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疾。 不以法身無疾爲幸,而願衆生皆能成佛,得無疾之法身。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衆生。 衆生是相對者,故有叁世輪回之苦,菩薩常思所以度脫之。 憶所修福。 憶勿放舍所修大乘明心見性法門。 念于淨命。 念念不離佛性,即常樂我淨。 勿生憂惱。 知煩惱即是菩提,則無憂惱。 常起精進。 知佛性永不退轉,則常精進。 當作醫王。療治衆病。 發度生大心。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雲何調伏其心?” 欲藉此問,使維摩發揮大乘調心之法。 維摩诘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 尚未明心見性之行者,應如是思念。 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衆生所以不能見佛者,爲有無始以來,無明遮障耳,無始無明,本無體性,一經打破,便歸隕滅,本來佛性,不受薰染,故無受病者。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爲身。四大爲主。身亦無我。 此身乃四大合成,四大離散,則此身非有。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應生著。 我者,執一念無明以爲我也。一切相對者,由一念無明而生,故應先破我執。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衆生想。 知一念無明之非我,則無我相及衆生相。 當起法想。 以法執破我執,然法執亦病也。 應作是念:但以衆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五陰四大,內外合成,聚散無定,無有實性,亦無主宰,此十二因緣觀也。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爲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 以法執破空執也,然空亦大病也。 雲何爲離?離我我所。 我及我所,乃一念無明之化身,一念無明爲相對之起源,因有我故有我所。 雲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 二法者,相對法也。 雲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于平等。 一切心法色法,皆起于一念無明,皆是相對者,如有無、生死、善惡等等,故名“二法”。一念無明歸于無始無明時,則二法亡,而現空洞平等之相,乃發于空執也,非佛性之平等。 雲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我是一念無明,涅槃是無始無明,我是一念無明是我執法執,而無始無明是空執,由一念無明入于無始無明,則一切皆空,狀若平等矣。 以何爲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 破我執法執入空執,乃是放棄一念無明,入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仍有微細氣習種子存伏,一受刺激,便又生出一念無明,一生一滅,循環返複,便是輪回根源,故曰“無決定性”,一切相對者,皆是名字,空無實性,故曰“空”。 得是平等。無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入無始無明平等境界之後,則無相對之病,而只有空病,空病乃最後最大最難破之病,若能打破無始無明,則空病除而佛性見矣。 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佛性無不受後有,若已打破無始無明,見本來自性,則一切法皆轉爲佛性,故雖受諸受而無有挂礙,同于無受。 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若未明心見性,則亦不必斷六根、斷一念無明,以求證涅槃,良因斷六根或斷一念無明已後,雖行平等,而落于空執,不能得真正之涅槃。 設身有苦。念惡趣衆生。起大悲心。 自己身受病苦,應念六道衆生亦同此苦,而起同體大悲之心,以救渡之。 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衆生。 我能明心見性,超越苦海,亦望衆生皆能明心見性,同登彼岸。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諸法起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不可破,若能破空執無始無明(病),則一切法皆變爲絕對佛性妙用,故一念無明(法)不必除。 爲斷病本而教導之。 無始無明爲病之根本,故應斷之。 何謂病本?謂有攀緣。 無始無明雖狀若平等,而有無始以來之相對種子,存于其中,一受薰染刺激,即能發作,故名“攀緣”。 從有攀緣。則爲病本。 無始無明既受刺激,則一念無明生,而相對之二物起,故名“病本”。 何所攀緣?謂之叁界。 一念無明既生,即有時間空間,有過現未叁界,而整個相對宇宙完成矣。 雲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 故欲斷攀緣,須先明白凡系一念無明所生之心法、色法,皆是相對者,無決定性,無有可得,應加否定。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 二見是相對之根源,應加否定。 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心物二法,皆虛假不實,非最後之存在。 文殊師利。是爲有疾菩薩調伏其心。 爲明心見性之法。 爲斷老病死苦。 若明心見性,入于絕對,則超出老病死苦等相對之病。 是菩薩菩提。 此乃大乘菩薩所修。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爲無慧利。 若非如此修法,則不能明心見性。 譬如勝怨。乃可爲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彼有疾菩薩應複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衆生病亦非真非有。 一切病皆起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如幻夢空花,本無體性,一經打破,便歸烏有,故一切病亦非真非有。 作是觀時。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 若于衆生起愛見大悲,則未離四相,未見自性,應即舍離此見。 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 愛見大悲,不離七情,是相對。此人(菩薩)已破無明,明心見性,然後起大悲心,則是絕對者。 愛見悲者。則于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爲愛見之所覆也。 由愛見大悲出發,是相對者,故于生死有厭離之心,若由絕對佛性出發,則無生死,亦無厭離,故無疲厭,在在皆爲絕對,無有偏見,大公無私。 所生無縛。能爲衆生說法解縛。 明心見性,則無所縛,而能爲衆生解縛。 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 自己未脫生死,則不能度衆生。一般未明心見性大德,登座說法,依文解義,使衆生益增迷悶,就是因爲自己未解縛之故。 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 自己已明心見性,然後能教導衆生,于佛理無所滯礙。 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禅味。是菩薩縛。 禅味者,法執、空執也。二執未除,不能見性。 以方便生。是菩薩解。 方便法門,譬以筏喻,既登彼岸,法便應舍,方不爲法所縛。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種之功德,不與二乘共同,故雲不共法,又二乘菩薩所不具,故又雲不具也,一諸佛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己舍心,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智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爲“無不知己舍心”便是此意。 又無方便慧縛。 如將法看成真實,不知其是方便法門,則名無方便慧,故爲法縛。 有方便慧解。 懂得方便之理,則智慧正有用處,可解一切縛也。 無慧方便縛。 尚無智慧,只靠方便,方便反足爲縛,如小乘落我執,中乘落法執,皆智慧根淺薄之故也。 有慧方便解。 慧根深厚,則法執可除,空執可破,如大乘菩薩所修是也。 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 由一念無明而發之愛見,乃相對者。 莊嚴佛土。 用腦筋想像去莊嚴佛土,非真佛土。 成就衆生。 用腦筋思想去度衆生,是相對的成就,不是絕對的成就。 于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 佛性本來圓滿,無修無證,不必調伏,今欲于本來“空、無相、無作”之叁脫門中,而作不空、有相、有作之調伏,則爲法所縛,不能解脫矣,故名無方便慧縛。 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衆生。于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 能知佛性之無取無得,故不生愛見,不以愛見自度度人,我與衆生本自解脫,故不疲厭,名有方便慧解。 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衆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 二乘住于貪欲等見而求涅槃,終不能得涅槃。 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嗔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佛性本來清淨,貪欲等見本離,故菩薩于此回向正等正覺,明心見性,萬德圓滿。 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複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爲慧。 觀身空,則我執除,觀法空,則法執除,是名爲慧。 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 身雖有疾,而法身無疾,入生死而無礙,故饒益衆生而不厭倦。 又複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爲慧。 所以有病者,爲有身耳,若觀身本空,則病亦非有,故曰“非新非故”。 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肉體雖有疾,而法身永不壞滅。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複不住不調伏心。 以方便法調伏其心,二乘也。不以方便調伏其心,愚人也。二俱舍離,方能無縛。 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 住于不調伏心,任其放逸,愚人也,亦名任病,亦名“自我”。 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 認調伏心爲實法,爲小乘法也,亦名作病,亦名“法執”。 是故菩薩不當住于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菩薩離此二病,方能無縛。 在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 若菩薩爲度衆生故,行于六道中而不汙損,入于涅槃而不滅度。 非凡夫行。 凡夫入生死便爲生死所縛。 非賢聖行。 小乘果賢聖入涅槃,便爲涅槃所縛。 是菩薩行。 菩薩不爲生死涅槃所縛,無有挂礙。 非垢行。 垢行是相對的,出自腦筋感覺,是阿賴耶識中之染緣。 非淨行。 淨行亦是相對的,出自腦筋感覺,是阿賴耶識中之淨緣。 是菩薩行。 明心見性,自性本來圓滿完全,離于淨垢,淨垢是相對的,佛性是絕對的,兩不相幹…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