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15

  ..續本文上一頁 什曰:“非道有叁種:一者惡趣果報。二者惡趣行業。叁者世俗善業及善業果報也。凡夫非其本實而處之,皆名非道。處非而不失其本,故能因非道以弘道,因非道以弘道,則斯通達矣。譬如良醫,觸物爲藥,故醫術斯行,遇病斯治。” 又問:“雲何菩薩行于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無間者,犯五逆罪入地獄,受無間斷之苦也。明心見性者,雖行五無間而心無惱恚,不爲所轉也。黃檗傳心法要雲:“能轉五逆爲佛性,則罪福二不矣。”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明心見性者,處地獄如天宮,佛性不受汙染也,能轉地獄爲天宮,則地獄天宮不二矣。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雖于畜生道而無無明等過,不受輪回,能轉畜生無明等爲佛性,則生佛不二矣。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雖行于餓鬼道而佛性依然不變,功德圓滿,不增不減。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爲勝。 就是行于色無色界,小乘人所認爲最高境界者,明心見性之人,視之與地獄等,不以爲勝,因其仍屬相對,而非絕對也。 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嗔恚。于諸衆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 雖行于叁毒,而轉叁毒爲叁聚淨戒,能轉則煩惱菩提不二矣。 示行悭貪。而舍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 雖示悭貪,而能舍一切相對者。身命亦相對者,故能舍之,能轉悭貪爲布施也。 又如南泉殺貓、歸宗斬蛇,雖示毀禁而安住淨戒,能轉毀禁爲淨戒,則持犯不二矣。 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也。” 冰曰:“能轉六蔽爲佛性也,則世間與出世間不二矣。” 示行谄僞。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用善巧譬喻,以發揮大乘經義,雖迹近谄僞,而不離佛性,轉谄僞爲佛性。 示行憍慢。而于衆生猶如橋梁。 雖示憍慢,然爲增加衆生忍辱之行,使得渡過彼岸,故如橋梁。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昔汾陽善昭禅師,雖以呵罵爲佛事,而心常清淨,用以接引後學也。 示入于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譬如我們現在用西洋哲學來發揮佛理,目的在引一般研究西洋哲學者到佛法園地中來,故所言乃順佛智慧,不隨他教。 示入聲聞。而爲衆生說未聞法。 雖有時若行小乘法,而實欲使衆生聞大乘法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衆生。 雖有時若行中乘法,而實欲使衆生成就大乘法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寶手功德無盡者,明心見性之後,利機應物,功德無盡也。荷澤證道歌雲:“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叁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 外形雖殘,而佛性則相好莊嚴,圓滿無缺。 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 雖示生于下賤階級,而佛性則平等,無有增減尊卑,佛之提倡階級平等,乃自佛性平等之立場上發揮出來者。 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衆生之所樂見。 那羅延,天力士名也,志力勇猛。明心見性菩薩貌若羸劣,而志力之勇猛有如那羅延力士。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肉體雖有老病,而法身不老不病,故不畏生死。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 雖有資生之具,而實無所貪戀。 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 法身大士不爲色欲所轉。 現于讷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 貌似讷鈍,而所言不離佛性。 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衆生。 有時混迹外道,而以正法度衆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遍入異道中,以斷因緣邪執而救度之。 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 雖現涅槃,而入生死中以度衆生。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于非道。是爲通達佛道。” 以上所舉皆爲非道,而菩薩行之無礙,故名通達佛道,未明心見性者不能也。 于是維摩诘問文殊師利:“何等爲如來種?” 什曰:“自相遇以來,維摩獨說,似是辯慧之功,偏有所歸,今令彼說,欲顯其德音也。亦雲推美以爲供養。” 文殊師利言:“有身爲種。 謂明心見性之後,身見變爲佛性,此肉身即具足法、報、應一體叁身也。 肇曰:“有身,身見也。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也。何則?變邪而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由邪起,善因惡生,故曰:衆結煩惱爲如來種也。”如此解釋,則是將邪念改爲正念,惡事改爲善事,便可明心見性,便是如來種,其實邪正善惡皆是相對者,有善則有惡,有正則有邪,改來改去,無有了期,故正念即是邪念,善事等于惡事,非佛性也。佛性體中,無邪無正無善無惡,一切不二,邪固應破,正亦應破,皆出一念無明作用,一念無明不必斷,只消把無始無明打破,則佛性現前,善惡不二,才是究竟方法,僧肇之見,誤人不淺,天臺華嚴,皆被贻誤,成爲不澈底之有爲法。 無明有愛爲種。 明心見性之後,無明有愛皆還元爲絕對,皆是絕對本體之自己原因。 貪恚癡爲種。四顛倒爲種。五蓋爲種。 明心見性之後,叁毒、四顛倒、五蓋皆變爲佛性。 六入爲種。 六入變爲佛性。 七識處爲種。 七識處亦變爲佛性。 八邪法爲種。九惱處爲種。十不善道爲種。 八邪法、九惱處、十不善道皆變爲佛性。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變爲佛性,以上所舉各種邪法,皆相對者,出自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不可破,明心見性後,變爲佛性,故一切邪法亦變爲佛性。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見無爲入正位者,即小乘斷六根,證羅漢果,中乘斷一念無明,證辟支佛果是也。雖入正位,其實是墮于無所有空執,變爲定性聲聞緣覺,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泾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爲法入正位者。終不複能生于佛法。煩惱泥中。乃有衆生起佛法耳。 二乘墮空執,如高原不生蓮華,一念無明雖爲邪法根源,然可利用,以打破空執(破無始無明)而見佛性,如淤泥能生蓮花,故菩薩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故斷煩惱者,則住于清淨空執境界,不能前進,只是相對之涅槃,而非絕對之涅槃也。 又如植種于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爲正位者。不生佛法。起于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生佛法矣。 楞伽經雲:“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乃指二乘入無爲正位,不能發大乘心之害也,故佛斥爲焦芽敗種,禅宗祖師斥爲“死水中作活計”“墮入黑山鬼窟”“無明窠臼”,皆指此也。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二乘斷六根及一念無明,安住正位,耽無爲禅味之樂,故不能前進,大乘利用此煩惱之一念無明,打破根源無始無明,而見佛性,如入煩惱海中,以獲一切智寶也。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俦爲如來種。 一切相對者,皆可還元爲絕對。 我等今者。不複堪任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于五欲不能複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于佛法中無所複益。永不志願。 迦葉爲激發小乘中乘人,使回小向大,故重伸文殊之語。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于佛法有反複。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叁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凡夫非定性,故于佛法有反複,能往前升進,而聲聞斷六根,其性已定,則無反複,不能起大乘心,斷絕叁寶。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爲是誰?奴婢僮仆、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世俗眷屬,皆虛妄非真,惟法身眷屬,乃真實不虛者。 于是維摩诘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爲父。 大乘菩薩,以智慧爲母而自度,以方便爲父而度他。 一切衆導師。無不由是生。 一切導師皆以自度度他爲目的。 法喜以爲妻。慈悲心爲女。善心誠實男。 此皆法身妙用,明心見性,此之眷屬也。 畢竟空寂舍。 以佛性爲屋舍。 弟子衆塵勞。 八萬四千塵勞皆我弟子,聽我驅遣。 隨意之所轉。 佛性能轉萬物而無礙。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以叁十七助道品爲善知識而親近之。 諸度法等侶。 六度諸法以爲伴侶。 四攝衆妓女。 以四攝衆以爲妓女而自娛。 歌詠誦法言。以此爲音樂。 以誦經爲音樂。 總持之園苑。 什曰:“總持廣納,爲衆妙之林,奇玩娛心,猶如園苑也。” 無漏法林樹。 以無漏爲樹林,則普蔭群生矣。 覺意淨妙華。 以覺意爲華,則淨妙美好,永無凋謝矣。 解脫智慧果。 以解脫智慧爲果,則永無失墮矣。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 以八解脫爲池,以正定爲水。 布以七淨華。 什曰:“一戒淨,始終淨也。身口所作,無有微惡,意不起垢,亦不取相,亦不願受生,施人無畏,不限衆生。二心淨,叁乘製煩惱心、斷結心,乃至叁乘漏盡心,名爲心淨。叁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是名見淨。四度疑淨,若見未深,當時雖了,後或生疑,若見深疑斷,名度疑淨。五分別道淨,若能見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是名分別道淨。六行斷知見淨,行謂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也,斷謂斷諸結也,學地中盡未能自知所行所斷,既得無學盡智、無生智,悉自知見所行所斷,通達分明,是名行斷知見淨。七涅槃淨也。” 浴此無垢人。 明心見性,乃無垢之人。…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