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歡喜自在·移民

  移民

   現在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社會治安不良,想移民到國外。”移民真的好嗎?

   “公是”無私,“益”是無損。公的反面就是私——有公就有無私,有私就有無公;而益的反而就是損——有了損就沒有利益,有了利益就沒有損害。

   要淨化人心,必須先去除“私我、小我”的一念心,去除私我才能成就大我,有了大我才能公正、利益人群。

   目前的社會爲什麼會這麼亂

  就是有了這分「私」,自私的小我,使得人心有了毛病。人心有哪幾種毛病呢

  有貪、瞋、癡的毛病,這些都是源自小我與自私。人人如果都能去除這分自私與小我,自然就會擴大心胸,培養出誠與正,大公無私的心態。

   日本人說「我」是「私」,所以凡事只想到「我」,就是有私心。我們要把「我」打開,才能容納社會大衆:社會是大家的,國家也是大家的,要社會安定,每個人都有責任。現在我們常常聽到有人說:「社會治安不良,想移民到國外。」這實在是太過消極的做法。我們的祖先辛苦建立家園,開墾了這塊美麗的寶島,我們怎舍得丟棄呢

  移民真的好嗎

  在國內我們做自己的主人,到國外是寄人籬下啊,異國他鄉再怎麼好,也比不上自己的地方有草根香呀,

   我們每個人都要有一個心念,那就是:要用什麼方法,促使臺灣更美好、進步,使臺灣能不治而安!

  缺愛症

   現在社會的病因到底出在哪裏呢?只有一項——缺愛症。

   今天社會爲什麼會亂呢

  爲什麼會讓很多人過著惶恐的日子呢

  現在的社會真的病了,我們應該爲社會的病態做個診斷。現在社會的病因到底出在哪裏呢

  只有一項——缺愛症。

   既然患了缺愛症,我們就應該對症下藥,以「用慈施悲」作爲缺愛症的藥方。

   很多人常把慈悲挂在口上,但要如何發揮慈悲的功能呢

  在「慈」字的上面多加一個「用」字:「悲」字上面多加一個「施」字,所以是「用慈施悲」。

   慈就是無緣大慈,悲就是同體大悲。盡管這兩個字的境界非常高,但如果沒有發揮效用,也只不過是個口號、名詞而已,所以我們應該徹底加以實踐。

   慈就是愛,但不是汙染的愛,而是清淨的愛。愛得心無挂礙、無煩惱,才是清淨之愛。清淨的愛是「予樂」,與我沒有親友關系、甚至從未見過面的人,我都要讓他快樂。我們如能發揮到這種程度,就是慈。慈是清淨的智慧能所發揮出來的功用。

   沒有智慧的人就是愚癡,愚癡就會癡迷,癡迷的愛就是煩惱的愛:一旦愛得癡迷煩惱,當然就會貪不餍足了。不滿足的愛就是缺愛症。唯有以宗教精神——用慈施悲來淨化人心,洗淨社會病態,讓衆生多得福報。

  福報的來源

   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消財散。

   今天我們能居住在平安富足的土地上,應慶幸我們有共同的福業,才能共生福地。既然是共同的福報,這福報的來源,應該感謝彼此過去生中所播種的善因,常生布施的歡喜心。

   貧病衆生的苦難,不外是饑、寒、病痛等幾種因素,要真正發揮長情大愛,必須對衆生起憐憫心,身體力行慈、悲、喜、舍來救護一切:饑餓者給米飯,受寒者給衣物,病痛者送醫療,使他們歡喜滿足。

   富有的衆生也有缺乏之苦,那就是精神上的空虛。富有者容易患有驕傲、瞋怒、貪婪的毛病。因爲有錢,生活講究享受,在紙醉金迷的人生中,抽不出時間靜思自省,既沒有佛法的甘露滴入他們幹燥的心田,又怎能獲得滋潤,長出智慧之芽呢

  更有些爲富不仁的人,只會把財産點滴不漏地存放著,就像把稻谷囤積在倉庫中不用一樣,無法真正發揮功能。

   錢財是身外之物,既然是身外之物,也就有聚散的時候:因此,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反正福到財至,福消財也散,一切都要看個人曾經播下多少善種子而定。所以我們應珍惜這分福報,好好地利用它,隨分隨力發揮大愛的精神,造福人群。

  清流

   我們每個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都有一塊福田,隱藏著豐沛的泉源。

   我們每個人心底都有一股清流、一塊福田,隱藏著豐沛的泉源。佛教的精神,正是要啓發每個人心底的這股清流。

   智慧,與受教育的高低無關,而是人人與生具有的。佛陀曾說:「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人心和佛、衆生雖然是叁種名詞,事實上卻是同一種本質——清淨的智慧。這分清淨的智慧,可以發揮極大的功能。社會的發展、國家的發達、世界的文明,都是人們運用智慧而創造出來的。

   在凡夫稱爲「人心」,在佛家稱爲「佛性」,二者名異質同,差別只在于人們常忘了發揮清淨的智慧,讓欲念蒙蔽、汙染了清淨本性。

   因此,智慧和聰明、佛性和人心都是相同的,只是智慧是清淨的,聰明卻沾了汙染:佛性是清明的,人心卻帶著欲念,差別就在清淨與汙染。

   可惜今天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達,都只是借著凡夫心,運用世智辯聰加以創造發展,並沒有發揮清淨的智慧,因此難免造成善少、惡多的結果。

   現代社會經常出現混亂現象,大家常感歎人心不古,其實並非現代人沒有良知,而是良知遭社會物欲汙染、蒙蔽。佛陀教育我們,要努力以「淨心」來滌除汙染,讓良知顯露,由智慧啓發良知,將「慈悲」的「無私」精神和利益衆生的大愛延伸出去。

   目前社會需要的正是一股慈愛的清流,來洗刷物欲汙染、仇怨不平的橫逆,重建道德尊嚴及人類本有的良知良能,滌盡人間黑暗。假如能以佛陀的清淨本性,發揮那分清淨智能的功能,我們的社會就會成爲一片淨土。

  濁世綻清蓮

   世界盡管黑暗,我們必須像蓮花出汙泥而不雜,不爲周遭的環境所誘惑。

   「人天長夜,宇宙黔闇,誰啓以光明

  」

   這是“叁寶歌”的起句。我們看到當今社會這麼紛亂,世界如此黑暗,希望有大悲、大智、大願力的人來啓開衆生的心門,將事理厘清,把心中的黑暗趕走,顯露靈覺曙光。

   正信的佛教徒,應該知道拜佛的道理,也要知道拜忏的意義。拜佛的意義是邁向信仰的目標,拜忏即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誠的反省忏悔。

   衆生心地汙染,昏沈黑暗,事理不明,就會常起人我是非的爭執與計較,忏悔就是要洗掉這分不好的心思與習氣。

   人生的確有許多黑暗面,在這麼黑暗的社會,我們應以萬蕊心蓮來成就清淨的世界。

   世界盡管黑暗,我們必須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不爲周遭的環境所誘惑,提出勇氣,尊重自己的能力,以恭敬心、誠心、熱心造就福田,驅散心中的黑暗:要有堅強的定力,栽培出朵朵清淨的心蓮,綻放出慈心之光。

   人生在世非常短暫,名利亦無常,以因果觀而論,人生世事只是南柯一夢,都是因緣的聚合,一切名利情愛都帶不走,隨身的只是「善」、「惡」業而已。

   《六祖壇經》中,五祖說過:「有情來下種,因地呆還生」只要因地以誠心來播下種子,來生必得果報。濟世工作,不但救貧教富,且能提升人格、美化人生、造就和樂世界,這就是人生的善業。

  及時再造福

   不要以爲目前很富有,財産很多,福已經足夠了,不必急著再造福。

   生活在人間,若能保有一分清明的智慧,自然就不會被癡迷的感情所束縛。

   感情的癡迷,會使人心地黑暗:我們如能把感情擴大,就不會有癡迷。所以必須以智慧點亮心靈的光明,去除種種癡暗。

   世間沒有一種東西可以永久不壞。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等到下個月才發心造福人群,或是等到明年、等到退休時、等到……,這都會來不及的,到時候想做可能因緣已不允許了。

   不要以爲目前很富有,財産很多,福已經足夠了,不必急著再造福,要造福也須等到自己沒有責任負擔的時候。豈知有許多人過去曾顯赫過、富足過,但曾幾何時,卻淪爲被救濟的對象。

   所以有福之時,更需及時再造福田,不要等到「有時間時」才想做,這是靠不住的。今天能做的就趕快去做,做了馬上得到歡喜的這分善念最可靠,也是最現成的福。

  爲工作而生活

   義務的付出,在工作忙碌中,會産生一種享受犧牲的快樂。

   濟世工作是以服務的精神,對人生盡本分、爲社會奉獻,發揮濟世救人的工作。

   現在的人每天都很忙碌,而忙碌的原因大多是爲生活而奔忙、爲享樂而絞盡腦汁、爲多賺些錢而造成身心莫大的傷害,因此苦不堪言。我常惋惜這些人不懂得爭取時間,爲社會做些服務的工作。

   一般職業事業的忙碌,與義務性志願爲社會服務的忙碌,在心靈上的感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境界。肯付出心力爲別人服務的人,因爲抱著義務的精神服務人群,所以無論怎麼忙碌,仍會感到很愉快。如果是爲了職業或做事業,爭取利益而忙碌,一定會忙得無可奈何、忙得非常煩惱。

   所以說,同樣的人生,同樣的忙碌,卻有不同的心境:因爲義務的付出,在忙碌中會産生一種「享受犧牲」的快樂。

   所以,人有兩種生活形態,一是爲生活而工作,這種人是不得不工作:另一種是爲工作而生活,這種人是爲了替人群付出良能而生活,這是人生真善美的正確目標。

   修行人要有佛陀的大慈悲心,要有拔除衆生苦難的意願和擔當,要心系衆生的苦樂。衆生快樂就是我們的快樂,衆生痛苦就是我們的痛苦,大家要互相共勉:爲工作而生活,爲救度衆生而努力。

  時間的累積

   物換星移:宇宙生生不息,一切學業、迫業、事業,都是時間累積成的。

   星期日在社會上一般的機關行號是休息日,不僅是身體上的休息,還包括精神上的調息,這就是所謂的「星期日」。

   其實,世間從無休息之日。物換星移,宇宙生生不息,不斷地新陳代謝,有哪一天是休息的呢

  

   只爲了順應衆人好逸惡勞的習性——人人不愛…

《歡喜自在·移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歡喜自在·自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