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無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罪福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若罪福平等,則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爲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爲入不二法門。” 什曰:“師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則不度,此大士以實智慧,深入諸法,直過彼岸,故借以爲名也。” 有漏無漏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無相”,是入于無始無明無分別境界,非佛性也。佛性能善分別諸法相,于第一義而不動。 淨解菩薩曰:“有爲無爲爲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有爲無爲是一念無明,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爲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 世間出世間是一念無明,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爲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生死涅槃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無生死縛解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爲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盡不盡爲一念無明,無盡相即是空,乃入于無始無明空執境界,非佛性也。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爲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是爲入不二法門。” 我、無我爲一念無明,見我實性者,不複起二,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爲二。無明實權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明、無明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離一切數,于其中平等無二者,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爲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爲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于其中而通達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色空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色性自空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爲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四大與空大爲一念無明分別作用,四大皆空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爲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爲入不二法門。” 根與塵爲一念無明分別作用,根性不受塵境,寂滅安住,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六波羅蜜與回向一切智性等法相,皆一念無明,入于一相,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爲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于一解脫門即是叁解脫門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空、無相、無作是一念無明,叁解脫是一解脫,乃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寂根菩薩曰:“佛法衆爲二。佛即是法。法即是衆。是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佛法僧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叁寶皆無爲相,與虛空等,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爲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于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身是五陰身,滅是涅槃,皆一念無明作用,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爲二。是叁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叁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叁業是一念無明作用,叁業無作相是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爲二。叁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于此叁行而不起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福行、罪行、不動行是一念無明作用,叁行空而不起,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爲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從我起二,是由我而起一念無明作用,一念無明起,則一切皆對立矛盾,若將一念停止,則無有能識及所識者,以爲便是佛性,其實乃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爲二。若無所得則無取舍。無取舍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有所得是一念無明,無所得是無始無明,非佛性也。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爲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複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闇與明爲相對,即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入滅受想定,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表面平等,而實尚有極微細相對種子隱伏,非佛性也。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爲入不二法門。” 樂涅槃、厭世間是一念無明作用,無樂無厭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爲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正邪是相對,即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無邪無正,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爲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爲入不二法門。” 實不實爲相對,是一念無明分別作用,無見無不見,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非佛性也。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前諸菩薩雖已明一念無明之爲相對者、不實者,而誤入無始無明境界,爲絕對佛性,故所說皆不離二也,其實見性之後,相對即是絕對,一念無明即是佛性,文殊則謂絕對本體,乃無言無說無示無識者,此遮諸菩薩言說之非也。 于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遮言說之非,而維摩則連言說亦不肯出口,則是“無縫塔”矣,入無余涅槃矣,能入無余涅槃者,則雖說也同于無說,度盡衆生而實無一衆生得滅度者,故釋迦曰:“我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疏曰:“諸菩薩雖知相對之非實,已破法執,然誤認無始無明爲佛性,尚未破空執也。文殊表言說之非,而維摩則默然不語,僅示其體耳,得體則用備矣,勿謂維摩未曾說也。”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卷中 終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卷下 香積佛品第十 以香喻佛性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于何食?” 什曰:“舍利弗獨發念者,其旨有叁:一者結業之體,未能無資。二絕意大方,樂法不深。叁推己有待,謂衆亦然,處弟子之上,宜爲衆致供也。” 生曰:“不念弟子者,以其自有乞食法。” 時維摩诘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 肇曰:“佛說八解脫,乃是無欲之嘉肴,養法身之上鳝,仁者親受,謂無多求,然方雜食想而欲聽法,豈是元舉來求之情乎?” 冰曰:“明心見性,得八解脫,生死已了,雜欲已變爲絕對佛性,故無食想,然非謂見性之後,便不饑不食也,如黃檗傳心法要雲: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顆米,則此白米飯,即是香積飯矣。” 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即佛性絕對之食也。 時維摩诘即入叁昧。 入絕對本體。 以神通力。 發揮佛性妙用。 示諸大衆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超過十信、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覺、妙覺,便是法身淨土。 有國名衆香。 絕對香也。 佛號香積。 絕對法身佛也。 今現在。 無時不在。 其國香氣。比于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爲第一。 最後之真實。 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 無二乘腦筋分別作用。 唯有清淨大菩薩衆。佛爲說法。 惟說法身妙理。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 行住坐臥,皆是佛性。 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 一切皆變爲佛性,無所不在。 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 皆修大乘明心見性者。 此諸大衆。莫不目見。時維摩诘問衆菩薩:“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鹹皆默然。 上品維摩默然,此則文殊默然,互相呈示絕對之體,余諸菩薩尚未見性,然得文殊之力,亦皆默然。 維摩诘言:“仁此大衆。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雖未見性,然非無佛性也。 于是維摩诘不起于座。居衆會前。 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于衆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衆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詞曰:維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余。當于娑婆…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