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绝对,以一点雪比相对,一点雪入洪炉中,无有不被熔化者。 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结习未尽者,无始无明未破也,则未入绝对,故为相对所转,而不能转相对为绝对,若无始无明已破,则无始虚妄习气已尽,进入绝对,故能转相对而不为相对所转也。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物者,一切相对也,如来者,绝对佛性是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明心见性后,一念无明变为绝对佛性,为绝对本体之妙用,故曰“如耆年解脱”。此时法身(佛性)是体,应身(六根)报身(见闻觉知)是用,体用一如,无别无二,故名一体三身。 室者,比喻法身。天女,比喻报身(即一念无明)。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耆年解脱,即明心见性,已超过时间,则无所谓久暂也。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小乘以默然无言为解脱之体,是未入绝对,以无始无明为体也。若真解脱者已入绝对,体用具足,则默然无言是体、是解脱相,而言说文字则是用,亦是解脱相,动静一如矣。 所以者何?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是故舍利弗。无离文字说解脱也。 明心见性之后,言说文字皆还元为绝对,是绝对本体自己原因,超过空间,故不在内外两间,若离文字说解脱,便是有内有外,有“解脱与不解脱”之别,则仍在相对范围之内,未入绝对,非真解脱也。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一切相对皆还元为绝对,无二无别,故相对即绝对,色即是空之谓也。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佛为未明心见性者说离淫怒痴,若已明心见性,则淫怒痴还元为佛性,亦是解脱相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小乘果有得有证,所谓非时证也。而大乘明心见性,乃无得无证,万德本来圆成,故辩才无碍。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证者。则于佛法为增上慢。” 有得则有失,有证则有不证,仍在相对范围中,未证而谓己为已证,则是增上慢矣。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天所发挥,皆绝对道理,已超过三乘范围,而舍利弗乃小乘人,故未领其旨,尚问其以三乘为何志求。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已明心见性进入绝对,则无三乘之别,然为度生故,仍随其根性大小而化之。 舍利弗。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 绝对国土,唯有一味,故如入瞻卜林不嗅余香,若有二味,则是相对矣。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此室比喻绝对佛性,一切相对皆不能立足,声闻辟支佛皆相对者,故非此室所容。 舍利弗。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凡闻大乘绝对之理者,皆愿回小向大,此劝舍利弗改修大乘也。十有二年,譬喻十二因缘,大乘人修禅法,乃用一念无明统六根,以打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见性后,一念无明变为佛性。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室喻法身,绝对法身,光明遍照一切。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法身绝对,离诸相对,无垢无净,无菩提亦无烦恼。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梵天菩萨明心见性后,同证此法身,续佛慧命,永无断绝,故曰来会不绝。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唯修大乘者,可得法身。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发挥绝对妙理,为第一义之乐。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周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四大藏者,常乐我净是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名绝对。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华严经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证道歌云:“非但我今独达了,河沙诸佛体皆同。”“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法身净土,无所不包也。 舍利弗。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绝对妙法,不可思议,闻而契悟,则不复乐于二乘之法矣。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一念无明本是相对,见性之后变为绝对,绝对中无男女相,故不必转也。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一念无明变幻无定,诸法出于一念无明,故无定相、善恶好丑,男女平等,未始有准,故不必转。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舍利弗为一念无明所转而不自知。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能转一念无明为佛性,则得法身矣。舍利弗未见性,故不能转,一切女人喻未见性者之为一念无明所支配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男身女身,因一念无明而现,变幻无实,一切法亦然。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女身色相因一念无明而现,亦因一念无明而灭,故无在又无不在。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一切诸法,出自一念无明,皆相对者,生灭无常,无在又无不在,乃佛所说也,故佛欲人破此法执,勿为法所缚。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此乃追诘一念无明生处。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一念无明已变为佛性妙用,故佛性所在,一念无明亦在。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佛性本来现成,非没而后生。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众生佛性,亦本来现成,无生无灭,非没而复生者。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所以者何?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有得有失,乃相对者,如圣者可以变为凡夫,凡夫可以变为圣者是也。至若绝对佛性,无得无失,本来现成,若言有得,则未入绝对可知也,故金刚经云:“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沙河。皆谓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绝对佛性本体中,无所谓佛,无所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亦无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释迦为引导众生,故以世俗文字数而说有三世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倘明心见性,则知此等名字数皆归消灭,一切皆是绝对。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罗汉道耶?”曰:“无所得故而得。”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至此,始明无得之旨,天女所启发也。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诸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明心见性得法身,一念无明为法身妙用,能游戏神通,以教化众生也。 疏曰:“观众生品者,明心见性后,度生处世之态度也。悟后之人,佛性作主,一切皆由佛性发挥,就佛性立场以观众生,则众生如同幻化,然众生虽虚幻不实,而众生之佛性,则不增不减,故菩萨以其同体大悲而发救度之宏愿,菩萨之大慈大悲,乃自佛性上发挥,是绝对者,与世俗做慈善事业及耶稣之博爱、儒家之仁义不相同,博爱仁义,皆是相对者,出自爱见,行于时空,无有标准,所谓“人天小果”是也。至若菩萨之慈悲喜舍四无量行,皆是绝对者,不住于相而行,故能平等,故无疲怠,导归于无余涅槃,则生死是两头话,何足畏耶?菩萨依如来慈悲之力,由住度脱一切众生,而归于无住,乃由烦恼、生灭、善不善、欲贪等相对法,追而究之,则此种种相对者,皆以颠倒想一念无明为根本,一念无明则以无住之无始无明为根本,至此无始无明境界,则一切相对已消灭,然尚有极微细之相对种子隐伏,故非真正之绝对也。于是复借天女之口,以伸明绝对之义。天女者,本为一念无明,见性之后,则变为佛性矣。佛性离于相对,故无分别,其分别亦佛性也,故无得而得也。” 佛道品第八 佛性能转万物,使一切相对皆变为绝对也。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通达佛道?” 通达佛道者,明心见性之后,无有挂碍,行于非道而不受薰染变易,所谓能转万物而不为物转是也。 维摩诘言:“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