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欢喜自在·移民

  移民

   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社会治安不良,想移民到国外。”移民真的好吗?

   “公是”无私,“益”是无损。公的反面就是私——有公就有无私,有私就有无公;而益的反而就是损——有了损就没有利益,有了利益就没有损害。

   要净化人心,必须先去除“私我、小我”的一念心,去除私我才能成就大我,有了大我才能公正、利益人群。

   目前的社会为什么会这么乱

  就是有了这分「私」,自私的小我,使得人心有了毛病。人心有哪几种毛病呢

  有贪、瞋、痴的毛病,这些都是源自小我与自私。人人如果都能去除这分自私与小我,自然就会扩大心胸,培养出诚与正,大公无私的心态。

   日本人说「我」是「私」,所以凡事只想到「我」,就是有私心。我们要把「我」打开,才能容纳社会大众:社会是大家的,国家也是大家的,要社会安定,每个人都有责任。现在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社会治安不良,想移民到国外。」这实在是太过消极的做法。我们的祖先辛苦建立家园,开垦了这块美丽的宝岛,我们怎舍得丢弃呢

  移民真的好吗

  在国内我们做自己的主人,到国外是寄人篱下啊,异国他乡再怎么好,也比不上自己的地方有草根香呀,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心念,那就是:要用什么方法,促使台湾更美好、进步,使台湾能不治而安!

  缺爱症

   现在社会的病因到底出在哪里呢?只有一项——缺爱症。

   今天社会为什么会乱呢

  为什么会让很多人过着惶恐的日子呢

  现在的社会真的病了,我们应该为社会的病态做个诊断。现在社会的病因到底出在哪里呢

  只有一项——缺爱症。

   既然患了缺爱症,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以「用慈施悲」作为缺爱症的药方。

   很多人常把慈悲挂在口上,但要如何发挥慈悲的功能呢

  在「慈」字的上面多加一个「用」字:「悲」字上面多加一个「施」字,所以是「用慈施悲」。

   慈就是无缘大慈,悲就是同体大悲。尽管这两个字的境界非常高,但如果没有发挥效用,也只不过是个口号、名词而已,所以我们应该彻底加以实践。

   慈就是爱,但不是污染的爱,而是清净的爱。爱得心无挂碍、无烦恼,才是清净之爱。清净的爱是「予乐」,与我没有亲友关系、甚至从未见过面的人,我都要让他快乐。我们如能发挥到这种程度,就是慈。慈是清净的智慧能所发挥出来的功用。

   没有智慧的人就是愚痴,愚痴就会痴迷,痴迷的爱就是烦恼的爱:一旦爱得痴迷烦恼,当然就会贪不餍足了。不满足的爱就是缺爱症。唯有以宗教精神——用慈施悲来净化人心,洗净社会病态,让众生多得福报。

  福报的来源

   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财至,福消财散。

   今天我们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应庆幸我们有共同的福业,才能共生福地。既然是共同的福报,这福报的来源,应该感谢彼此过去生中所播种的善因,常生布施的欢喜心。

   贫病众生的苦难,不外是饥、寒、病痛等几种因素,要真正发挥长情大爱,必须对众生起怜悯心,身体力行慈、悲、喜、舍来救护一切:饥饿者给米饭,受寒者给衣物,病痛者送医疗,使他们欢喜满足。

   富有的众生也有缺乏之苦,那就是精神上的空虚。富有者容易患有骄傲、瞋怒、贪婪的毛病。因为有钱,生活讲究享受,在纸醉金迷的人生中,抽不出时间静思自省,既没有佛法的甘露滴入他们干燥的心田,又怎能获得滋润,长出智慧之芽呢

  更有些为富不仁的人,只会把财产点滴不漏地存放着,就像把稻谷囤积在仓库中不用一样,无法真正发挥功能。

   钱财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也就有聚散的时候:因此,有钱时不必得意,没钱时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财至,福消财也散,一切都要看个人曾经播下多少善种子而定。所以我们应珍惜这分福报,好好地利用它,随分随力发挥大爱的精神,造福人群。

  清流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都有一块福田,隐藏着丰沛的泉源。

   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一块福田,隐藏着丰沛的泉源。佛教的精神,正是要启发每个人心底的这股清流。

   智慧,与受教育的高低无关,而是人人与生具有的。佛陀曾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心和佛、众生虽然是三种名词,事实上却是同一种本质——清净的智慧。这分清净的智慧,可以发挥极大的功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达、世界的文明,都是人们运用智慧而创造出来的。

   在凡夫称为「人心」,在佛家称为「佛性」,二者名异质同,差别只在于人们常忘了发挥清净的智慧,让欲念蒙蔽、污染了清净本性。

   因此,智慧和聪明、佛性和人心都是相同的,只是智慧是清净的,聪明却沾了污染:佛性是清明的,人心却带着欲念,差别就在清净与污染。

   可惜今天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达,都只是借着凡夫心,运用世智辩聪加以创造发展,并没有发挥清净的智慧,因此难免造成善少、恶多的结果。

   现代社会经常出现混乱现象,大家常感叹人心不古,其实并非现代人没有良知,而是良知遭社会物欲污染、蒙蔽。佛陀教育我们,要努力以「净心」来涤除污染,让良知显露,由智慧启发良知,将「慈悲」的「无私」精神和利益众生的大爱延伸出去。

   目前社会需要的正是一股慈爱的清流,来洗刷物欲污染、仇怨不平的横逆,重建道德尊严及人类本有的良知良能,涤尽人间黑暗。假如能以佛陀的清净本性,发挥那分清净智能的功能,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一片净土。

  浊世绽清莲

   世界尽管黑暗,我们必须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杂,不为周遭的环境所诱惑。

   「人天长夜,宇宙黔闇,谁启以光明

  」

   这是“三宝歌”的起句。我们看到当今社会这么纷乱,世界如此黑暗,希望有大悲、大智、大愿力的人来启开众生的心门,将事理厘清,把心中的黑暗赶走,显露灵觉曙光。

   正信的佛教徒,应该知道拜佛的道理,也要知道拜忏的意义。拜佛的意义是迈向信仰的目标,拜忏即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诚的反省忏悔。

   众生心地污染,昏沉黑暗,事理不明,就会常起人我是非的争执与计较,忏悔就是要洗掉这分不好的心思与习气。

   人生的确有许多黑暗面,在这么黑暗的社会,我们应以万蕊心莲来成就清净的世界。

   世界尽管黑暗,我们必须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不为周遭的环境所诱惑,提出勇气,尊重自己的能力,以恭敬心、诚心、热心造就福田,驱散心中的黑暗:要有坚强的定力,栽培出朵朵清净的心莲,绽放出慈心之光。

   人生在世非常短暂,名利亦无常,以因果观而论,人生世事只是南柯一梦,都是因缘的聚合,一切名利情爱都带不走,随身的只是「善」、「恶」业而已。

   《六祖坛经》中,五祖说过:「有情来下种,因地呆还生」只要因地以诚心来播下种子,来生必得果报。济世工作,不但救贫教富,且能提升人格、美化人生、造就和乐世界,这就是人生的善业。

  及时再造福

   不要以为目前很富有,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不必急着再造福。

   生活在人间,若能保有一分清明的智慧,自然就不会被痴迷的感情所束缚。

   感情的痴迷,会使人心地黑暗:我们如能把感情扩大,就不会有痴迷。所以必须以智慧点亮心灵的光明,去除种种痴暗。

   世间没有一种东西可以永久不坏。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等到下个月才发心造福人群,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时、等到……,这都会来不及的,到时候想做可能因缘已不允许了。

   不要以为目前很富有,财产很多,福已经足够了,不必急着再造福,要造福也须等到自己没有责任负担的时候。岂知有许多人过去曾显赫过、富足过,但曾几何时,却沦为被救济的对象。

   所以有福之时,更需及时再造福田,不要等到「有时间时」才想做,这是靠不住的。今天能做的就赶快去做,做了马上得到欢喜的这分善念最可靠,也是最现成的福。

  为工作而生活

   义务的付出,在工作忙碌中,会产生一种享受牺牲的快乐。

   济世工作是以服务的精神,对人生尽本分、为社会奉献,发挥济世救人的工作。

   现在的人每天都很忙碌,而忙碌的原因大多是为生活而奔忙、为享乐而绞尽脑汁、为多赚些钱而造成身心莫大的伤害,因此苦不堪言。我常惋惜这些人不懂得争取时间,为社会做些服务的工作。

   一般职业事业的忙碌,与义务性志愿为社会服务的忙碌,在心灵上的感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肯付出心力为别人服务的人,因为抱着义务的精神服务人群,所以无论怎么忙碌,仍会感到很愉快。如果是为了职业或做事业,争取利益而忙碌,一定会忙得无可奈何、忙得非常烦恼。

   所以说,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忙碌,却有不同的心境:因为义务的付出,在忙碌中会产生一种「享受牺牲」的快乐。

   所以,人有两种生活形态,一是为生活而工作,这种人是不得不工作:另一种是为工作而生活,这种人是为了替人群付出良能而生活,这是人生真善美的正确目标。

   修行人要有佛陀的大慈悲心,要有拔除众生苦难的意愿和担当,要心系众生的苦乐。众生快乐就是我们的快乐,众生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大家要互相共勉:为工作而生活,为救度众生而努力。

  时间的累积

   物换星移:宇宙生生不息,一切学业、迫业、事业,都是时间累积成的。

   星期日在社会上一般的机关行号是休息日,不仅是身体上的休息,还包括精神上的调息,这就是所谓的「星期日」。

   其实,世间从无休息之日。物换星移,宇宙生生不息,不断地新陈代谢,有哪一天是休息的呢

  

   只为了顺应众人好逸恶劳的习性——人人不爱…

《欢喜自在·移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欢喜自在·自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