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烈日的煎熬,我即選擇站在太陽底下。因爲我頭戴鬥笠又沒有出力,而他們在烈日下挑沙、搬磚,付出這麼多的勞力,還受到天煎地逼的苦難,我實在很心疼!
如果我是在下雨天到工地,他們往往又會說:「師父,下雨了。你爲什麼不到裏面避避雨?」
我站在那裏還撐著傘,他們卻任憑風吹雨淋,到底是雨水、還是汗水都有分不清,我真的好感激他們!
每次到工地看到工人爬得很高,我的心真是又緊張又感激!他們爬那麼高,萬一腳底踩個空呢?
站在底下的人往上望去,都會爲他們捏把冷汗,難道他們不害怕嗎?所以我深深感覺到他們所付出的真是千辛萬苦,不知流了多少汗、經曆多少險啊!
如果沒有他們,我們怎能完成這分利益人群、福利社會的事業呢?
老人之死
不善用錢財,即如危身之火;
不善教子女,即成傷人之虎。
有一天,某醫院一位外科主任很感慨地說了一件他親見親聞、令人歎息的病房現象。
有一位十多歲的老人病危時,醫護人員正忙著爲他急救。突然有兩位處輕人匆匆跑進來,他們不問病人的情況如何,只是猛搖著病人的肩膀問:「爸!你到底還有多少錢放在別人家沒拿回來?誰借了錢沒還?」
醫生他們正忙著急救,而他的孩子卻在旁邊不斷打岔。外科主任就把他的手拔開,說道:「拜托你不要再搖了!再搖,病人會斷氣了!」
結果,那位老人在他兒子一陣亂搖之後,真的斷氣了,他們沒有問出錢的下落。
幕後的凶手
天下的父母都愛子女。但是,溺愛會害了子女;
要用菩薩的智慧去教育他們。
佛陀曾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個女人很溺愛她的孩子。孩子小時候玩泥巴,看見沙中有蟲,就會把蟲捉起來,然後用竹子從頭穿到尾巴。
做母親的看了不但不教,還說她的孩子很聰明。
孩子長大一點時,開始把泥巴捏成人的形。然後用力把泥人的頭、手、腳捏斷,分成好幾塊。
當母親的仍說:「我這個孩子好能幹喔!他會捏泥人呢!」
直到這個孩子長大成人,她仍是一味在溺愛,後來孩子從事劊手的職業。
有一次他竟爲了一個女人,慘無人道把一個家庭毀掉,被判了死刑。在行刑之前,他知道自己錯了。當判官問他:「你還有話要說嗎?」
他大叫著說:「我今天會落到這種下埸,完全是我母親害的;我的命生于我的母親,但也毀于我的母親。」
陋室裏的病人
苦難的衆生,需要愛心人士的幫助,
人生才不會顯得太冷酷。
曾經有委員提報一件貧戶個這案,案主住在一個廢棄菜市場的樓上。這個人平常既傲慢又愛喝酒,一旦喝了酒就會與人起爭執。他曾結過兩次婚,但都離婚了,兩個太太各自帶著孩子離開他。一年多來,他因病不能行動,很少與人接觸;只偶爾爬出門外,向人要食物吃,境況很可憐!我們的會員發現這個個案之後,就向分會報告。委員馬上相約去看他。
委員進入了他的住處後,一股惡臭味立即撲鼻而來。屋內髒亂不堪,而案主卻長期生活在這間垃圾堆內。
委員見狀不忍心,馬上捲起袖子准備幫他打掃。
這時圍觀的鄰居好奇地問:「你們是他的什麼人?」
委員回答:「我們與他非親非故!」
「那爲什麼來看他,又不怕髒、不怕臭地幫他打掃?」
「我們是慈濟的委員,師父教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的苦難就是我們的苦難,他的病痛和我們病痛沒有差別;因爲不忍心見他抱病住在這樣的環境,所以我們要幫他清理。」
鄰居聽了馬上說:「你們不用做了,讓我們來。你們的他沒有任何關系都有可以這樣做,更何況我們是他的鄰居。以前當他開門時,臭味便從樓上傳下來,就是沒有人想到要去幫他打掃;而你們卻能夠主動來關心,實在令我們太感動了。」
牆界官司
執迷不悟時,煩惱隨之,如雲蔽月;
轉迷成悟時,菩提隨之,雲消見月。
二十多年前,「慈濟功德會」要花蓮草創之初,有位會員每個月都有會捐助二十元。
有一天我們的委員前去她家收會費,這位會員隨口說也:「唉!最近好煩!」
委員便問那位太太:「爲何事心煩?」
原來那位太太的隔壁鄰居正在改建房屋,地基挖過了兩家的地界。那位太太覺得對方欺人太甚,彼此爭執不下,便打起了官司。
我們的委員了解事情的原委之後,就問她:「你知道我今天爲何到府上來嗎?」
「當然知道,來收會費啊!」
「你知道這些錢的作用嗎?」
「救濟啊!」
「你知道要救濟誰嗎?」
「這我就不知道了!」
「對啊!是誰遭受苦難需要幫助,你並不知道,卻能夠每個月捐出二十元來;如今只爲了牆界,就和相處了四十幾年的老鄰居打官司。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這麼做值得嗎?」
那位太太聽了恍然大悟,立刻向法院撤銷訴訟,兩家重修舊好;鄰居事後也太感歉意,主動將牆界後退數遲。如此一退一讓,兩家之間竟突然空出了一條巷子來。
老乞丐的感歎
父母是堂上的活佛;不能孝養父母,就不得福報。
佛陀在王舍城中,遇到一位身上穿得又髒又破的老乞丐。
佛陀走過去問他:「你爲何如此狼狽呢?難道你沒有兒子嗎?」
老人回道:「我有兒子、有田園,也有房子。兒子出生時,我很高興地將所有希望都放在他身上。爲了他,我認真工作,奮鬥事業;兒子大了,我爲他娶妻、建立家業。不料,媳婦嫌我是糟老頭、兒子嫌我太哆嗦;他們都不要我,我只好離家出門要飯吃。」
佛陀問她是否想回家?
老人說:「我怎麼不想回去,但是有家卻歸不得啊!」
佛陀教他念一首詩,並囑咐他走到哪裏念到哪裏。
佛陀念道:
「生子心歡喜,爲兒娶財物,
複爲子娶妻,舍自家外出。
邊鄙田舍兒,違負于父命,
人形羅刹心,逆棄舍老父。
曲杖爲最勝,爲我訪惡牛,
杖能劫惡狗,扶我暗處行。
避深坑空井,全仗此杖力,
杖能製一切,唯難製逆兒。」
老乞丐就把這首詩背誦起來,走到哪裏念到哪裏。別人聽了,都認爲這個兒子太過分了!有人跑去罵他兒子,也有人去勸他。兒子聽了到父親的心聲後感到非常慚愧,立刻把父親接回家奉善養。
說與行
經雲:「佛法貴行……但能勤行,縱寡聞,亦先入道。」
我看過一篇文章,作者以生動的譬喻,描繪了人性的真實面。
一架從巴黎盡往東京的飛機上,機艙裏坐滿了來自各國的人士,大夥在飛機行途中,無所不談。由于國情不同、文化背景迥異,所談的話題不免帶有濃郁的本位主義色彩。
甲君首先發言,自诩甲國的文化曆史最悠久、人民心胸最寬大,必要時可以「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等等。乙君聽了也不肯服輸,便強調乙國人的意志力最堅強、民族性最勇敢,遭逢失敗時能切腹贖罪……。座中唯有丙君一言未發,而露微笑,很有禮貌地在一旁聆聽。
突然,機長宣布飛機的一具引擎已經失靈,挽救此危機的唯一辦法,是減輕飛機的負重,要求大家將行李丟出機艙外。
大夥正在張望之際,只見丙君很快地站起來,將他所有的行李一棄,唯獨甲君卻猶豫不決,面有難色。
乙君不禁語帶諷刺地質問甲君:「剛才你不是說貴國人民心胸最寬大豁達嗎?爲什麼你的行李最多最重,卻偏偏舍不得丟掉呢?」
甲君爲情勢所逼,只好慢吞吞地著起來,百般不情願一將行李一丟棄。
等到行李都丟完了,飛機還是未達穩定的程度,機長只得再宣布:「爲了讓飛機安全著陸,現在只好再減少機艙內的人數了。」
丙君一聽,馬上率先站起來,整理好衣冠,帶著滿臉笑容向大家揮手,說了聲:「來生現見!」就打開機門勇敢地跳下去了。
然而飛機減輕的重量還是不夠,此時乙君也奮然站起,隨丙君之後跳出機外。那位自誇民族文化最高、最能在緊在關頭舍生取義的甲君,站在一旁與其他人相互推诿。最後還是在哭啼聲中,被人推出機外……。
這叁種人,你會是哪一種人?
楊市長不要拐杖
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
前臺北市長楊金欉先生,有一次到花蓮慈濟。當時我在大殿,他沒見到我,就先帶朋友到天祥去;他回來時,正好在開會。
我一聽楊市長來,便請他和大家見見面,他一上臺就激動得流淚。
他告訴大家:「我認爲人生不能不信因果,要及時修行。我今天的身體能夠複原,首先要感謝師父。當我第一次來見師父時,需要手持拐杖;第二次來見師父時,我對師父說,我要放棄拐杖;第叁次就不必拿拐杖了,甚至和師父約定說我要慢跑。人生的地位和名利都是虛假的,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身體。」
賣心蓮的老婆婆
我做多得,少做多失。肢體殘障不可怕,怕的是心殘障。
「樂生療養院」的病患當中,有一位失明的老婆婆響應慈濟建院,發起了「一人一萬」的運動。雖然這位老菩薩兩眼失明、手又殘障,腳也不方便走路,但是她能將《地藏經》一字不漏地背誦出來。
雖然身患社會人士認爲很可怕的麻瘋病,但是老婆婆的人緣很好;認識她的人,都知道她有一分超然的愛心。當她聽到師父講「福田一方邀天下善士,心蓮萬蕊造慈濟世界」後,靈機一動,便開始賣起心蓮來了。
接連幾天,她都走上一公裏遠的路去賣心蓮。沿路上,朋友見到她來就問:「緣姊,有什麼事嗎?」
「我來賣心蓮。」
「什麼是心蓮?您爲什麼要賣心蓮?」
她開始爲他們介紹慈濟世界,大家聽了之後都非常感動,問…
《慈濟心燈·春之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