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 行等之慈。等叁世故。 真實慈與絕對佛性無二,故能超越叁世,絕對平等,因爲超越時間,故任何時代皆能適應,出自愛見之慈,則不能如此,譬如基督教之愛、人道主義者之愛,皆是相對者,故其慈悲乃對人,而不能對一切衆生皆平等看待也。 行無诤慈。無所起故。 無诤者,無名字也。絕對佛性中,名字妄想不起,故行真實慈者,不住名字相,不爲博美名而行慈善。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佛性絕對不二,非心法也非色法,乃自主自行,不是被動者,故名“不二慈”。譬如世俗行善事者,不是爲因果禍福所動,便是想使自己心中喜悅,此乃被動,非不二慈。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佛性絕對,無有成壞,諸漏已盡,本來圓滿,故金剛經雲:“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佛性堅固如金剛,能毀他物而不爲物毀,真實慈亦如是。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梵網經雲:“我本元自性清淨。”六祖壇經雲:“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皆指絕對佛性也,真實慈亦如是。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佛性無所不在,故真實慈無所不遍,普現一切衆生前,如同虛空。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阿羅漢,華語殺結使賊,此乃自度之慈,六祖壇經所謂“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是也。 行菩薩慈。安衆生故。 六祖壇經所謂“自心衆生無邊誓願度”是也。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佛性如如不動,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本來圓滿現成是也,真實慈亦然。 行佛之慈。覺衆生故。 引導衆生入于佛之知見,此無限之慈悲也,其余世俗所行慈善事業,皆有限之慈悲。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自然者,佛性本然也。無有生因,亦無所得,以此度一切沈迷于有因有得之相對衆生,使入絕對國土。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絕對菩提心,惟有一味一相,真實慈亦然。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佛性平等,無有愛見,真實慈亦然。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修大乘者,方能明心見性,不受後有,故名“大悲”。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小乘未斷我執,故有疲厭,我執已破,則無疲厭。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大乘六度第一,以法布施,使衆生藉法執以破我執。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能保護正法者,名爲持戒,見涅槃經,不但自己持戒,且化導衆生持戒。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能忍辱以德報怨,則不但自護,且能化彼。 行精進慈。荷負衆生故。 不但自己精進,且能荷負衆生,一同精進,是真實慈。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小乘貪著禅味,大乘不貪著禅味,行住坐臥,皆在定中。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不知時者,未得謂得是也,小乘錯認斷六根爲見佛性,中乘錯認斷一念無明爲見佛性,皆不知時也。 什曰:“行未滿而求果,名不知時也。” 大乘破無始無明空執,然後明心見性,故無以上錯誤。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能以方便善巧譬喻,使衆生明白不知時之錯誤,悟入絕對,名方便慈。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沩山靈祐禅師上堂雲:“夫道人之心,質直無僞,無背無面,無詐妄心,一切時中,視聽尋常,更無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從上諸聖,祗說濁邊過患,若無如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淨無爲,澹濘無礙,喚他作道人,亦名無事人。”又黃山谷參晦堂禅師問:“我無隱乎汝”意旨,晦堂曰:“聞木樨香否?”山谷曰:“聞。”晦堂曰:“吾無隱乎汝。”山谷有省。佛性絕對,清淨無隱,慈亦如是。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心經所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也,乃以智慧打破無始無明之禅法,至若小乘斷六根,中乘斷妄想,不能見性,皆雜行也。 行無诳慈。不虛假故。 般若波羅蜜多,乃真實不虛之法門,金剛經所謂“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是也。 六祖雲:“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爲诳汝。”乃謂絕對佛性本來具足,非修習而得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明心見性,自在無礙,遠離顛倒夢想,故名“安樂慈”。 菩薩之慈爲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爲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衆生共之。” 絕對真如本體,不能分割,衆生與諸佛相同,諸佛法身,即衆生未來之法身,所謂共體大悲是也。 “何謂爲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絕對之喜,法身本具,故無所悔,衆生得之,乃其應得本得,非吾所與,無吝無悔。 “何謂爲舍?”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絕對佛性,本來圓成,舍同無舍,得亦無得,福同無福,是爲真福,無得故無失,無希望,故能達于絕對。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生死乃衆生所同畏,菩薩依何道理而不畏生死? 維摩诘言:“菩薩于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如來絕對本體中,無生無死,悟入圓覺時,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漚,圓覺經雲:“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照以上描繪之證後情況觀之,生死果何所畏?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于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衆生。” 發大乘心修大乘法,明心見性,自度度他,故名大乘心。 又問:“欲度衆生。當何所除?”答曰:“欲度衆生。除其煩惱。” 煩惱即一切相對者,有相對故有矛盾沖突,有矛盾沖突故有煩惱,故除煩惱者,即否定相對,破無明是也。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正念者,打破無始無明之禅法也。無始無明爲相對之根源,故應破之,方能達于絕對不生不滅本體。 又問:“雲何行于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即佛性也。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此乃複從末以溯源也,善與不善,是相對者,以善法否定不善法,達于白淨識,然後否定白淨識,則入于不生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爲本?”答曰:“身爲本。” 身謂五蘊也。 又問:“身孰爲本?”答曰:“欲貪爲本。” 欲貪爲受生之本。 又問:“欲貪孰爲本?”答曰:“虛妄分別爲本。” 一切相對,如生死、善惡、好醜等,皆由分別比較而生,分別已生之後,才有貪欲,譬如倘不分別生死,則無有貪生怕死者。 又問:“虛妄分別孰爲本?”答曰:“顛倒想爲本。” 即一念無明是也,此爲相對之根源。 又問:“顛倒想孰爲本?”答曰:“無住爲本。” 無住,即無始無明是也,乃一念無明所自出者,無始無明表面雖無相對,而有極微細之相對種子隱伏其中,一受薰染刺激,即生出一念無明,此乃相對之最後根源。 又問:“無住孰爲本?”答曰:“無住則無本。 無始無明本無實體,如夢空華,一經打破,便歸消滅,一切相對亦隨之消滅,故曰“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虛妄不實之世界人生,以無始無明爲體,生出一念無明,圓成整個相對宇宙,此與老子“由無生有,由有歸無”之體系相同。從“無住本”能生一切法,有生便有滅,則非絕對佛性可知也。絕對佛性乃本來不生,故不滅,空、無相、無作,故無所建立者,有所建立者,即是生滅法耳。羅什誤認無住本爲佛性,與本無同,僧肇輩承其說,故將老子之“無”當做和佛性同樣,是指最後絕對本體,實爲大錯,天臺宗繼承羅什僧肇之義,所以天臺宗結果是變爲生滅法,華嚴宗亦是受此影響而陷于同一錯誤,把真如絕對本體,看成有緣起受薰染的,誤盡天下蒼生,不可不辯也。 時維摩诘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天女、天花代表一念無明,此喻明心見性後,一念無明變爲佛性,故天女同于法身大士之化身。 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 菩薩已明相對之虛妄,知一念無明之不可破、不必破,故不爲一念無明所轉,諸大弟子尚未能轉也,故有滯礙。 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大弟子欲破一念無明,而一念無明乃不可破者。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譬謂一念無明能生相對煩惱,故欲除之。 天曰:“勿謂此華爲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 一念無明其實不消破,明心見性之後,一念無明變爲佛性,無所分別。 仁者自生分別想耳。 認一念無明爲實,故落于法執。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爲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有所分別,乃一念無明見聞覺知作用也。 無所分別,則絕對佛性作用,入于絕對之後,一切皆還元爲絕對,皆是清淨本體、自己原因,此時無分別是佛性,分別亦是佛性,皆自己原因也。 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一念無明還元爲佛性,則念同無念,不是將念頭停止。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什曰:“如一羅刹,變形爲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馬問士夫:馬爲好不?士夫拔刀示之,問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無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佛性絕對無畏,故一切相對皆不得入。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 絕對佛性中,一切相對者皆不能立足,故無生死可畏,若畏生死,則未入絕對,色聲香味觸所生之相對法,皆得其便而支配之,使不能自主,則浮沈苦海矣。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爲也。 已入絕對,則相對之五欲不奈汝何,一切色相等法,皆無法侵入,一入去便爲絕對所熔化,變爲絕對,古人以洪爐…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