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卷
還俗的比丘
出家容易,修行難;剃頭容易,剃心難。
佛住世時,有一個大生意家,善于經營生意,既得名又得利。但是好景不常,他的家庭突遭變故,因而變得很消極。
有一天,他跑到佛陀的面前說:「佛陀啊!我看破了,請度我出家吧!」
佛陀就圓了他的願,讓他修行。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覺得出家修行者的生活千篇一律,只是聽經、托缽、思考而已。日子一久,他便認爲索然無味!有一天,他忍不住對佛陀說:「佛陀,我想還俗。」
佛陀問:「你爲何要還俗
」
他答:「我看透了,所以想還俗。」
佛陀也就隨其心、順其意,讓他還俗。
又經過了一段漫長的時間,他的體力一天天地消退,年齡一天天地增長,事業又處處不如意;他回想起以前在佛陀的座下時,每天都過著無憂無慮的僧團生活,是那麼安定自在、無煩惱。
他後悔自己總是願心不定、隨波逐流,以致命運坎坷。從此,他真正領悟了:命,要自己用堅定的願心和恒心去轉化,否則,連佛也不能轉變任何人的命。
不知足的土財主
貪人多積集,得不生厭足,無明心顛倒,常念侵損他;
現在怨憎多,舍身墮惡道。
在西藏附近有個小國家,住了一位土財主。雖然他擁有一望無際的田園,卻仍不知足,心裏總認爲自己再怎麼富有也比不上國王。後來,竟然爲此而生病。
土財主的妻子看丈夫病得這麼嚴重,日不能食、夜不能眠,心中非常著急!她找遍全國的名醫,仍無法治好丈夫的病。
有一天,來了一位心理醫生,表示能治好他的病,但他卻說:「沒用的,你治不好我的!」
醫生滿懷自信地說:「我一定可以治好你的病。你是不是有很多心事呢
你把內心的話全都告訴我吧!只要你想要的,我一定能夠讓你得到。」
土財主一聽,半信半疑地問:「你真能讓我如願
我希望能夠再得到更多的土地,能比國王富有。」
醫生說:「那還不簡單!西藏地廣人稀,有位喇嘛慈悲地宣告,只要有人願意到西藏,想要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一毛錢也不必花。」
土財主聽到這個消息,馬上從床上跳起來,病也好了。他隨即吩咐妻子准備換洗衣物,動身前往西藏。
他到達西藏,也見到這位喇嘛,並且順利地提出要求。
喇嘛很慈悲地答應他,並問:「你想要多少土地呢
」
他心想:要求多的話,不好意思開口;要求少的話,又枉費跑這麼遠的路,真不知如何開口
喇嘛見他不言不語,已經明白他的心意,就對他說:「明天天一亮,你就開始行走;日落之前,再回到這裏。凡是你走過的土地,我都送給你。」
他聽了很高興,天一破曉,就馬上向東疾走。到了中午,已一口氣越過了一座山頭,他擡頭往前看,看到前面的那座山比這座山更平坦、更美好,連水都來不及喝,又馬上繼續往前跑;等到抵達另一座山頭時,太陽已快偏西了。
他仍然告訴自己,再跑過一座山就好了,不斷鞭策自己往前跑;當他擡頭看天時,太陽就快下山了。他心中非常著急,想到前面還有那麼多美好的土地,可是在日落之前不回去又不行,只好趕緊掉頭,往回急奔。
當他回到喇嘛的面前時,早巳上氣不接下氣,腳一軟就跪了下去。喇嘛問他:「你跑了多少土地呢
」
他說:「還……不多!」
就這麼頭一低,一口氣接不上來,便死掉了。
喇嘛看到這個人如此貪心,臨死還不知足,不禁搖搖頭,對弟子說:「好好把他埋葬吧!任他再富有,一旦死了,也只不過得到黃土一壞罷了!」
高峰頂上
看見別人的成就,應立志學習;
看見別人的苦難,應設法幫助。
過去日本有一位大企業家,在他尚未成功之前,是一個貧窮的學生。他從小學到大學畢業,一直都過著苦學清寒的日子,因此在大學畢業之前,他有一個心願:就是參加畢業旅行。爲了這叁天的畢業旅行,他辛苦地打工以湊足旅費;而家境較爲富裕的同學,都准備了豐富的食物以及充足的旅費。
當時日本的火車車廂分成叁種等級,一等車廂有著舒適的座位,而叁等車廂則是早到的有座位,晚到的只有站著;這位學生就是坐叁等車廂。當他抵達時已經沒有座位,同時車上非常擁擠,連轉身的余地都沒有。當車子抵達中途站時,有人叫賣便當,他好不容易擠到窗口買了個便當,卻連吃便當的空間也沒有。
火車又繼續向前行駛,到了下一個車站時,火車預備停留五分鍾。由于在車廂內站得好辛苦,他就想利用這個時間下車走走,舒展一下筋骨,順便吃便當。當他循著車廂往前走,到一等車廂前,看到該車廂的乘客非但座位舒適,悠哉悠哉地吃著便當,甚至還喝著啤酒。頓時,他怒火高漲,恨不得將車上的人抓下來,自己坐上一等車廂。
結束了叁天的旅程之後,他回到當初買便當的地點。因爲他的同學在該地的山上有一座工寮,邀請他一起去休息。他們到了山頂上的工寮後,便坐下來休息、喝茶。由山上往下望,視野十分遼闊。當他看到火車路過該地時,刹那間發覺:原來這一列火車竟然如此渺小,而自己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小分子而已。
他心想「叁天前,我因爲內心極不平衡,在該地還差點打人;現在從這裏往下看,對叁天前的我真是感到可憐、可憫啊!不僅憐憫自己,就連坐在一等車廂的人都值得憐憫。人生只不過是宇宙間非常渺小的微粒,實在微不足道,凡事何必太計較呢
」
于是他發願:只要有成功的一天,他一定要拿出憐憫心,照顧所有的員工,並用愛的教育來輔導最低階層的員工。因爲他感受到愈是低階層的員工,心裏愈是不平衡。因此在成功之後,他經常鼓勵高階層的幹部要拿出憐憫心來對待低階層的員工,教育他們能提起自我的信心來尊崇上面的人,而達到上愛下敬;能夠這樣,人生就能拉成一條水平線。
所以他雖然身爲社長,仍然常常與員工們相處在一起,以身作則。當他需要員工爲他工作時,一定謙和地說聲「請」字;員工們如有不懂之處要請教上司,也一定禮貌地懇請幫忙。「請」、「謝謝」在員工之間便成了感情交流的橋梁,使彼此相處非常和諧。
後來,他也成爲一個佛教徒,是佛法中的大護法。每當他現身說法時,就會拿出他過去的故事來說給大家聽。他說,他深深體會到佛陀的境界,就像當初他站在山頂上看下面的衆生一樣。他覺得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什麼都看得開、看得透徹,一切形象就是這麼明顯。他將凡夫心,當作是當初他在車站看到一等車廂時的心境,看到別人的成就便無法忍受,這就是凡夫心。
何妨傻一點
「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計較什麼呢
臺東有一位會員來看我,述說她的病苦,蛭矣胨苁欤災浪裁炊唷
br> 我就告訴她:「你要把眼睛看低一點;與人比較要往下比,不要往上比。凡事看開一點、裝傻一點,就沒事了。」
她說:「我就是看不開啊!但是我已經夠傻了。」
我說:「你就是還知道你傻,所以才會痛苦;如果傻到不知道自己傻,就不會有痛苦了。人生無常,何苦去計較它呢
放寬心胸吧!」
公媽打官司
信仰要有智慧,不要迷亂了心志。
迷信就會憂慮恐懼;了解真理則無挂礙。
有一位慈濟委員未接觸慈濟之前,信奉某宗教。她剛加入慈濟會員時,每次來看我總是哭哭啼啼的。
有一次,我問她哭什麼
她說:「師父,我很害怕、很惶恐。」
我問她怕什麼
她說:「我信奉的宗教,有一位真人告訴我,我家的公媽在相告(訴訟)。不知哪邊輸,哪邊贏
到時會抓誰去呢
」
我問她:「妳疼兒子嗎
」
她說:「當然疼啊!」
「兒子的生意如果做得很順利,高不高興
」
「當然高興。」
「如果他生意有了意外,妳擔不擔心
」
「當然擔心啊!」
我問她疼不疼孫子
她說那還用說。
我說:「這就對了。妳是阿媽(祖母)、妳先生是阿公(祖父),你們就是公媽,你們一定都很關心兒子和孫子。子孫有了錯誤,你們也一定原諒他們,絕對不會說生氣起來就擾亂他們。夫妻再怎麼吵架、相告,也不會對子孫不利吧
」
她說:「是啊!我怎麼沒想到這一點呢
」
我再告訴她:在佛教中,「死」是「往生」、「舍此投彼」;生是「來生」。我在甲地脫離軀殼往生乙地,乙地就是來生。所以一個人死後,意識會很快地投生到別處,不可能常常住在原地的。
成長的靈藥
只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有收獲;
絕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有一位國王,一心想要公主快快長大,就對禦醫說:「你可有靈藥,可以讓公主立刻長大成人
」
醫生說:「有!」
國王就吩咐醫生立刻拿藥來。
醫生說:「這種藥草非常稀有,沒有人知道它生長的地方,我必須四處去尋找。只要找到它,給公主服用,保證公主會搖身一變,長成亭亭玉立的美女。」
國王一聽,很高興地說:「那你就趕緊去找吧!」
「但是這種藥有一種禁忌:在我還沒有找到它之前,大王必須與公主隔離,絕對不能見到公主;否則,靈藥就會失效。」醫生說。
十二年後,醫生回到國王面前,對國王說:「我已經找到靈藥了。我現在先拿去讓公主服下,再帶她來見大王。」
醫生把公主請出來,國王一看,果然女兒已經長得亭亭玉立了。國王非常高興,就向醫生說:「真是神奇啊!這種靈藥叫什麼名字
」
醫生回道:「大王!靈藥的名字叫『時間』。公主是用十二年的時間漸漸成長,而不是一夕長成的啊!」 …
《慈濟心燈·夏之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