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真实慈与绝对佛性无二,故能超越三世,绝对平等,因为超越时间,故任何时代皆能适应,出自爱见之慈,则不能如此,譬如基督教之爱、人道主义者之爱,皆是相对者,故其慈悲乃对人,而不能对一切众生皆平等看待也。 行无诤慈。无所起故。 无诤者,无名字也。绝对佛性中,名字妄想不起,故行真实慈者,不住名字相,不为博美名而行慈善。 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 佛性绝对不二,非心法也非色法,乃自主自行,不是被动者,故名“不二慈”。譬如世俗行善事者,不是为因果祸福所动,便是想使自己心中喜悦,此乃被动,非不二慈。 行不坏慈。毕竟尽故。 佛性绝对,无有成坏,诸漏已尽,本来圆满,故金刚经云:“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行坚固慈。心无毁故。 佛性坚固如金刚,能毁他物而不为物毁,真实慈亦如是。 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 梵网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六祖坛经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皆指绝对佛性也,真实慈亦如是。 行无边慈。如虚空故。 佛性无所不在,故真实慈无所不遍,普现一切众生前,如同虚空。 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 阿罗汉,华语杀结使贼,此乃自度之慈,六祖坛经所谓“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是也。 行菩萨慈。安众生故。 六祖坛经所谓“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也。 行如来慈。得如相故。 佛性如如不动,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来圆满现成是也,真实慈亦然。 行佛之慈。觉众生故。 引导众生入于佛之知见,此无限之慈悲也,其余世俗所行慈善事业,皆有限之慈悲。 行自然慈。无因得故。 自然者,佛性本然也。无有生因,亦无所得,以此度一切沉迷于有因有得之相对众生,使入绝对国土。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绝对菩提心,惟有一味一相,真实慈亦然。 行无等慈。断诸爱故。 佛性平等,无有爱见,真实慈亦然。 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 修大乘者,方能明心见性,不受后有,故名“大悲”。 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 小乘未断我执,故有疲厌,我执已破,则无疲厌。 行法施慈。无遗惜故。 大乘六度第一,以法布施,使众生藉法执以破我执。 行持戒慈。化毁禁故。 能保护正法者,名为持戒,见涅槃经,不但自己持戒,且化导众生持戒。 行忍辱慈。护彼我故。 能忍辱以德报怨,则不但自护,且能化彼。 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 不但自己精进,且能荷负众生,一同精进,是真实慈。 行禅定慈。不受味故。 小乘贪著禅味,大乘不贪著禅味,行住坐卧,皆在定中。 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 不知时者,未得谓得是也,小乘错认断六根为见佛性,中乘错认断一念无明为见佛性,皆不知时也。 什曰:“行未满而求果,名不知时也。” 大乘破无始无明空执,然后明心见性,故无以上错误。 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 能以方便善巧譬喻,使众生明白不知时之错误,悟入绝对,名方便慈。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沩山灵祐禅师上堂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祗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澄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道人,亦名无事人。”又黄山谷参晦堂禅师问:“我无隐乎汝”意旨,晦堂曰:“闻木樨香否?”山谷曰:“闻。”晦堂曰:“吾无隐乎汝。”山谷有省。佛性绝对,清净无隐,慈亦如是。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心经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也,乃以智慧打破无始无明之禅法,至若小乘断六根,中乘断妄想,不能见性,皆杂行也。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般若波罗蜜多,乃真实不虚之法门,金刚经所谓“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是也。 六祖云:“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乃谓绝对佛性本来具足,非修习而得也。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明心见性,自在无碍,远离颠倒梦想,故名“安乐慈”。 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绝对真如本体,不能分割,众生与诸佛相同,诸佛法身,即众生未来之法身,所谓共体大悲是也。 “何谓为喜?”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绝对之喜,法身本具,故无所悔,众生得之,乃其应得本得,非吾所与,无吝无悔。 “何谓为舍?”答曰:“所作福祐。无所希望。” 绝对佛性,本来圆成,舍同无舍,得亦无得,福同无福,是为真福,无得故无失,无希望,故能达于绝对。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生死乃众生所同畏,菩萨依何道理而不畏生死?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如来绝对本体中,无生无死,悟入圆觉时,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圆觉经云:“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照以上描绘之证后情况观之,生死果何所畏?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发大乘心修大乘法,明心见性,自度度他,故名大乘心。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烦恼即一切相对者,有相对故有矛盾冲突,有矛盾冲突故有烦恼,故除烦恼者,即否定相对,破无明是也。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答曰:“当行正念。” 正念者,打破无始无明之禅法也。无始无明为相对之根源,故应破之,方能达于绝对不生不灭本体。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即佛性也。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此乃复从末以溯源也,善与不善,是相对者,以善法否定不善法,达于白净识,然后否定白净识,则入于不生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 身谓五蕴也。 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 欲贪为受生之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一切相对,如生死、善恶、好丑等,皆由分别比较而生,分别已生之后,才有贪欲,譬如倘不分别生死,则无有贪生怕死者。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 即一念无明是也,此为相对之根源。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 无住,即无始无明是也,乃一念无明所自出者,无始无明表面虽无相对,而有极微细之相对种子隐伏其中,一受薰染刺激,即生出一念无明,此乃相对之最后根源。 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 无始无明本无实体,如梦空华,一经打破,便归消灭,一切相对亦随之消灭,故曰“无本”。 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虚妄不实之世界人生,以无始无明为体,生出一念无明,圆成整个相对宇宙,此与老子“由无生有,由有归无”之体系相同。从“无住本”能生一切法,有生便有灭,则非绝对佛性可知也。绝对佛性乃本来不生,故不灭,空、无相、无作,故无所建立者,有所建立者,即是生灭法耳。罗什误认无住本为佛性,与本无同,僧肇辈承其说,故将老子之“无”当做和佛性同样,是指最后绝对本体,实为大错,天台宗继承罗什僧肇之义,所以天台宗结果是变为生灭法,华严宗亦是受此影响而陷于同一错误,把真如绝对本体,看成有缘起受薰染的,误尽天下苍生,不可不辩也。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天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天女、天花代表一念无明,此喻明心见性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故天女同于法身大士之化身。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菩萨已明相对之虚妄,知一念无明之不可破、不必破,故不为一念无明所转,诸大弟子尚未能转也,故有滞碍。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大弟子欲破一念无明,而一念无明乃不可破者。 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华?”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譬谓一念无明能生相对烦恼,故欲除之。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华无所分别。 一念无明其实不消破,明心见性之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无所分别。 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认一念无明为实,故落于法执。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有所分别,乃一念无明见闻觉知作用也。 无所分别,则绝对佛性作用,入于绝对之后,一切皆还元为绝对,皆是清净本体、自己原因,此时无分别是佛性,分别亦是佛性,皆自己原因也。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一念无明还元为佛性,则念同无念,不是将念头停止。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 什曰:“如一罗刹,变形为马,有一士夫,乘之不疑,中道马问士夫:马为好不?士夫拔刀示之,问言:此刀好不?知其心正无畏,竟不敢加害,若不如是,非人得其便也。”佛性绝对无畏,故一切相对皆不得入。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绝对佛性中,一切相对者皆不能立足,故无生死可畏,若畏生死,则未入绝对,色声香味触所生之相对法,皆得其便而支配之,使不能自主,则浮沉苦海矣。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已入绝对,则相对之五欲不奈汝何,一切色相等法,皆无法侵入,一入去便为绝对所熔化,变为绝对,古人以洪炉…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