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P11

  ..续本文上一页。 虽过魔行而现降伏众魔。是菩萨行。 一切相对行,皆是魔行,佛性绝对,本超过一切魔行,无须降伏,然菩萨为度众生故,而现降伏众魔。 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 打破无始无明,始得一切智。其余断六根求证、断一念无明求证,未得谓得,皆非时求。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 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涅槃,超过地位阶级。 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 虽观十二因缘而不破邪见,明心见性之后,邪见皆变为佛性矣。 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 由佛性本体发出度众生之愿行,故非爱著。 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 虽乐涅槃而不断六根及一念无明,不使身心入于断灭。 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 虽在三界时间之中而佛性不受薰染。 虽行于空而殖众德本。是菩萨行。 虽行于空而不为空缚,故能殖众德本。 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 虽行无相解脱境界而不舍度生之行。 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 虽行于无作解脱境界而现五蕴身,受同无受。 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 佛性无起,故起一切善行而无碍。 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 菩萨自己虽修六度而能知众生种种根性,导以三乘之法。 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 虽具六通而不舍有漏之身。 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 虽行慈悲喜舍而不愿生于梵天,愿在世间度众生。 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 虽行四禅、四空定八解脱及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而不随禅生天。 虽行四念处而不毕竟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 四念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也。 肇曰:“小乘观身受心法,离而取证,菩萨虽观此四,不永离而取证也。”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四正勤,即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肇曰:“小乘法,四正勤也,功就则舍入无为,菩萨虽同其行,而不同其舍也。”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虽行小乘欲、念、进、慧四如意足而得明心见性大自在。 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 虽行信、进、念、定、慧五根而能分别众生诸根利钝,随宜诲诱之。 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 虽行信、进、念、定、慧五力而乐行佛之十力。 十力者,佛有十种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知种种界智、知一切至处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宿命无漏智、知永断习气智是也。 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 七觉分,即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是也。 虽行有为法而不离绝对佛性。 虽行八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 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皆声闻法也,然不离绝对佛性。 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 止观及三十七助道品皆声闻行也,菩萨虽行此行而不如二乘人之堕于寂灭。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虽知法身无生无灭而不舍此有漏之躯,以相好庄严肉身也。 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 虽威仪同于二乘而修一佛乘之法。 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 虽不离真如净相本体而能随应现身,发挥妙用。 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 常寂光净土永寂如空而能使秽土及十方世界皆变为清净佛土。 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虽明心见性而不入涅槃,以救众生。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曰:“问疾品乃托疾以说法,诸菩萨中,文殊师利德行最为第一,亦是法身大士,故堪与维摩诘酬对,文殊所发诸问,皆极肯要,盖欲藉此使维摩诘得发挥绝对妙理,使同行之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于问答中,得启示开悟也。维摩知文殊来,先空其室,乃先以佛性真空本体相呈也。其次乃阐明佛性本体无病,因众生病故病,众生不病则病灭。又次阐明调心之法,最为重要,乃佛家修行之体系也,其法先以法执破我执,我执既破,落于法执,又以空执破法执,法执既破,又落于空执,再破空执,便见佛性。见性之后,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欲以此调伏之法,调伏一切众生,使各除病也。” 不思议品第六 不思议者,佛性绝对,非思想感觉所及也。此品发挥绝对与相对之界限。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 佛性绝对,行住坐卧,皆不离佛性,无二无别,于佛性中求坐相不可得,况床座乎?舍利弗未明心见性,故有此想。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仁者。为法来耶?为床座耶?”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维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佛性绝对,觅法不可得,何况躯命?躯命尚舍,何况床座?故有求者,皆有为之法,不能明心见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 五蕴本空,无可求,亦不须断除,五蕴即一念无明化身,明心见性之后,变为佛性。 非有界入之求。 十八界十二入本空,无可求,亦不须断除,皆是一念无明化身,明心见性之后,变为佛性。 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欲界、色界、无色界本空,无可求,亦无须断除,皆是一念无明化身,明心见性之后,变为佛性。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 佛性绝对,本来圆满,非求而得,诸法相对者,本来空寂,故应舍去,由是观之,无有可求,有求皆相对也。 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苦集灭道,有修有证,皆有求也,有求皆病。 所以者何?法无戏论。 凡不究竟之相对道理,皆名戏论。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修四谛不能脱离相对境界,故非求真法者。 唯。舍利弗。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 佛性本来无生故无灭,小乘求断灭众苦,则有生有灭,乃相对之生灭法,非能见不生不灭之佛性也。 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 佛性绝对,本来无垢,故无所谓净,亦不受薰染,若受薰染,则有垢有净,便是相对,不是绝对,故佛性中不著一字,乃至涅槃二字,亦是染著,何则?脑筋作用,言我涅槃也,故非绝对佛性中所有。 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佛性绝对,超越空间三界,故无行处,若有行处,便在空间时间范围之内,是相对的、有限的,不是绝对的了。 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 取舍是相对者,因有取,才有舍,皆思想感觉作用,佛性绝对,不能取亦不能舍,本来圆满完全。 法无处所。若著处所。是则著处。非求法也。 佛性超过空间时间,故无上下内外中边,亦无过现未三世,乃无所不在,无所不遍,故名绝对。 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 相是相对者,乃脑筋感觉作用,无有一定标准,故非绝对。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 佛性如如不动,住与不住,乃相对者。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见闻觉知,就是一念无明作用,乃相对者。 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佛性空、无相、无作,故名无为,若行有为便是相对,非绝对者。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佛性乃绝对之全完,非求而得,故应无所求。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法眼净者,明白绝对之理,不为一切相对所缚也。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 法身净土也。 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 什曰:“自知而问者,欲令众会取信也。借座彼国,其义有二:一者欲现诸佛严净功德,致殊胜之座,令始行菩萨,深其志愿也。二者欲因往返之迹,使化流一国也。”师子之座即绝对本体。 文殊师利言:“居士。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 超过三界时间。 有世界名须弥相。 法界实相。 其佛号须弥灯王。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超过空间。 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 超过八万四千陀罗尼门。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之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佛性无所不包,变秽土为净土。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与诸菩萨上人俱座。当自立身。如彼座像。” 入于绝对本体,与本体合而为一。 其得神通菩萨。 已明心见性,得六通者。 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 得法身妙用。 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未明心见性,故未得法身妙用。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广。吾不能升。” 小乘人未能达于绝对。 维摩诘言:“唯。舍利弗。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 参绝对本体。 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维摩诘言:“唯。舍利弗。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舍利弗仍未明佛性无所不包、无所不遍之真正体用,故以为异,维摩为说解脱不可思议法门。不可思议者,不可用脑筋测度,…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