
委员见状不忍心,马上捲起袖子准备帮他打扫。
这时围观的邻居好奇地问:「你们是他的什么人?」
委员回答:「我们与他非亲非故!」
「那为什么来看他,又不怕脏、不怕臭地帮他打扫?」
「我们是慈济的委员,师父教我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的苦难就是我们的苦难,他的病痛和我们病痛没有差别;因为不忍心见他抱病住在这样的环境,所以我们要帮他清理。」
邻居听了马上说:「你们不用做了,让我们来。你们的他没有任何关系都有可以这样做,更何况我们是他的邻居。以前当他开门时,臭味便从楼上传下来,就是没有人想到要去帮他打扫;而你们却能够主动来关心,实在令我们太感动了。」
墙界官司
执迷不悟时,烦恼随之,如云蔽月;
转迷成悟时,菩提随之,云消见月。
二十多年前,「慈济功德会」要花莲草创之初,有位会员每个月都有会捐助二十元。
有一天我们的委员前去她家收会费,这位会员随口说也:「唉!最近好烦!」
委员便问那位太太:「为何事心烦?」
原来那位太太的隔壁邻居正在改建房屋,地基挖过了两家的地界。那位太太觉得对方欺人太甚,彼此争执不下,便打起了官司。
我们的委员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后,就问她:「你知道我今天为何到府上来吗?」
「当然知道,来收会费啊!」
「你知道这些钱的作用吗?」
「救济啊!」
「你知道要救济谁吗?」
「这我就不知道了!」
「对啊!是谁遭受苦难需要帮助,你并不知道,却能够每个月捐出二十元来;如今只为了墙界,就和相处了四十几年的老邻居打官司。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这么做值得吗?」
那位太太听了恍然大悟,立刻向法院撤销诉讼,两家重修旧好;邻居事后也太感歉意,主动将墙界后退数迟。如此一退一让,两家之间竟突然空出了一条巷子来。
老乞丐的感叹
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不能孝养父母,就不得福报。
佛陀在王舍城中,遇到一位身上穿得又脏又破的老乞丐。
佛陀走过去问他:「你为何如此狼狈呢?难道你没有儿子吗?」
老人回道:「我有儿子、有田园,也有房子。儿子出生时,我很高兴地将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为了他,我认真工作,奋斗事业;儿子大了,我为他娶妻、建立家业。不料,媳妇嫌我是糟老头、儿子嫌我太哆嗦;他们都不要我,我只好离家出门要饭吃。」
佛陀问她是否想回家?
老人说:「我怎么不想回去,但是有家却归不得啊!」
佛陀教他念一首诗,并嘱咐他走到哪里念到哪里。
佛陀念道:
「生子心欢喜,为儿娶财物,
复为子娶妻,舍自家外出。
边鄙田舍儿,违负于父命,
人形罗刹心,逆弃舍老父。
曲杖为最胜,为我访恶牛,
杖能劫恶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空井,全仗此杖力,
杖能制一切,唯难制逆儿。」
老乞丐就把这首诗背诵起来,走到哪里念到哪里。别人听了,都认为这个儿子太过分了!有人跑去骂他儿子,也有人去劝他。儿子听了到父亲的心声后感到非常惭愧,立刻把父亲接回家奉善养。
说与行
经云:「佛法贵行……但能勤行,纵寡闻,亦先入道。」
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以生动的譬喻,描绘了人性的真实面。
一架从巴黎尽往东京的飞机上,机舱里坐满了来自各国的人士,大伙在飞机行途中,无所不谈。由于国情不同、文化背景迥异,所谈的话题不免带有浓郁的本位主义色彩。
甲君首先发言,自诩甲国的文化历史最悠久、人民心胸最宽大,必要时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等。乙君听了也不肯服输,便强调乙国人的意志力最坚强、民族性最勇敢,遭逢失败时能切腹赎罪……。座中唯有丙君一言未发,而露微笑,很有礼貌地在一旁聆听。
突然,机长宣布飞机的一具引擎已经失灵,挽救此危机的唯一办法,是减轻飞机的负重,要求大家将行李丢出机舱外。
大伙正在张望之际,只见丙君很快地站起来,将他所有的行李一弃,唯独甲君却犹豫不决,面有难色。
乙君不禁语带讽刺地质问甲君:「刚才你不是说贵国人民心胸最宽大豁达吗?为什么你的行李最多最重,却偏偏舍不得丢掉呢?」
甲君为情势所逼,只好慢吞吞地着起来,百般不情愿一将行李一丢弃。
等到行李都丢完了,飞机还是未达稳定的程度,机长只得再宣布:「为了让飞机安全着陆,现在只好再减少机舱内的人数了。」
丙君一听,马上率先站起来,整理好衣冠,带着满脸笑容向大家挥手,说了声:「来生现见!」就打开机门勇敢地跳下去了。
然而飞机减轻的重量还是不够,此时乙君也奋然站起,随丙君之后跳出机外。那位自夸民族文化最高、最能在紧在关头舍生取义的甲君,站在一旁与其他人相互推诿。最后还是在哭啼声中,被人推出机外……。
这三种人,你会是哪一种人?
杨市长不要拐杖
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
前台北市长杨金欉先生,有一次到花莲慈济。当时我在大殿,他没见到我,就先带朋友到天祥去;他回来时,正好在开会。
我一听杨市长来,便请他和大家见见面,他一上台就激动得流泪。
他告诉大家:「我认为人生不能不信因果,要及时修行。我今天的身体能够复原,首先要感谢师父。当我第一次来见师父时,需要手持拐杖;第二次来见师父时,我对师父说,我要放弃拐杖;第三次就不必拿拐杖了,甚至和师父约定说我要慢跑。人生的地位和名利都是虚假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体。」
卖心莲的老婆婆
我做多得,少做多失。肢体残障不可怕,怕的是心残障。
「乐生疗养院」的病患当中,有一位失明的老婆婆响应慈济建院,发起了「一人一万」的运动。虽然这位老菩萨两眼失明、手又残障,脚也不方便走路,但是她能将《地藏经》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
虽然身患社会人士认为很可怕的麻疯病,但是老婆婆的人缘很好;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分超然的爱心。当她听到师父讲「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莲万蕊造慈济世界」后,灵机一动,便开始卖起心莲来了。
接连几天,她都走上一公里远的路去卖心莲。沿路上,朋友见到她来就问:「缘姊,有什么事吗?」
「我来卖心莲。」
「什么是心莲?您为什么要卖心莲?」
她开始为他们介绍慈济世界,大家听了之后都非常感动,问…
《慈济心灯·春之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