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P10

  ..续本文上一页彼疾。 不以法身无疾为幸,而愿众生皆能成佛,得无疾之法身。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众生是相对者,故有三世轮回之苦,菩萨常思所以度脱之。 忆所修福。 忆勿放舍所修大乘明心见性法门。 念于净命。 念念不离佛性,即常乐我净。 勿生忧恼。 知烦恼即是菩提,则无忧恼。 常起精进。 知佛性永不退转,则常精进。 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发度生大心。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欲藉此问,使维摩发挥大乘调心之法。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 尚未明心见性之行者,应如是思念。 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众生所以不能见佛者,为有无始以来,无明遮障耳,无始无明,本无体性,一经打破,便归陨灭,本来佛性,不受薰染,故无受病者。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为主。身亦无我。 此身乃四大合成,四大离散,则此身非有。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 我者,执一念无明以为我也。一切相对者,由一念无明而生,故应先破我执。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 知一念无明之非我,则无我相及众生相。 当起法想。 以法执破我执,然法执亦病也。 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 五阴四大,内外合成,聚散无定,无有实性,亦无主宰,此十二因缘观也。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大患。我应离之。 以法执破空执也,然空亦大病也。 云何为离?离我我所。 我及我所,乃一念无明之化身,一念无明为相对之起源,因有我故有我所。 云何离我我所?谓离二法。 二法者,相对法也。 云何离二法?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 一切心法色法,皆起于一念无明,皆是相对者,如有无、生死、善恶等等,故名“二法”。一念无明归于无始无明时,则二法亡,而现空洞平等之相,乃发于空执也,非佛性之平等。 云何平等?谓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 我是一念无明,涅槃是无始无明,我是一念无明是我执法执,而无始无明是空执,由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则一切皆空,状若平等矣。 以何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无决定性。 破我执法执入空执,乃是放弃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仍有微细气习种子存伏,一受刺激,便又生出一念无明,一生一灭,循环返复,便是轮回根源,故曰“无决定性”,一切相对者,皆是名字,空无实性,故曰“空”。 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入无始无明平等境界之后,则无相对之病,而只有空病,空病乃最后最大最难破之病,若能打破无始无明,则空病除而佛性见矣。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佛性无不受后有,若已打破无始无明,见本来自性,则一切法皆转为佛性,故虽受诸受而无有挂碍,同于无受。 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若未明心见性,则亦不必断六根、断一念无明,以求证涅槃,良因断六根或断一念无明已后,虽行平等,而落于空执,不能得真正之涅槃。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 自己身受病苦,应念六道众生亦同此苦,而起同体大悲之心,以救渡之。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我能明心见性,超越苦海,亦望众生皆能明心见性,同登彼岸。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 诸法起于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不可破,若能破空执无始无明(病),则一切法皆变为绝对佛性妙用,故一念无明(法)不必除。 为断病本而教导之。 无始无明为病之根本,故应断之。 何谓病本?谓有攀缘。 无始无明虽状若平等,而有无始以来之相对种子,存于其中,一受薰染刺激,即能发作,故名“攀缘”。 从有攀缘。则为病本。 无始无明既受刺激,则一念无明生,而相对之二物起,故名“病本”。 何所攀缘?谓之三界。 一念无明既生,即有时间空间,有过现未三界,而整个相对宇宙完成矣。 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 故欲断攀缘,须先明白凡系一念无明所生之心法、色法,皆是相对者,无决定性,无有可得,应加否定。 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 二见是相对之根源,应加否定。 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心物二法,皆虚假不实,非最后之存在。 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 为明心见性之法。 为断老病死苦。 若明心见性,入于绝对,则超出老病死苦等相对之病。 是菩萨菩提。 此乃大乘菩萨所修。 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若非如此修法,则不能明心见性。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一切病皆起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如幻梦空花,本无体性,一经打破,便归乌有,故一切病亦非真非有。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若于众生起爱见大悲,则未离四相,未见自性,应即舍离此见。 所以者何?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 爱见大悲,不离七情,是相对。此人(菩萨)已破无明,明心见性,然后起大悲心,则是绝对者。 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由爱见大悲出发,是相对者,故于生死有厌离之心,若由绝对佛性出发,则无生死,亦无厌离,故无疲厌,在在皆为绝对,无有偏见,大公无私。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明心见性,则无所缚,而能为众生解缚。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 自己未脱生死,则不能度众生。一般未明心见性大德,登座说法,依文解义,使众生益增迷闷,就是因为自己未解缚之故。 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自己已明心见性,然后能教导众生,于佛理无所滞碍。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何谓缚?何谓解?贪著禅味。是菩萨缚。 禅味者,法执、空执也。二执未除,不能见性。 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方便法门,譬以筏喻,既登彼岸,法便应舍,方不为法所缚。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种之功德,不与二乘共同,故云不共法,又二乘菩萨所不具,故又云不具也,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智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为“无不知己舍心”便是此意。 又无方便慧缚。 如将法看成真实,不知其是方便法门,则名无方便慧,故为法缚。 有方便慧解。 懂得方便之理,则智慧正有用处,可解一切缚也。 无慧方便缚。 尚无智慧,只靠方便,方便反足为缚,如小乘落我执,中乘落法执,皆智慧根浅薄之故也。 有慧方便解。 慧根深厚,则法执可除,空执可破,如大乘菩萨所修是也。 何谓无方便慧缚?谓菩萨以爱见心。 由一念无明而发之爱见,乃相对者。 庄严佛土。 用脑筋想像去庄严佛土,非真佛土。 成就众生。 用脑筋思想去度众生,是相对的成就,不是绝对的成就。 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佛性本来圆满,无修无证,不必调伏,今欲于本来“空、无相、无作”之三脱门中,而作不空、有相、有作之调伏,则为法所缚,不能解脱矣,故名无方便慧缚。 何谓有方便慧解?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能知佛性之无取无得,故不生爱见,不以爱见自度度人,我与众生本自解脱,故不疲厌,名有方便慧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二乘住于贪欲等见而求涅槃,终不能得涅槃。 何谓有慧方便解?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殖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佛性本来清净,贪欲等见本离,故菩萨于此回向正等正觉,明心见性,万德圆满。 文殊师利。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 观身空,则我执除,观法空,则法执除,是名为慧。 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身虽有疾,而法身无疾,入生死而无碍,故饶益众生而不厌倦。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 所以有病者,为有身耳,若观身本空,则病亦非有,故曰“非新非故”。 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肉体虽有疾,而法身永不坏灭。 文殊师利。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以方便法调伏其心,二乘也。不以方便调伏其心,愚人也。二俱舍离,方能无缚。 所以者何?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 住于不调伏心,任其放逸,愚人也,亦名任病,亦名“自我”。 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认调伏心为实法,为小乘法也,亦名作病,亦名“法执”。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菩萨离此二病,方能无缚。 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 若菩萨为度众生故,行于六道中而不污损,入于涅槃而不灭度。 非凡夫行。 凡夫入生死便为生死所缚。 非贤圣行。 小乘果贤圣入涅槃,便为涅槃所缚。 是菩萨行。 菩萨不为生死涅槃所缚,无有挂碍。 非垢行。 垢行是相对的,出自脑筋感觉,是阿赖耶识中之染缘。 非净行。 净行亦是相对的,出自脑筋感觉,是阿赖耶识中之净缘。 是菩萨行。 明心见性,自性本来圆满完全,离于净垢,净垢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两不相干…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