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忙碌,大家皆喜歡悠閑、貪圖享受,若較忙碌便覺得辛苦,所以上班者就拼命爭取休息時間。相反的,若是自己主持事業公司的人,便盡量爭取員工多付出勞力以增加産量,擴大營業。
如此,上班的員工便會計較:大家都休息,我也應該休息——「休息是爲了讓明天有更好的精神和體力。」其實,人有哪一天是休息的呢
每個人一生中不斷地消耗體力,爬山、郊遊、應酬、看電影、上館子……,無一不是在活動,無一不是在消耗體力,僅是觀念上的差別而已。
我常常呼籲大家要利用時間、把握人生。因爲多休息幾天,並不會增加幾天的壽命,多工作幾小時,也不會虧損幾小時的壽命。
一切學業、道業、事業都是時間累積成的,會利用時間的人,可以隨時把握分分秒秒去活動、去進修:不知利用時間的人,在一星期七天中,就斤斤計較于一天半的休息。所以,有修養的人就能做到「在職盡責」,不計較時間,盡自己的責任和能力做好本分的事。
百善之源
父母愛子女的心,就像是泉水由土往下流,那麼自然、那麼恒久。
父母愛子女的心,就像是泉水由上往下流,那麼自然、那麼恒久:若要子女孝順父母、關心父母,卻像水由下往上流般的困難。
現今社會,有些人早出晚歸,有些人晚上出門,一直到天亮才回家,連和父母親見面的機會都沒有,又怎能寄望他們會去關心父母親的衣食冷暖
可是做父母親的,卻常把一顆心系在孩子身上,關心子女的健康、學業、工作等等:而爲人子女的,卻不見得會暸解父母的關心愛意。
有些夫妻在子女幼小時失去了另一半,這些當父親或母親的,爲了子女的幸福,不敢再娶或再嫁,因爲他們顧慮後母或繼父不會疼愛自己的子女,所以全心全意地養育子女,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心甘情願地承受諸多苦難。
等到子女長大了,爲了求學或就業而離鄉背井,剛開始時,他們還會想念父母,但日子久後會慢慢把這分親情移轉到朋友身上及異性的感情上,于是親情就慢慢被淡化遺忘了。
百善孝爲先,佛陀教化衆生,常言一切善法要由孝親開始。有孝才有善,「善」就是好事,對父母不孝敬的人,他還會去愛與己無關的人嗎
缺乏孝心而去講究善法,那就本未倒置了。
教子之方
要用媽媽的心,父母的愛,施于大地衆生。
一般人的愛心,只局限于自己所愛的人;而所愛的人,不外是先生、太太、子女、父母。
我們應該突破狹窄的範圍,將愛推廣出去,普及整個社會人群。一個人若時常抱著感恩的心,好好思考日常生活的來源,就能體悟到:沒有一個人,可單憑自己的力量生活在世間。我們要靠社會一切衆生的幫助,才能維持生活: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多去付出,不斷的彼此感恩。
現在有很多人,愛子女愛得很苦惱。因爲對子女要求過高,子女卻無法順合其意:彼此心中承受了很重的壓力,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甚至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所以我們對待子女,要像揉湯圓一樣,輕輕地揉,不要太用力,使這個湯圓在我們手中,被搓揉得非常圓。這個譬喻,是指要擴大我們的愛心,不要將所有的愛,只放在自己家人身上,過于關愛會形成壓迫感。
要用媽媽的心、父母的愛,施于大地衆生。將別人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照顧:把別人的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來恭敬。如此對待社會大衆,付出真誠的愛心,對子女也是一種無形的教育。
用菩薩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子女,子女就會依照父母日常生活的行爲來待人處世。如此一來,親子之間,自然一片祥和慈愛,再無苦惱與壓力存在。
莫使父母憂
孝養父母是盡人事、盡形態,要殷勤,不要讓父母煩惱、操心。
我的生命從哪裏來?父母如何爲我付出愛心,我應如何回報父母?
做人要飲水思源。俗話說“百善孝爲先”,爲人處事要達到善的境界,先要從回報父母做起。
回報父母就是孝養父母。儒家所講的孝養父母是盡人事、盡形態,要殷勤、順從,不要讓父母煩惱、操心,這就是孝。
子女會讓父母操心的,有自我的行爲和身體的狀況。「自我的行爲」是指血氣、體力非常強健的人,卻不能善用強健的身體發揮功能,做利益人群的事業,反而爲非作歹,讓父母傷心。
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子女能在社會上從事好的行業。如果爲人子女的,能夠事業有成,安分守己、利益社會,實至名歸地得到贊揚,就是使父母最滿足的孝養。
有的人卻不能安分守己,將自己強健的體力用在不正當的地方,破壞社會,使父母心煩、心急,換來社會人群的唾棄辱罵,讓父母蒙羞,這便是「行爲的不孝」。
也有人雖然很孝順,卻讓父母非常操心,爲什麼呢
因爲不知自愛,不會愛惜身體,毀傷了身體,結果使父母擔憂操心。看看醫院挂急診的人,有和人打架的、有騎飛車去撞人或被撞的,做父母的爲這些子女肝腸寸斷:除憂煩自己的子女外,又擔心子女打傷人、撞到人等種種心理負擔。
父母生我、養我、育我,若能真正利用這個身體來愛一切衆生、救一切衆生,發揮服務社會人生的功能,則在現世中更能使我們的父母得到一分心靈上的安慰以及無限的快樂。
生日的省思
我們要知思感恩,要多爲父母種福,就是在報父母恩。
有些人一到生日就大宴親友,鋪張慶祝。仔細想想,我們在人間如果不會爲人群付出,我們的人生與其他動物有何差別?
我們一輩子不知吃了多少人辛苦耕種的米,穿破了多少別人辛苦織成的衣服;若對人生毫無貢獻,只是一個消費者,“生日”還值得慶祝嗎?
生日就是母難日,母親爲了生育我們,受了很多苦,十月懷胎陣痛時的呼天叫地,生死在一線邊緣。母親受難、受折磨的日子,我們應思報答感恩,才是真正的孝。
我們要知恩報恩,要多爲父母種福,多爲父母行善事,就是在報父母恩。因爲身體是父精母血構成的,我們做一件好事,這分功德就是父母的,報答他們當初所付出的擔憂、操心以及種種辛苦和煩惱。
打開煩惱之縛
一般人常會患得患失,人如果沒有「得」的心理,就不會有「失」的煩惱。
一般人常會患得患失,以致心境無法安定,思慮無法澄澈,心靈時時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起伏動蕩。與人相處,往往爲了自我的利益而勾心鬥角,既患得又患失,終日爲憂愁纏縛。其實,人如果沒有「得」的心理,就不會有「失」的煩惱。
人生活在最平常、最平淡的日子裏,心理最爲安定。在平凡清淡中過著安詳而有意義的人生,因爲沒有患得之心,相對的便沒有患失之苦。反之一味追求欲愛,得不到滿足,就會沈溺于憂愁惶恐之中:人一曰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容易喪失自信,怯懦逃避。
佛陀說:衆生之苦是從欲所生,因欲生憂,因憂生怖。人們的煩惱都是因爲欲念而起,而欲念就像一個破桶一樣,無論添進多少水也會逐漸漏失:水遠填不滿。欲望得不到滿足所以會有憂愁,有憂愁就會生起驚惶不安之心。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求而不得是苦:求得之後仍無法滿足,禁不起欲愛的鼓動及外界的誘惑,又永無盡期地渴求,有如洶湧的波濤,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無限的愛欲與情欲,就是人生痛苦的因由。
因此,想去除煩惱一定要調整自己的心念。
心滿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無不視爲美景春光,感覺非常滿足快樂:不知足的人,即使享有人間最豐富的物質生活,也難遣心靈空虛之苦。所以我們常說「舍得、舍得」,能「舍」即能「得」,待人處事若抱著無量的慈悲、歡喜心,付出而無所求,就能事事如意。
我們應該具備充分的信心,拿出勇氣降伏憂愁、欲念:得時不貪著、失時無挂礙,就能打開煩惱之縛,心靈自在輕安。
五欲枷鎖
人間的五欲,總是束縛著人的身心,就像是套上了枷鎖一樣。
人間的五欲——財、色、名、食、睡,總是束縛著人的身心,就像是套上了枷鎖一樣。
佛陀的弟子跋谛曾說:“當初我身爲國王時,居住在王城宮殿,重重圍繞,衛兵層層保護,身心實在不得自由。由從我出家後,日中一食,逍遙自在。夜晚睡在樹下,置身于大自然的環境中,毫無牽挂、自由自在,這才曰疋真正的快樂。」
這是舍欲守真的真善啊,修得自由自在,心無挂礙,才是修行的目的。所以說,人生所以虛僞,只因貪欲心起:真正要得真善、真快樂,就要心無雜念、去掉煩惱,無欲無僞才是真正的善道。
每個人如果都心存一念——爲善,將會得到無上的快樂。看到那麼多貧困孤老的衆生,去幫助他、拯救他,卻從未想過回報的代價:這種不求回報的心,就是最大的快樂。
超越愛欲
人在愛欲中,是永遠沒有辦法滿足的;愛欲愈熾,貪念也愈多。
世間的貪著愛欲,稱之爲「餓鬼愛」,其對「愛」的渴求,就如餓鬼般常覺饑餓難飽。
人在愛欲中,是永遠沒辦法滿足的:愛欲愈熾,貪念也愈多。通常物質上愈充足的人,精神上愈感到空虛。放眼古今世界,古代人與現代人有著極端的不同。過去的生活因爲物質缺乏,日常所需都是以人力操作,所以事事辛勞。今天物質文明進步充裕,但人心還是無法滿足物質享受的欲望,所以爲了不斷地追求名利、物欲,造成人與之間處于競爭緊張之中,無暇顧及其它。
從社會看,家庭親情、天倫之樂的享受是愈來愈淡薄了。老年人既得不到子孫的照顧,而年輕人也忘失了孝道的義務,彼此之間感情愈見淡薄。
目前的社會受物質的引誘,使人們的愛欲更達到了沒有止境的程度,造成了心靈上無法彌補的空虛。
要放得下愛欲之心並不困難,只是因爲智慧、毅力…
《歡喜自在·移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