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歡喜自在·移民▪P3

  ..續本文上一頁、勇氣不夠,患得患失的心理太重。因此,即使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中放下,卻仍無法解脫。

   多數衆生在愛欲中打轉,苦不堪言:如果衆生能從自私的欲愛中解脫出來,抱著誠與正的心來從事濟世愛人的工作,參加社會的慈善事業,就會離開個人的欲愛,放長情于衆生。

  治怨良方

   我現在爲心中有恨的人們開一帖藥方,這帖藥方可以解開恨與怨的心結,那就是——“感恩藥”。

   社會上常有一些人總覺得別人給他的愛不夠,會有忿恨不平的心理。心中一旦有恨,胸襟就不會開朗。

   我現在爲心中有奶的人們開一帖藥方,這帖藥方可以解開恨與怨的心結,那就是——“感恩藥”。

   有一位心結重重的人,心念只在想著別人孤負了他,他付出友誼金錢來幫助別人,卻遭到被倒錢的命運,心中充滿了埋怨與瞋恨,所以想要到法院去控告對方。

   有一天他到醫院裏看到腳部神經損壞、擡腳舉足無法控製自如的病人,要靠人扶著慢慢複健。平日毫不引人注意關心的兩只腳,竟連舉起來都有困難,更不用說跨出一步了:所以他感受到應珍惜、感恩自己有完好的一雙腳,可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他又看到有人在練習用兩只手指把一個小沙包,從一邊拿到另一邊,練習的人好像使盡九牛二虎之力,直到汗流浃背,手指還是不聽使喚。于是他也感恩自己兩只健康的手,「雙手萬能」 可以做很多事。

   在醫院裏見到這麼多的苦難病患,他的恨與怨也一掃而空了。因爲他感恩今天有個健康的身體,所以他打開了自己的心結,啓發了悲憫之心,反而決定再去開心他的朋友——倒了他的錢後,內心是否因而不安難過。

   用感恩心不但可以打開心結,還可以使人生豁然開朗,心智晴空葛裏。

  物質與愛欲

   “愛”要適度、不偏不倚、不極端。才不會産生怨恨心。

   在人與人之間,盡量不要有分別心。對自己所愛的人,能以智慧斷除獨占的感情;對自己不愛的人或不投緣的人,能盡量善解,以好的心念去對待。若能分別善惡,好好分析所愛的人、事、物,就可做到怨親平等。

   有些事情該發生的就會發生,要以歡喜心去接受;不該得到的就不必太不必太刻意去追求。如此沒有愛怨之心,就會適中、恰恰好,不會愛得過分或恨得太深:能平等地對待萬事萬物,便可安然自在、斷除煩惱。

   一切的法,是用來修心,一切的物質,是用來幫助生活:任何物質只要能發揮其用途,就應該心滿意足。例如居住的地方只要能避風雨,身穿的衣服只要夏能蔽體、冬能保暖,吃的食物只要足夠維生,就應該覺得滿足。應以知足之心來看待世間物質,然後發揮善的功能,用于處事濟衆。

   在現實的人生裏,要踏踏實實地發揮自己的功能,體會生命的智能,才能看透世間的物質與愛欲,用埋然的心態接受現實生活。

  真理之路

   追求真理者,就像個迷路的人想尋找正確的道路;若能找到正路,不但不會倉皇失措、憂慮恐懼,而且會充滿信心與勇氣。

   何謂真理

  理與事能配合,事理相融,即是真正的道理。

   世間有許多理論,乍聽之下似乎頗有道理,但字義上深奧莫測,令人難以理解。難解則難行,難行難解就是虛渺:雖然表面聽來有道理,卻非正道,所以「行」不通。

   所謂真理正法,是理與事互融。平時所學的道理,要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若只是了解文字上的理論,卻無法身體力行,那是「得理而不會道,知理卻不懂事」,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歡喜。

   追求真理者,就像一個迷路的人想尋找正確的道路:若能找到正路,不但不會倉皇失措、憂慮恐懼,而且會充滿信心與勇氣。

   因此,我們要選擇正確的道路而行。在這行的過程中,確實能得到歡喜心,就是行在真理的路上。

   站在真理的道路上,邁開大步向前行,心情會更加安定平穩。因爲方向正確,即不再迷失,心中自然會産生一股永不歇止、不斷精進的意念,沿路風光更是令人感到一分踏實的歡喜。

  煩惱的根源

   一般人在發生事情或面臨一個新的境況時,常易生起患得患失之心,這就是煩惱的根源。

   人心所起的喜、怒、哀、樂,即是煩惱。

   一般人在發生事情或面臨一個新的境況時,常易生起患得患失之心,這就是煩惱的根源。

   富有的人患失、經商的人患失,這是煩惱:地位高的人害怕權勢地位喪失、父母擔心子女學業退步,是煩惱:沒錢、沒地位、沒子女的人,想賺錢、想登高位、想求得子女,也是煩惱。

   除了上述有形的煩惱外,人心還有無形的煩惱——起心動念。

   人的煩惱都是由身口意而來,所以身口意會造作十惡業。身業是殺、盜、淫:口業是妄言、绮語、雨舌、惡口:意業是貪、瞋、癡。我們應該好好觀察身、口、意,時時照拂我們的心念,心一起念就趕緊自我警惕,做到「意起則滅」。心起貪欲時,即盡速滅除欲念,不使表現在行爲上而致造業。心起瞋恚時,要趕快克製住,不使怒意、怨恨致使口出惡言。所以我們要常常修好身業、守好口業,時時專心統攝意念,絕不犯非法之事

   不論是有形、無形的煩惱,我們均要一一斷除,訓練心思安然自在,沒有喜、怒、怨、憎、愛的分別,要有平等的愛念——有平等的大愛,就不會生特別的愛意,也不會起特別的怨恨心:如此就能心情平靜,去除欲念,也不會産生患得患失的惱亂心。

  愛心爲誰有

   我們的心常常不規則地亂跑,任憑別人來誘引我們;惡的念一旦被誘引,任何環事都做得出來。

   一般人都認爲愛心是給別人的,其實愛心是給自己。爲什麼愛心是給自己的呢?因爲愛心就是愛自己的心,我們要好好的關心自己的心,時時注意自己的心是否抱著一分善念。

   我們的心常不規則地亂跑,有時跑到惡的地方,有時跑到善的地方,有時不善不惡,任憑別人來誘引我們:這就是沒有把心照顧好。心如果沒照顧好,惡念一被誘引,任何壞事都做得出來,任何壞話、壞的形象都表現得出來。

   平常人的心都有:貪婪、瞋怒、愚癡、驕慢、猜疑。這五種心病,是因爲我們沒有把心照顧好,才會一一現形。

   慈濟功德會創立的目的在于「濟貧教富」——濟助貧苦的人免受凍餓,度過困厄:提醒富有的人知足惜福、擴展愛心。貧困的衆生缺乏的是物質,物質比較容易滿足:而富有的人所欠缺的是精神食糧。富有的人如果貪得無餍,那分饑渴的心和貧窮的人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社會真的很需要愛心,希望大家把自己的心照顧好:能照顧好自己的心,對人生就懂得關心,自然對人群也會付出愛心。

  撥雲見月

   煩惱就像烏雲,盡管烏雲遮住了月亮,但在雲層後面的月亮還是那麼圓。

   同樣是一輪明月,有些地方卻看不到,爲什麼呢

  因爲月亮被烏雲遮蔽了。

   月亮本來就在虛空中,它既不增也不減,而我們看不到月亮是因爲雲層太厚,遮蔽了它的光亮:這就如同我們每個人都有清淨明亮的智慧一樣,並不會因年齡的老或少,而增減我們內心與生俱來的這分本性的明月。

   既然每個人都有這分與生俱來的清淨智慧,爲什麼有些人卻煩惱重重呢

  因爲這些人受到社會環境的汙染,以致産生了煩惱心,患得患失,時日一久,自然而然煩惱成習慣,很多事情就看不開、放不下。

   但有些人卻比較開朗,任何事都看得開,看得開也會成爲一種習慣,比較沒有煩惱,如此自然精神充足,分辨事情清清楚楚,這就是智慧。相對的,煩惱多的人,精神容易分散:精神一旦分散,智慧當然就減少了。

   所以說煩惱就像烏雲,盡管烏雲遮住了月亮,但在雲層後面的月亮還是那麼圓,只要雲層散開,月亮自然就顯露出來。

   我們如果能撥開煩惱心,自然智慧光明就會顯現。

  淡泊養智

   只需六尺長、叁尺寬的位置,就夠我們這副身軀睡得很好,何必奢求什麼高樓華廈呢?

   人爲什麼會患得患失呢?因爲身心充塞了無止境的饑渴。所謂“饑渴”,即如飲食常感欠缺而不能滿足;人一旦不能節製這種無止境、饑渴難耐的追求心理,當所求無法滿願時,必須會産生痛苦。

   在生理上,我們要照顧身體的健康,適度地注重營養的調攝,但以知足適量爲原則,不要被口腹之欲所役使。

   古人也曾說過,山河大地猶有填滿之時,唯獨人類的「鼻下一橫」——嘴巴:永無填滿之日。想想,我們的嘴巴填塞食物已經填了幾十年了,卻怎麼也沒填滿。明明早上才用過早餐,到了中午便覺得餓了:中餐才剛吃飽飯,傍晚時卻還是得吃。甚至有人還有吃零嘴的習慣,甜的、鹹的小點心,各式齊全,嘴巴永遠沒有休息的時候。

   俗語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試想,大象這麼龐碩的動物,一條小蛇對牠根本無可奈何!雖然行爲上做不來,但是貪婪之心,竟想將大象吞噬下去,可見小蛇之貪得無餍:我們人會有痛苦,情形也類似于此。

   人生在世,有如雪泥鴻爪一般,本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一碗白米飯即可吃飽,只要有足夠的營養,何必一定要吃滿漢全席

  只需六尺長、叁尺寬的位置,就夠我們這副身軀睡得很好,何必奢求高樓華廈呢

  

   物質欲望淡薄,自然能從淡泊甯靜中長養智慧:如此一來,生活中就沒有什麼煩惱、得失了。

  生死之間

   有生就會有死,因爲生的那一天就是死的開頭;反過來說,死也就是生的起點。

   人生多苦,莫過于生、老、病、死。

   有生就會有死,因爲生就是死的開頭;反過來說,死也就是生的起點。凡夫生死不能由已,隨業務而舍此投彼,今生依照各人所造不同的業力,來人間受著不同的苦。

   宗教上所說的生死,與社會上所說的生死並不一樣。社會上說到生,就想到要恭喜,佛教卻認爲死才是真正值得恭喜,因爲它已消掉一…

《歡喜自在·移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歡喜自在·自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