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注卷上一

  將解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因緣。二藏乘分攝。叁權實對辯。四分齊幽深。五所被機宜。六能诠體性。七宗趣通別。八修證階差。九通釋名題十別解文義。初有通別通謂酬因酬請顯理度生。一代教興皆由是矣。若原佛本意。則唯爲一大事因緣故。別者。有十所爲故說此經。

  一顯示因行有本故 圓照淨覺了無明空。發清淨心方修萬行。

  二泯絕果相成圓故 本無菩提涅槃。唯是清淨覺性。故無始終增減。方爲究竟之果。

  叁決擇悟理應修故 普賢問意雲。覺性本圓一切如幻。幻空無體。誰曰修行。如其不修何因證覺。佛說因起幻智以除諸幻。幻盡智泯覺心圓明。然今唯說空幻者。溺在無修。修習之徒縛于有得。良由悟修之意似反而符。故最難明。理須決擇。

  四窮盡甚深疑念故 菩薩難意雲。衆生本佛。今既無明。十方如來後應煩惱。佛答意雲。即此分別便是無明。故見圓覺亦同流轉。如雲駛月運等。但一念不生。則前後際斷。如醫差華亡等。衆生即佛。人罕能知。知而寡信。信而鮮解。解亦難臻此境。今經決了實謂窮源。苟能精通群疑自釋。

  五除斷輪回根本故 發業成種。無明爲根。潤業受生。貪愛爲本。若不識其相賊即能爲。若不達其空。永不可斷。故答文殊彌勒。究了盡其根源。

  六搜索菩提隱障故 謂我人衆生壽命。雖名同諸教。而行相深密。從粗至細展轉難除故淨業一章重重搜索。

  七少文能攝多門故 文唯二十八紙。義具頓漸空有悟修性相。

  八一法 一一文中。無不標依圓覺結入圓覺。

  巧被叁根故 普眼觀門被上根。叁觀諸輪被中根。道場加行被下根。

  九令修稱性深禅故 叁觀皆以悟淨圓覺爲本。

  十勸事離相明師故 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無軌可則。無迹可依。必須離相明師觸向曉喻。故令親近盡命亡軀等。

  二藏乘分攝者。謂叁藏之中修多羅攝。二藏之中菩薩藏攝。諸乘之中一乘所攝。十二分中 一契經。二應頌叁授記。四諷頌。五因緣。六自說。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廣。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論義。

  契經方廣二分所攝。叁權實對辨者。然西域此方古今諸德立宗判教離合有殊。或一味不分或開宗料簡。今將略敘。且啓二門。初則不分。後明分教。不分之意其有五焉。一理本一味殊途同歸故。二一音普應一雨普滋故。叁原佛本意爲一事故。四隨一一文衆解不同故。五多種說法成枝流故。故不可分。即後魏流支。姚秦羅什。立一音教。是此意也。其分教者。有其八意 初五翻前後叁別說。

  一理雖一味诠有淺深故。二佛雖一音教隨機異故。叁本意未申隨他意語故。四言有通別就顯說故。五由辨權實不住枝流故。六王之密語語同事別故。七不識佛意。以深爲淺失于大利。以淺爲深虛其功故。八諸佛菩薩亦自分故。以斯等意。開則得多失少。合則得少失多。但能虛己求宗分。亦何乖大旨。故今分之。然就分教。又諸德不同。今依賢首大師。統收爲五。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叁終教。四一乘頓教。五圓教。初者以隨機故。隨他語故。說諸法數一向差別。以其簡邪正辯凡聖分欣厭明因果。然其所說法數有七十五但說人空不明法空。唯依六識叁毒。建立染淨根本未盡法源。故多诤論。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叁時教同許定性無性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爲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故立爲初。有不成佛。故名爲分。廣說法相。削繁錄數猶有一百。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決擇分明故少诤論。叁終教者。亦名實教。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爲終。以稱實理故名爲實。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故無诤論。上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總名爲漸。然大乘教總有叁宗。謂法相破相 二皆漸教之始。即戒賢智光二論師。各依一經立叁時教。互相破斥。而傳習者。皆認法性之經。成立自宗之義。

  法性 通于頓漸。漸即終教。終于始故。頓如後說。

  今將法性對二宗料簡。即爲二門。一對法相。二對破相。初中性相二宗有多差別。今隨類束略敘十條。一叁乘 性五故也。初小次一不了。後具叁乘爲了。深密雲雲。

  一乘 生一故也。初小次二不了。後唯一乘爲了。法華等雲雲。

  叁五性 楞伽等中皆說五種性故。

  一性 法華楞伽涅槃皆唯一性。趣寂聲聞余國佛度故。菩薩與記當作佛故。闡提有佛性故。攝論立法一居叁後故法華破叁多嫉怨故。

  叁唯心妄 八識從惑業生。

  真 八識通如來藏。

  四真如凝然 八識生滅故非隨緣。

  隨緣 八識依藏性故但是真如隨緣成立。

  五叁性空有離 遍計空依圓有。

  即 無性即圓。

  六生佛不增不減 定性無性決不成佛故。生界不滅。一理齊平故。無增無減。

  七二谛空有離 真俗條然。

  即 第一義空該通真妄。

  八四相前後 滅表後無。

  同時 體性即滅。

  九能所斷證離 根後緣境斷惑。以有爲智證無爲理。

  即 惑即菩提。見即真如。

  十佛身有爲 四智依生滅識種故。報身有爲。

  無爲 智依如來藏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報體耶。

  若知二教權實。二宗亦不相違。謂就機則叁。約法則一。新熏則五。本有無二等。二對破相者。略有五別。一無性 以諸法無性爲真如。

  本性 以常住真心爲真如。

  二真智 能了無性者。

  真知 一心真實本自能知。通于理智。徹于染淨。如華嚴問明品說。

  二二谛 色等俗也空即真也。

  叁谛 加第一義谛。謂一真心性非空非色。能空能色如鏡之明。

  四叁性空有 空宗有謂依計。空謂圓成性宗。即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成情無理有。相無性有。

  五佛德空 雖說佛身五求不得。得則虛忘。無得乃真。離一切相名佛功德。

  有 諸佛皆具常樂我淨真實功德。身智通光一一無盡。性自本有。不待機緣。

  略辨此五。余可例知。然得意者亦不相違。謂一切法既皆是真心緣起。緣起無性還即真心。始不異本。知外無智。余谛性等例之可明。然此門與前後別。但教有始終漸頓之殊法非深淺之異。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爲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爲頓 思益經。雲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于一地。楞伽經雲。初地即爲八。乃至無所有何次。

  總不說法性。唯辯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忘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叁自性皆空。八識二無我都遣。诃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 泯之迹絕方顯真性故。

  五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即華嚴經也。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如帝網珠重重無盡。已知五教貫于群诠。未審此經與彼何攝。今顯此義分作叁門。一彼全攝此。此分攝彼。謂圓教也。二此分攝彼彼不攝此。謂初二也。叁彼此克體全相攝屬。即終頓也 權實對辨訖。

  四分齊幽深者。約起信論明諸染法本末五重。以顯諸宗所诠分齊深淺。論中初唯一心爲本源。二依一心開二門。一者心真如門。謂心性不生不滅。二者心生滅門。謂依如來藏與生滅合。名阿黎耶識。叁依此識明二義。一覺義(始本)。謂心體離念等。二不覺義。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不覺心起等。四依後義生叁細。一依不覺故心動名業相。二依動故能見名轉相。叁依見故境界妄現名現相。五依最後生六粗。一智相 依境分別也。即法執俱生。

  二相續相 依智起念不斷。即法執分別。

  叁執取相 心起著故。即我執俱生。

  四計名字相 我見分別。上四皆惑。

  五起業相(業也)。六業系苦相(報也) 言諸宗所诠分齊者。謂人天乘唯齊業報。小乘唯後四粗。法相極于叁細。終頓通诠本末方窮初一心源。初一心源即此經圓覺妙心也。經標圓覺爲宗本故。說染淨法皆從覺心所現起故 第一重。

  文殊章末即真如門。經名如來藏差別。即生滅門 第二重。

  普眼一章即始本覺。征釋無明即是不覺 第叁重。

  淨業一章即叁細二粗 第四重。

  彌勒章初輪回因果。即後四粗 第五重。

  是知圓覺極盡五重。標雲。幽深良在斯矣。五所被機宜者。略有二種。初料簡。後普收。初謂樂著名相以文爲解者。系滯行位高推聖境者。情尚于空觸言賓無者。自恃天真輕厭進習者。固執先聞擔麻棄金者。如上皆非其器。反上即皆是器。後普收者。一切衆生皆本有佛性。但得聞之無不獲益。謂宿機深者悟入。淺者信解。都無宿種者。亦皆熏成圓頓種性。如華嚴經食金剛喻。六能诠體性者。略作四門。一隨相門。複有二種。一聲名句文體。體用假實相資故。故十地經有空中風(喻聲)畫(名等)之喻。二通攝所诠體。若不诠義文非教故。二唯識門。前二不離識故。然有本影之異。叁歸性門。此識無體唯是真如故。四無礙門。心境理事交徹相攝故。以一心法有二門故。七宗 當部所崇。

  趣 宗之所歸。

  通別者通論佛教因緣爲宗 于中有小乘空宗法相法性圓融等異。今即法性。

  別明此經又有總別。總以心(寂也)境(空也)空 遍計如蛇鬼等。下雲。非作故無等。

  寂 依他如影像等。下雲。四大不動等。

  覺性圓滿 由空寂故圓滿成實。

  凡聖平等爲宗 下雲。覺圓明故。乃至根塵遍法界等。

  令修行者忘情 由悟宗故即下縛脫八不等佛 由情忘故。

  觀行速成爲趣。又以前趣爲宗。令惑業消滅永絕輪回起大神用安樂自在爲趣。別者有五對。一教義對。教說爲宗義意爲趣。二理事對。舉事爲宗顯理爲趣。叁境行對。理境爲宗觀行爲趣。四行寂對。觀行爲宗絕觀…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