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16

  ..續本文上一頁 象馬五通馳。 以五通爲象馬,而遊戲于圓覺海。 大乘以爲車。 以大乘車而運載一切衆生,同登法身淨土。 調禦以一心。遊于八正路。 以絕對真心爲禦。 相具以嚴容。衆好飾其姿。慚愧之上服。 絕對佛性,本無慚愧之可言,然爲去衆生我慢,故常以慚愧示之。 深心爲華鬘。 深心者,能深入無明窠臼而搗毀之,乃用功之主要方法,猶鬘之在首也。 富有七財寶。 以信、戒、聞、舍、慧、慚、愧七種財寶布施衆生。 什曰:“信戒聞舍慧慚愧也,處家則能舍財,出家則能舍五欲及煩惱也,由信善故持戒,持戒則止惡,止惡已,則應進行衆善,進行衆善,要由多聞,聞法故能舍,能舍則慧生,故五事次第說也,五事爲寶,慚愧爲守人,守人于財主亦是財,故七事通名財也。” 教授以滋息。 以教授衆生,宏揚正法,爲生養滋息。 如所說修行。回向爲大利。 使衆生如法修行,回向大乘爲利益。 四禅爲床座。從于淨命生。 以四禅爲床座,以法身爲生命。 多聞增智慧。以爲自覺音。 什曰:“向說床則致其安寢,安寢則覺之有法,故次說樂,外國貴人眠時,要先敕樂人,明相出時,微奏樂音,然後乃覺,今以多聞法音,覺其禅寢也。” 甘露法之食。 法身以涅槃甘露爲食。 解脫味爲漿。 法身以解脫味爲漿。 淨心以澡浴。 以自性本來清淨爲澡浴。 戒品爲塗香。 以淨戒爲香。 摧滅煩惱賊。勇健無能踰。 法身絕對,故一切相對者遇之即被摧滅。 降伏四種魔。勝旛建道場。 什曰:“外國破敵得勝,則豎勝旛,道場降魔,亦表其勝相也。” 雖知無起滅。示彼故有生。悉現諸國土。如日無不見。 法身雖無起滅,而妙用無窮,故普現一切衆生之前,如日之無不見也。 供養于十方。無量億如來。諸佛及己身。無有分別想。 佛性遍滿十方,叁世諸佛,同一法身,無異無別。 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雖知佛及衆生,皆是假名,而常以法身淨土不易之理教化衆生。 諸有衆生類。形聲及威儀。無畏力菩薩。一時能盡現。 無畏力菩薩代表法身絕對之力,宇宙間衆生形聲及威儀,皆絕對力之表現也。 覺知衆魔事。而示隨其行。 示入魔事中,以教化衆生,魔事即一切相對矛盾之事,菩薩利用相對以否定相對,圓覺經所雲“以幻修幻”是也。 以善方便智。隨意皆能現。 爲度生故,以方便智慧,隨意發揮妙理,以開示悟入。 或示老病死。成就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達無有礙。 以生老病死之人生觀示衆生,使知生之如幻。 或現劫盡燒。天地皆洞然。衆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 以成住壞空之世界觀示衆生,使知無常之理。 無數億衆生。俱來請菩薩。一時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經書禁咒術。工巧諸技藝。盡現行此事。饒益諸群生。 衆生皆具佛性,故一經教導,無數衆生,皆受感化而行佛事。 世間衆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墮邪見。 外道亦具佛性,故一經感化,即出家皈依佛教。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天王亦具佛性,皈依佛法。 或時作地水。或複作風火。 四大皆具佛性。 劫中有疾疫。現作諸藥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衆毒。 以法藥除衆生病。 劫中有饑馑。現身作飲食。先救彼饑渴。卻以法語人。 以法語資糧,救衆生愛欲饑渴。 劫中有刀兵。爲之起慈悲。化彼諸衆生。令住無诤地。 以無诤叁昧,潛消刀兵之苦,佛性絕對,故無矛盾沖突诤論。 若有大戰陣。立之以等力。菩薩現威勢。降伏使和安。 大戰陣者,兩陣對立,即大矛盾、大沖突也。則以佛平等之力,轉使消歸于平等,而得安和自在。 一切國土中。諸有地獄處。辄往到于彼。勉濟其苦惱。 衆生爲煩惱所焦迫,如處地獄之中,倘得平等自在之法治之,則煩惱變爲清涼、地獄變爲淨土矣。 一切國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現生于彼。爲之作利益。 行于衆生道以度衆生。 示受于五欲。亦複現行禅。令魔心愦亂。不能得其便。 在欲界中而示行禅法,則其定力更強,使魔屈伏,無可奈何。 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在欲行禅,乃不斷六根、不斷一念無明,而利用六根一念無明,以破其根源無始無明,而見佛性,如火中生蓮華。 或現作淫女。引諸好色者。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 示淫欲之害,以度衆生。 或爲邑中主。或作商人導。國師及大臣。以祐利衆生。諸有貧窮者。現作無盡藏。因以勸導之。令發菩提心。我心憍慢者。爲現大力士。消伏諸貢高。令住無上道。 人之憍慢貢高者,皆生性薄弱之表現,能自製其憍慢貢高者,乃有大力之人也,可以進于道矣。 其有恐懼衆。居前而慰安。先施以無畏。後令發道心。 以四無畏精神,消滅衆生恐懼之心。 或現離淫欲。爲五通仙人。開導諸群生。令住戒忍慈。 離欲界而入于色界中,化小乘衆生,使發大乘戒忍慈悲之心。 見須供事者。現爲作僮仆。既悅可其意。乃發以道心。隨彼之所須。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給足之。 由佛性上發揮方便之力,妙用無窮。 如是道無量。所行無有涯。智慧無邊際。度脫無數衆。 用之則其道無量,收之則無相無作,故度脫無數衆生,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佛性不增不減故也。 假令一切佛。于無數億劫。贊歎其功德。猶尚不能盡。 所謂不可稱、不可名是也。 誰聞如是法?不發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癡冥無智者。” 聞此而不發菩提心者,則冥頑不靈可知矣。 疏曰:“明心見性之後,處世度生之態度也,悟後之人,一切皆由佛性做主,能轉萬物而不爲物轉,故行于非道而無障礙,使非道變爲佛道,則無往而不通達矣。故一切相對者,皆是絕對如來之種子,六根及一念無明等,即是成佛之種子,小乘中乘人斷六根及一念無明,以爲“見無爲法入正位”矣,其實是墮在無始無明窠臼中,變爲定性聲聞,無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焦芽敗種,斷佛慧命,反不若具足凡夫矣,可不悲哉。明心見性菩薩,以智度爲母,方便爲父,故能廣度衆生。其于己也,則超越有限而入于無限,一切世俗妻子財産眷屬,本屬有限者、變幻無定者,而明心見性菩薩,以法喜爲妻、慈悲爲女,以至園林屋舍,無一非絕對佛性之圓滿功德,現成具足,自由平等,較之世俗爲何如耶?其于衆生也,則能以方便力,隨類化導,因佛性妙用無窮,故所行無有涯際,度脫一切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自性本來圓滿故也,則佛道豈可以言說贊歎哉!”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觀此品,而相對與絕對明矣。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自始會以來,唯二大士相對答,此欲勘驗諸菩薩功力淺深,故令各述心得,凡有緣起者,皆是二法,二法就是相對法,由二法推而廣之,則萬事萬物皆是相對立者、矛盾者、沖突者,若歸納爲一,則一與零爲相對,亦是二法代表一法,而不二法,則代表絕對本體也。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爲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爲入不二法門。” 有生有滅,便是相對,相對便是妄想,皆出自腦筋作用也。腦筋作用就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是活動的、變幻無定的,故名“生”。把一念無明停止,則入于“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是無知無覺的、不動的,故名“滅”。所以“生”是一念無明“生”、“滅”是一念無明“滅”,老子之“有生于無”,就是一念無明生于無始無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複歸于無極”,就是無生有,有又歸于無,是生滅輪回跑不完的圈子,所以名爲 “生滅法”。老子是誤認“無始無明”爲真實本體的,其實“無始無明”未破,則不能見到真實絕對的佛性本體,因爲無始無明外表雖若空無所有,而實際上是有極微細之無始虛妄種子隱伏著,這就是相對之種子,待受到了刺激,此種子即發生出來,便是“一念無明”,所以“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便是相對之根源, “二”之根源,須打破相對的種子,則生滅之根已除,便入于絕對不生不滅之域,即佛性法身是也。佛性離于相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非一非二,故名“不二法門”,法自在菩薩乃認無始無明爲佛性。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爲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爲入不二法門。” 此指斷六根,我、我所空,爲佛性也。我及我所,皆一念無明範圍,無我則入于無始無明範圍,非佛性也。表面似平等,而實非真平等也。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爲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爲入不二法門。” 受是一念無明,不受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空無所有,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非佛性。佛性非語言所及。 德頂菩薩曰:“垢淨爲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于滅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垢淨是一念無明,無垢淨是無始無明,乃錯認無始無明以爲佛性。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爲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動與念是一念無明,不動與無念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表面似無所分別,然非佛性也。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爲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于平等。是爲入不二法門。” 一相無相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入于平等是入于無始無明,乃錯認無始無明爲佛性。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爲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爲入不二法門。” 有菩薩心聲聞心,是一念無明,無菩薩心聲聞心,是無始無明,乃錯認無始無明爲佛性。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爲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什曰:“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時所值宿,因以爲名也。” 善不善是一念無明,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是入于無始無明,乃錯認無始無明爲佛性。 師子菩薩曰:“罪福爲二。若達罪…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