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11

  ..續本文上一頁。 雖過魔行而現降伏衆魔。是菩薩行。 一切相對行,皆是魔行,佛性絕對,本超過一切魔行,無須降伏,然菩薩爲度衆生故,而現降伏衆魔。 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打破無始無明,始得一切智。其余斷六根求證、斷一念無明求證,未得謂得,皆非時求。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涅槃,超過地位階級。 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 雖觀十二因緣而不破邪見,明心見性之後,邪見皆變爲佛性矣。 雖攝一切衆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 由佛性本體發出度衆生之願行,故非愛著。 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 雖樂涅槃而不斷六根及一念無明,不使身心入于斷滅。 雖行叁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在叁界時間之中而佛性不受薰染。 雖行于空而殖衆德本。是菩薩行。 雖行于空而不爲空縛,故能殖衆德本。 雖行無相而度衆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解脫境界而不舍度生之行。 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 雖行于無作解脫境界而現五蘊身,受同無受。 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佛性無起,故起一切善行而無礙。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衆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菩薩自己雖修六度而能知衆生種種根性,導以叁乘之法。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 雖具六通而不舍有漏之身。 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于梵世。是菩薩行。 雖行慈悲喜舍而不願生于梵天,願在世間度衆生。 雖行禅定解脫叁昧而不隨禅生。是菩薩行。 雖行四禅、四空定八解脫及空、無相、無作叁解脫門而不隨禅生天。 雖行四念處而不畢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 四念處,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也。 肇曰:“小乘觀身受心法,離而取證,菩薩雖觀此四,不永離而取證也。” 雖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進。是菩薩行。 四正勤,即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肇曰:“小乘法,四正勤也,功就則舍入無爲,菩薩雖同其行,而不同其舍也。” 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 雖行小乘欲、念、進、慧四如意足而得明心見性大自在。 雖行五根而分別衆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 雖行信、進、念、定、慧五根而能分別衆生諸根利鈍,隨宜誨誘之。 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 雖行信、進、念、定、慧五力而樂行佛之十力。 十力者,佛有十種能力,即知是處非處智、知叁世業報智、知諸禅解脫叁昧智、知諸根勝劣智、知種種解智、知種種界智、知一切至處道智、知天眼無礙智、知宿命無漏智、知永斷習氣智是也。 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 七覺分,即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是也。 雖行有爲法而不離絕對佛性。 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皆聲聞法也,然不離絕對佛性。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于寂滅。是菩薩行。 止觀及叁十七助道品皆聲聞行也,菩薩雖行此行而不如二乘人之墮于寂滅。 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 雖知法身無生無滅而不舍此有漏之軀,以相好莊嚴肉身也。 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舍佛法。是菩薩行。 雖威儀同于二乘而修一佛乘之法。 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爲現其身。是菩薩行。 雖不離真如淨相本體而能隨應現身,發揮妙用。 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 常寂光淨土永寂如空而能使穢土及十方世界皆變爲清淨佛土。 雖得佛道、轉于*輪、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雖明心見性而不入涅槃,以救衆生。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衆。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疏曰:“問疾品乃托疾以說法,諸菩薩中,文殊師利德行最爲第一,亦是法身大士,故堪與維摩诘酬對,文殊所發諸問,皆極肯要,蓋欲藉此使維摩诘得發揮絕對妙理,使同行之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于問答中,得啓示開悟也。維摩知文殊來,先空其室,乃先以佛性真空本體相呈也。其次乃闡明佛性本體無病,因衆生病故病,衆生不病則病滅。又次闡明調心之法,最爲重要,乃佛家修行之體系也,其法先以法執破我執,我執既破,落于法執,又以空執破法執,法執既破,又落于空執,再破空執,便見佛性。見性之後,念惡趣衆生,起大悲心,欲以此調伏之法,調伏一切衆生,使各除病也。” 不思議品第六 不思議者,佛性絕對,非思想感覺所及也。此品發揮絕對與相對之界限。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衆。當于何坐?” 佛性絕對,行住坐臥,皆不離佛性,無二無別,于佛性中求坐相不可得,況床座乎?舍利弗未明心見性,故有此想。 長者維摩诘知其意。語舍利弗言:“雲何?仁者。爲法來耶?爲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爲法來。非爲床座。”維摩诘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佛性絕對,覓法不可得,何況軀命?軀命尚舍,何況床座?故有求者,皆有爲之法,不能明心見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 五蘊本空,無可求,亦不須斷除,五蘊即一念無明化身,明心見性之後,變爲佛性。 非有界入之求。 十八界十二入本空,無可求,亦不須斷除,皆是一念無明化身,明心見性之後,變爲佛性。 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欲界、色界、無色界本空,無可求,亦無須斷除,皆是一念無明化身,明心見性之後,變爲佛性。 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衆求。 佛性絕對,本來圓滿,非求而得,諸法相對者,本來空寂,故應舍去,由是觀之,無有可求,有求皆相對也。 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 苦集滅道,有修有證,皆有求也,有求皆病。 所以者何?法無戲論。 凡不究竟之相對道理,皆名戲論。 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修四谛不能脫離相對境界,故非求真法者。 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 佛性本來無生故無滅,小乘求斷滅衆苦,則有生有滅,乃相對之生滅法,非能見不生不滅之佛性也。 法名無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佛性絕對,本來無垢,故無所謂淨,亦不受薰染,若受薰染,則有垢有淨,便是相對,不是絕對,故佛性中不著一字,乃至涅槃二字,亦是染著,何則?腦筋作用,言我涅槃也,故非絕對佛性中所有。 法無行處。若行于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 佛性絕對,超越空間叁界,故無行處,若有行處,便在空間時間範圍之內,是相對的、有限的,不是絕對的了。 法無取舍。若取舍法。是則取舍。非求法也。 取舍是相對者,因有取,才有舍,皆思想感覺作用,佛性絕對,不能取亦不能舍,本來圓滿完全。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 佛性超過空間時間,故無上下內外中邊,亦無過現未叁世,乃無所不在,無所不遍,故名絕對。 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 相是相對者,乃腦筋感覺作用,無有一定標准,故非絕對。 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 佛性如如不動,住與不住,乃相對者。 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見聞覺知,就是一念無明作用,乃相對者。 法名無爲。若行有爲。是求有爲。非求法也。 佛性空、無相、無作,故名無爲,若行有爲便是相對,非絕對者。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應無所求。” 佛性乃絕對之全完,非求而得,故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于諸法中。得法眼淨。 法眼淨者,明白絕對之理,不爲一切相對所縛也。 爾時。長者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仁者遊于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 法身淨土也。 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什曰:“自知而問者,欲令衆會取信也。借座彼國,其義有二:一者欲現諸佛嚴淨功德,致殊勝之座,令始行菩薩,深其志願也。二者欲因往返之迹,使化流一國也。”師子之座即絕對本體。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叁十六恒河沙國。 超過叁界時間。 有世界名須彌相。 法界實相。 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 超過空間。 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超過八萬四千陀羅尼門。肇曰:“由旬,天竺裏數名也。上由旬六十裏,中由旬五十裏,下由旬四十裏也。” 于是長者維摩诘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叁萬二千師子之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诘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叁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于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佛性無所不包,變穢土爲淨土。 爾時。維摩诘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座。當自立身。如彼座像。” 入于絕對本體,與本體合而爲一。 其得神通菩薩。 已明心見性,得六通者。 即自變形爲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 得法身妙用。 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未明心見性,故未得法身妙用。 爾時。維摩诘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 小乘人未能達于絕對。 維摩诘言:“唯。舍利弗。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參絕對本體。 于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爲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于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于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維摩诘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 舍利弗仍未明佛性無所不包、無所不遍之真正體用,故以爲異,維摩爲說解脫不可思議法門。不可思議者,不可用腦筋測度,…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