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14

  ..續本文上一頁比絕對,以一點雪比相對,一點雪入洪爐中,無有不被熔化者。 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結習未盡者,無始無明未破也,則未入絕對,故爲相對所轉,而不能轉相對爲絕對,若無始無明已破,則無始虛妄習氣已盡,進入絕對,故能轉相對而不爲相對所轉也。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物者,一切相對也,如來者,絕對佛性是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明心見性後,一念無明變爲絕對佛性,爲絕對本體之妙用,故曰“如耆年解脫”。此時法身(佛性)是體,應身(六根)報身(見聞覺知)是用,體用一如,無別無二,故名一體叁身。 室者,比喻法身。天女,比喻報身(即一念無明)。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耆年解脫,即明心見性,已超過時間,則無所謂久暫也。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于是不知所雲。”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小乘以默然無言爲解脫之體,是未入絕對,以無始無明爲體也。若真解脫者已入絕對,體用具足,則默然無言是體、是解脫相,而言說文字則是用,亦是解脫相,動靜一如矣。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明心見性之後,言說文字皆還元爲絕對,是絕對本體自己原因,超過空間,故不在內外兩間,若離文字說解脫,便是有內有外,有“解脫與不解脫”之別,則仍在相對範圍之內,未入絕對,非真解脫也。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一切相對皆還元爲絕對,無二無別,故相對即絕對,色即是空之謂也。 舍利弗言:“不複以離淫怒癡爲解脫乎?”天曰:“佛爲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癡爲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 佛爲未明心見性者說離淫怒癡,若已明心見性,則淫怒癡還元爲佛性,亦是解脫相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爲證?辯乃如是。”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小乘果有得有證,所謂非時證也。而大乘明心見性,乃無得無證,萬德本來圓成,故辯才無礙。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于佛法爲增上慢。” 有得則有失,有證則有不證,仍在相對範圍中,未證而謂己爲已證,則是增上慢矣。 舍利弗問天:“汝于叁乘爲何志求?” 天所發揮,皆絕對道理,已超過叁乘範圍,而舍利弗乃小乘人,故未領其旨,尚問其以叁乘爲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衆生故。我爲聲聞。以因緣法化衆生故。我爲辟支佛。以大悲法化衆生故。我爲大乘。 已明心見性進入絕對,則無叁乘之別,然爲度生故,仍隨其根性大小而化之。 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余香。 絕對國土,唯有一味,故如入瞻蔔林不嗅余香,若有二味,則是相對矣。 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此室比喻絕對佛性,一切相對皆不能立足,聲聞辟支佛皆相對者,故非此室所容。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凡聞大乘絕對之理者,皆願回小向大,此勸舍利弗改修大乘也。十有二年,譬喻十二因緣,大乘人修禅法,乃用一念無明統六根,以打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見性後,一念無明變爲佛性。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爲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爲明。是爲一未曾有難得之法。 室喻法身,絕對法身,光明遍照一切。 此室入者。不爲諸垢之所惱也。是爲二未曾有難得之法。 法身絕對,離諸相對,無垢無淨,無菩提亦無煩惱。 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爲叁未曾有難得之法。 梵天菩薩明心見性後,同證此法身,續佛慧命,永無斷絕,故曰來會不絕。 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爲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唯修大乘者,可得法身。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弦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爲五未曾有難得之法。 發揮絕對妙理,爲第一義之樂。 此室有四大藏。衆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爲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四大藏者,常樂我淨是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故名絕對。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爲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爲七未曾有難得之法。 華嚴經雲:“十方叁世佛,同共一法身。”證道歌雲:“非但我今獨達了,河沙諸佛體皆同。”“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 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于中現。是爲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法身淨土,無所不包也。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複樂于聲聞法乎?” 絕對妙法,不可思議,聞而契悟,則不複樂于二乘之法矣。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 一念無明本是相對,見性之後變爲絕對,絕對中無男女相,故不必轉也。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爲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有定相。雲何乃問不轉女身?” 一念無明變幻無定,諸法出于一念無明,故無定相、善惡好醜,男女平等,未始有准,故不必轉。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爲女身?” 舍利弗爲一念無明所轉而不自知。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 能轉一念無明爲佛性,則得法身矣。舍利弗未見性,故不能轉,一切女人喻未見性者之爲一念無明所支配也。 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複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男身女身,因一念無明而現,變幻無實,一切法亦然。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複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女身色相因一念無明而現,亦因一念無明而滅,故無在又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複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一切諸法,出自一念無明,皆相對者,生滅無常,無在又無不在,乃佛所說也,故佛欲人破此法執,勿爲法所縛。 舍利弗問天:“汝于此沒。當生何所?” 此乃追诘一念無明生處。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一念無明已變爲佛性妙用,故佛性所在,一念無明亦在。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佛性本來現成,非沒而後生。 天曰:“衆生猶然。無沒生也。” 衆生佛性,亦本來現成,無生無滅,非沒而複生者。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天曰:“如舍利弗還爲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有得有失,乃相對者,如聖者可以變爲凡夫,凡夫可以變爲聖者是也。至若絕對佛性,無得無失,本來現成,若言有得,則未入絕對可知也,故金剛經雲:“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沙河。皆謂何乎?”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叁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絕對佛性本體中,無所謂佛,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亦無所謂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釋迦爲引導衆生,故以世俗文字數而說有叁世及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倘明心見性,則知此等名字數皆歸消滅,一切皆是絕對。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複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舍利弗至此,始明無得之旨,天女所啓發也。 爾時。維摩诘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衆生。” 明心見性得法身,一念無明爲法身妙用,能遊戲神通,以教化衆生也。 疏曰:“觀衆生品者,明心見性後,度生處世之態度也。悟後之人,佛性作主,一切皆由佛性發揮,就佛性立場以觀衆生,則衆生如同幻化,然衆生雖虛幻不實,而衆生之佛性,則不增不減,故菩薩以其同體大悲而發救度之宏願,菩薩之大慈大悲,乃自佛性上發揮,是絕對者,與世俗做慈善事業及耶稣之博愛、儒家之仁義不相同,博愛仁義,皆是相對者,出自愛見,行于時空,無有標准,所謂“人天小果”是也。至若菩薩之慈悲喜舍四無量行,皆是絕對者,不住于相而行,故能平等,故無疲怠,導歸于無余涅槃,則生死是兩頭話,何足畏耶?菩薩依如來慈悲之力,由住度脫一切衆生,而歸于無住,乃由煩惱、生滅、善不善、欲貪等相對法,追而究之,則此種種相對者,皆以顛倒想一念無明爲根本,一念無明則以無住之無始無明爲根本,至此無始無明境界,則一切相對已消滅,然尚有極微細之相對種子隱伏,故非真正之絕對也。于是複借天女之口,以伸明絕對之義。天女者,本爲一念無明,見性之後,則變爲佛性矣。佛性離于相對,故無分別,其分別亦佛性也,故無得而得也。” 佛道品第八 佛性能轉萬物,使一切相對皆變爲絕對也。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诘言:“菩薩雲何通達佛道?” 通達佛道者,明心見性之後,無有挂礙,行于非道而不受薰染變易,所謂能轉萬物而不爲物轉是也。 維摩诘言:“若菩薩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