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12

  ..續本文上一頁即絕對本體是也。六祖雲:“諸叁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 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明心見性,得大自在。 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明心見性後,得八解六通,四大皆變爲佛性體用。 “須彌”者,代表地大也,小至芥子,大至須彌,皆是佛性本體,無二無別,惟明心見性者知之,大與小平等,乃否定空間體積。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魚鼈鼋鼍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于此衆生亦無所娆。 水大亦是佛性體用。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爲侶者,是什麼人?”馬祖曰:“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與此同旨,其法身也。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往來平等,乃否定往來,往來皆不離佛性,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佛性如如不動也。 又舍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爲一劫。令彼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爲七日。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否定時間也,一千六百八十萬年爲一劫,一劫與七日無別,皆不離佛性,其別者,乃衆生腦筋作用耳,佛性超過時間,本無別也。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于衆生。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相對變爲絕對。 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 又菩薩以一切佛土衆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 一切現象雖變幻無常,而不離佛性,佛性始終如如不動,動與靜之對立統一,故否定動靜。 又舍利弗。十方衆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于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見之。 否定空間也,明心見性之後,塵塵“空間”、刹刹“時間”無非佛性,無能逃于法眼者。 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 風大不離佛性,即法身妙用。 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爲害。 火大不離佛性,世界壞,佛性不壞,疏山問大隨曰:“劫火洞燃,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大隨曰:“壞。”,疏山問:“怎麼會壞?”大隨曰: “隨他去。”疏山不肯,後又問一大德曰:“劫火洞燃,大千俱壞,未審這個壞不壞?”大德曰:“不壞。”疏山問:“怎麼不壞?”大德雲:“隨他去。”疏山言下大悟。 又于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娆。 地大不離佛性,此土與彼土無異無別。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身。 化身應身,皆不離法身,無別無二。 華嚴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衆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聞。 聲音變爲佛性,馬祖雲:“我此一喝,百千叁昧無量妙義俱全。” 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佛性絕對妙義,本不可說,今略爲譬喻,若欲廣說,則雖窮劫亦不可盡也。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現衆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爲若此也。 小乘人聞此發揮絕對妙論,不能領會,如盲者之于相也。 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等何爲永絕其根?于此大乘已如敗種。 智者聞大乘則歡喜贊歎,而發大乘心,故小乘者應回小向大,方有明心見性希望,不致如焦芽敗種之無用也。 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叁千大千世界。 感極而泣,叁千大千世界無不感動。 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衆。無如之何。” 內能破無始無明,外能破外道邪說。 大迦葉說是語時。叁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爾時。維摩诘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故。教化衆生。現作魔王。 佛性中無佛無魔,魔王乃相對界之雄,爲衆生所信仰或畏懼,故菩薩現作魔王,以試衆生之慧力,魔益強則衆生之反抗力亦益增,卒能克魔而成佛,故魔爲助衆生成佛之力量,倘無魔則衆生將萎靡不振,不能産生否定之力量。 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 布施乃否定力之源泉,故欲令舍其所不忍舍,然後能作堅決之否定,否定“我執”“法執”及“空執”,以達于絕對完全之國土。 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衆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 欲使衆生增加其否定之力,故變爲魔王逼迫之,凡夫則不能也。 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菩薩乃于困難艱苦中磨煉出來,環境益苦,則道力益堅。 疏曰:“不思議者,絕對本體,不可以思惟感覺而達到,惟有用智慧方便打破相對之根源(無始無明),然後能達到也。故此解脫法門,名爲不思議,絕對中無相對,故一切相對皆應否定,于是否定四大、否定空間、否定時間、否定來去、否定一多、否定動靜、否定世界、否定變化身、否定聲音……最後否定此種種相對之根源(無始無明),于是否定終止,肯定開始,相對終止,絕對開始,一切相對皆還源爲絕對,此時四大是絕對,空間、時間亦是絕對,來去、一多、動靜、世界、叁身、聲音等,皆是絕對,皆是佛性本體之妙用,故芥子與須彌不二、毛孔與大海不二、七日與一劫不二、動與靜不二、變化身與法身不異,一切已超越相對之局限,而入于絕對不二之土,一切皆還源爲絕對,自己便是自己的原因,故不爲以外其他原因之所轉,如如不動,無欠無余,故一切其他原因皆歸消滅,入于此一絕對之原因矣。菩薩既證, 絕對,爲度衆生故,仍入相對界中,現作魔王,以教化衆生,用種種逼迫,以增加衆生之智慧,並加強其否定之力量,成就解脫,普使進入絕對清淨平等之國土,故名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此品屬于方法論。 觀衆生品第七 乃屬于人生觀方面。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觀于衆生?”維摩诘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明心見性菩薩,自己造得主,故如幻師。衆生在一念無明支配之下,變幻無主,故如幻人。 如智者見水中月。 知其非真月,乃相對之月。 如鏡中見其面像。 知其非真面,乃相對之面。 如熱時焰。 燃燒時有焰,燒盡則焰滅。 如呼聲響。 呼時有聲,呼停聲滅。 如空中雲。 來去無定。 如水聚沫。如水上泡。 聚現無定,旋生旋滅。 如芭蕉堅。 芭蕉不堅。 如電久住。 電無法久住。 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叁入。如十九界。 皆有名無實者,如第五大,根本無此大。 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衆生:其身乃四大合成,其智識乃五蘊合成,其人生乃十二因緣之過程,生惟法生,滅惟法滅,諸法既空,人生亦空,故如水月鏡像,因像而現,如幻化人。 如無色界色。如燋谷芽。 無色界中,根本無色之可言,故知有名無實,衆生亦然。 如須陀洹身見。 須陀洹無身見,故知有名無實。 如阿那含入胎。 阿那含不入胎,故知有名無實。 如阿羅漢叁毒。 阿羅漢已斷叁毒,故知無中生有,衆生亦然。 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 得無生忍菩薩,已絕貪恚,故知非實。 如佛煩惱習。 佛無煩惱習,故知非實有。 如盲者見色。 盲者決不見色,故知非實。 如入滅盡定出入息。 入滅盡定,則無出入息,故知非實。 如空中鳥迹。 鳥過空中,不留迹象,謂空中有鳥迹,乃決非實在之事。 如石女兒。 石女不生兒,故知非實。 如化人煩惱。 化人無煩惱,故知非實。 如夢所見已寤。 夢寤,其所見皆滅,故知非實。 如滅度者受身。 已證涅槃則不受身,故知非實。 如無煙之火。 火必有煙,無煙之火非實。 菩薩觀衆生爲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雲何行慈?” 既將衆生看成虛假幻化,則何能對之發慈悲救度之心乎? 肇曰:“慈以衆生爲緣,若無衆生,慈心何寄乎?將明真慈無緣而不離緣,成上無相真慈義也。” 維摩诘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爲衆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真實慈者,由絕對佛性本體發揮出來者。佛性絕對,故慈悲亦是絕對,絕對本體無緣起,故此真實慈是無緣慈,非緣于愛見而生也。世俗之慈乃由同情心或愛見而起,是相對的,故非真實慈,真實慈是絕對的,與佛性同體,故非攀緣,是不受他物影響,而本來存在者,故是真實慈。至若孔子之“仁”,耶稣之“愛 ”,皆有所攀緣,以衆生爲對象,乃相對者,故非真實慈。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真實慈與佛性同體,佛性絕對,無生無滅,故真實慈亦無生無滅,金剛經所謂“不住相布施”是也。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世俗熱心慈善事業者,乃出于愛見也,愛見未離,仍有煩惱,故其熱心不能持久,或僅“五分鍾”熱度,便歸冷淡,故行真實慈者,不熱不冷,永不厭怠,亦非煩惱所能阻止…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