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忙碌,大家皆喜欢悠闲、贪图享受,若较忙碌便觉得辛苦,所以上班者就拼命争取休息时间。相反的,若是自己主持事业公司的人,便尽量争取员工多付出劳力以增加产量,扩大营业。
如此,上班的员工便会计较:大家都休息,我也应该休息——「休息是为了让明天有更好的精神和体力。」其实,人有哪一天是休息的呢
每个人一生中不断地消耗体力,爬山、郊游、应酬、看电影、上馆子……,无一不是在活动,无一不是在消耗体力,仅是观念上的差别而已。
我常常呼吁大家要利用时间、把握人生。因为多休息几天,并不会增加几天的寿命,多工作几小时,也不会亏损几小时的寿命。
一切学业、道业、事业都是时间累积成的,会利用时间的人,可以随时把握分分秒秒去活动、去进修:不知利用时间的人,在一星期七天中,就斤斤计较于一天半的休息。所以,有修养的人就能做到「在职尽责」,不计较时间,尽自己的责任和能力做好本分的事。
百善之源
父母爱子女的心,就像是泉水由土往下流,那么自然、那么恒久。
父母爱子女的心,就像是泉水由上往下流,那么自然、那么恒久:若要子女孝顺父母、关心父母,却像水由下往上流般的困难。
现今社会,有些人早出晚归,有些人晚上出门,一直到天亮才回家,连和父母亲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又怎能寄望他们会去关心父母亲的衣食冷暖
可是做父母亲的,却常把一颗心系在孩子身上,关心子女的健康、学业、工作等等:而为人子女的,却不见得会暸解父母的关心爱意。
有些夫妻在子女幼小时失去了另一半,这些当父亲或母亲的,为了子女的幸福,不敢再娶或再嫁,因为他们顾虑后母或继父不会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全心全意地养育子女,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心甘情愿地承受诸多苦难。
等到子女长大了,为了求学或就业而离乡背井,刚开始时,他们还会想念父母,但日子久后会慢慢把这分亲情移转到朋友身上及异性的感情上,于是亲情就慢慢被淡化遗忘了。
百善孝为先,佛陀教化众生,常言一切善法要由孝亲开始。有孝才有善,「善」就是好事,对父母不孝敬的人,他还会去爱与己无关的人吗
缺乏孝心而去讲究善法,那就本未倒置了。
教子之方
要用妈妈的心,父母的爱,施于大地众生。
一般人的爱心,只局限于自己所爱的人;而所爱的人,不外是先生、太太、子女、父母。
我们应该突破狭窄的范围,将爱推广出去,普及整个社会人群。一个人若时常抱着感恩的心,好好思考日常生活的来源,就能体悟到:没有一个人,可单凭自己的力量生活在世间。我们要靠社会一切众生的帮助,才能维持生活: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多去付出,不断的彼此感恩。
现在有很多人,爱子女爱得很苦恼。因为对子女要求过高,子女却无法顺合其意:彼此心中承受了很重的压力,久而久之,亲子之间甚至会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
所以我们对待子女,要像揉汤圆一样,轻轻地揉,不要太用力,使这个汤圆在我们手中,被搓揉得非常圆。这个譬喻,是指要扩大我们的爱心,不要将所有的爱,只放在自己家人身上,过于关爱会形成压迫感。
要用妈妈的心、父母的爱,施于大地众生。将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照顾:把别人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来恭敬。如此对待社会大众,付出真诚的爱心,对子女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用菩萨的智慧教育自己的子女,子女就会依照父母日常生活的行为来待人处世。如此一来,亲子之间,自然一片祥和慈爱,再无苦恼与压力存在。
莫使父母忧
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不要让父母烦恼、操心。
我的生命从哪里来?父母如何为我付出爱心,我应如何回报父母?
做人要饮水思源。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为人处事要达到善的境界,先要从回报父母做起。
回报父母就是孝养父母。儒家所讲的孝养父母是尽人事、尽形态,要殷勤、顺从,不要让父母烦恼、操心,这就是孝。
子女会让父母操心的,有自我的行为和身体的状况。「自我的行为」是指血气、体力非常强健的人,却不能善用强健的身体发挥功能,做利益人群的事业,反而为非作歹,让父母伤心。
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子女能在社会上从事好的行业。如果为人子女的,能够事业有成,安分守己、利益社会,实至名归地得到赞扬,就是使父母最满足的孝养。
有的人却不能安分守己,将自己强健的体力用在不正当的地方,破坏社会,使父母心烦、心急,换来社会人群的唾弃辱骂,让父母蒙羞,这便是「行为的不孝」。
也有人虽然很孝顺,却让父母非常操心,为什么呢
因为不知自爱,不会爱惜身体,毁伤了身体,结果使父母担忧操心。看看医院挂急诊的人,有和人打架的、有骑飞车去撞人或被撞的,做父母的为这些子女肝肠寸断:除忧烦自己的子女外,又担心子女打伤人、撞到人等种种心理负担。
父母生我、养我、育我,若能真正利用这个身体来爱一切众生、救一切众生,发挥服务社会人生的功能,则在现世中更能使我们的父母得到一分心灵上的安慰以及无限的快乐。
生日的省思
我们要知思感恩,要多为父母种福,就是在报父母恩。
有些人一到生日就大宴亲友,铺张庆祝。仔细想想,我们在人间如果不会为人群付出,我们的人生与其他动物有何差别?
我们一辈子不知吃了多少人辛苦耕种的米,穿破了多少别人辛苦织成的衣服;若对人生毫无贡献,只是一个消费者,“生日”还值得庆祝吗?
生日就是母难日,母亲为了生育我们,受了很多苦,十月怀胎阵痛时的呼天叫地,生死在一线边缘。母亲受难、受折磨的日子,我们应思报答感恩,才是真正的孝。
我们要知恩报恩,要多为父母种福,多为父母行善事,就是在报父母恩。因为身体是父精母血构成的,我们做一件好事,这分功德就是父母的,报答他们当初所付出的担忧、操心以及种种辛苦和烦恼。
打开烦恼之缚
一般人常会患得患失,人如果没有「得」的心理,就不会有「失」的烦恼。
一般人常会患得患失,以致心境无法安定,思虑无法澄澈,心灵时时随着外境的变化而起伏动荡。与人相处,往往为了自我的利益而勾心斗角,既患得又患失,终日为忧愁缠缚。其实,人如果没有「得」的心理,就不会有「失」的烦恼。
人生活在最平常、最平淡的日子里,心理最为安定。在平凡清淡中过着安详而有意义的人生,因为没有患得之心,相对的便没有患失之苦。反之一味追求欲爱,得不到满足,就会沉溺于忧愁惶恐之中:人一曰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容易丧失自信,怯懦逃避。
佛陀说:众生之苦是从欲所生,因欲生忧,因忧生怖。人们的烦恼都是因为欲念而起,而欲念就像一个破桶一样,无论添进多少水也会逐渐漏失:水远填不满。欲望得不到满足所以会有忧愁,有忧愁就会生起惊惶不安之心。
「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求而不得是苦:求得之后仍无法满足,禁不起欲爱的鼓动及外界的诱惑,又永无尽期地渴求,有如汹涌的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无限的爱欲与情欲,就是人生痛苦的因由。
因此,想去除烦恼一定要调整自己的心念。
心满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无不视为美景春光,感觉非常满足快乐:不知足的人,即使享有人间最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难遣心灵空虚之苦。所以我们常说「舍得、舍得」,能「舍」即能「得」,待人处事若抱着无量的慈悲、欢喜心,付出而无所求,就能事事如意。
我们应该具备充分的信心,拿出勇气降伏忧愁、欲念:得时不贪着、失时无挂碍,就能打开烦恼之缚,心灵自在轻安。
五欲枷锁
人间的五欲,总是束缚着人的身心,就像是套上了枷锁一样。
人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总是束缚着人的身心,就像是套上了枷锁一样。
佛陀的弟子跋谛曾说:“当初我身为国王时,居住在王城宫殿,重重围绕,卫兵层层保护,身心实在不得自由。由从我出家后,日中一食,逍遥自在。夜晚睡在树下,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中,毫无牵挂、自由自在,这才曰疋真正的快乐。」
这是舍欲守真的真善啊,修得自由自在,心无挂碍,才是修行的目的。所以说,人生所以虚伪,只因贪欲心起:真正要得真善、真快乐,就要心无杂念、去掉烦恼,无欲无伪才是真正的善道。
每个人如果都心存一念——为善,将会得到无上的快乐。看到那么多贫困孤老的众生,去帮助他、拯救他,却从未想过回报的代价:这种不求回报的心,就是最大的快乐。
超越爱欲
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有办法满足的;爱欲愈炽,贪念也愈多。
世间的贪着爱欲,称之为「饿鬼爱」,其对「爱」的渴求,就如饿鬼般常觉饥饿难饱。
人在爱欲中,是永远没办法满足的:爱欲愈炽,贪念也愈多。通常物质上愈充足的人,精神上愈感到空虚。放眼古今世界,古代人与现代人有着极端的不同。过去的生活因为物质缺乏,日常所需都是以人力操作,所以事事辛劳。今天物质文明进步充裕,但人心还是无法满足物质享受的欲望,所以为了不断地追求名利、物欲,造成人与之间处于竞争紧张之中,无暇顾及其它。
从社会看,家庭亲情、天伦之乐的享受是愈来愈淡薄了。老年人既得不到子孙的照顾,而年轻人也忘失了孝道的义务,彼此之间感情愈见淡薄。
目前的社会受物质的引诱,使人们的爱欲更达到了没有止境的程度,造成了心灵上无法弥补的空虚。
要放得下爱欲之心并不困难,只是因为智慧、毅力…
《欢喜自在·移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