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象马五通驰。 以五通为象马,而游戏于圆觉海。 大乘以为车。 以大乘车而运载一切众生,同登法身净土。 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以绝对真心为御。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 绝对佛性,本无惭愧之可言,然为去众生我慢,故常以惭愧示之。 深心为华鬘。 深心者,能深入无明窠臼而捣毁之,乃用功之主要方法,犹鬘之在首也。 富有七财宝。 以信、戒、闻、舍、慧、惭、愧七种财宝布施众生。 什曰:“信戒闻舍慧惭愧也,处家则能舍财,出家则能舍五欲及烦恼也,由信善故持戒,持戒则止恶,止恶已,则应进行众善,进行众善,要由多闻,闻法故能舍,能舍则慧生,故五事次第说也,五事为宝,惭愧为守人,守人于财主亦是财,故七事通名财也。” 教授以滋息。 以教授众生,宏扬正法,为生养滋息。 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使众生如法修行,回向大乘为利益。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 以四禅为床座,以法身为生命。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什曰:“向说床则致其安寝,安寝则觉之有法,故次说乐,外国贵人眠时,要先敕乐人,明相出时,微奏乐音,然后乃觉,今以多闻法音,觉其禅寝也。” 甘露法之食。 法身以涅槃甘露为食。 解脱味为浆。 法身以解脱味为浆。 净心以澡浴。 以自性本来清净为澡浴。 戒品为涂香。 以净戒为香。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 法身绝对,故一切相对者遇之即被摧灭。 降伏四种魔。胜旛建道场。 什曰:“外国破敌得胜,则竖胜旛,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法身虽无起灭,而妙用无穷,故普现一切众生之前,如日之无不见也。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佛性遍满十方,三世诸佛,同一法身,无异无别。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虽知佛及众生,皆是假名,而常以法身净土不易之理教化众生。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无畏力菩萨代表法身绝对之力,宇宙间众生形声及威仪,皆绝对力之表现也。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 示入魔事中,以教化众生,魔事即一切相对矛盾之事,菩萨利用相对以否定相对,圆觉经所云“以幻修幻”是也。 以善方便智。随意皆能现。 为度生故,以方便智慧,随意发挥妙理,以开示悟入。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以生老病死之人生观示众生,使知生之如幻。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生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以成住坏空之世界观示众生,使知无常之理。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众生皆具佛性,故一经教导,无数众生,皆受感化而行佛事。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因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外道亦具佛性,故一经感化,即出家皈依佛教。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天王亦具佛性,皈依佛法。 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四大皆具佛性。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以法药除众生病。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以法语资粮,救众生爱欲饥渴。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以无诤三昧,潜消刀兵之苦,佛性绝对,故无矛盾冲突诤论。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大战阵者,两阵对立,即大矛盾、大冲突也。则以佛平等之力,转使消归于平等,而得安和自在。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众生为烦恼所焦迫,如处地狱之中,倘得平等自在之法治之,则烦恼变为清凉、地狱变为净土矣。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行于众生道以度众生。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在欲界中而示行禅法,则其定力更强,使魔屈伏,无可奈何。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在欲行禅,乃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而利用六根一念无明,以破其根源无始无明,而见佛性,如火中生莲华。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示淫欲之害,以度众生。 或为邑中主。或作商人导。国师及大臣。以祐利众生。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人之憍慢贡高者,皆生性薄弱之表现,能自制其憍慢贡高者,乃有大力之人也,可以进于道矣。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以四无畏精神,消灭众生恐惧之心。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离欲界而入于色界中,化小乘众生,使发大乘戒忍慈悲之心。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由佛性上发挥方便之力,妙用无穷。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用之则其道无量,收之则无相无作,故度脱无数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佛性不增不减故也。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所谓不可称、不可名是也。 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闻此而不发菩提心者,则冥顽不灵可知矣。 疏曰:“明心见性之后,处世度生之态度也,悟后之人,一切皆由佛性做主,能转万物而不为物转,故行于非道而无障碍,使非道变为佛道,则无往而不通达矣。故一切相对者,皆是绝对如来之种子,六根及一念无明等,即是成佛之种子,小乘中乘人断六根及一念无明,以为“见无为法入正位”矣,其实是堕在无始无明窠臼中,变为定性声闻,无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焦芽败种,断佛慧命,反不若具足凡夫矣,可不悲哉。明心见性菩萨,以智度为母,方便为父,故能广度众生。其于己也,则超越有限而入于无限,一切世俗妻子财产眷属,本属有限者、变幻无定者,而明心见性菩萨,以法喜为妻、慈悲为女,以至园林屋舍,无一非绝对佛性之圆满功德,现成具足,自由平等,较之世俗为何如耶?其于众生也,则能以方便力,随类化导,因佛性妙用无穷,故所行无有涯际,度脱一切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自性本来圆满故也,则佛道岂可以言说赞叹哉!”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观此品,而相对与绝对明矣。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自始会以来,唯二大士相对答,此欲勘验诸菩萨功力浅深,故令各述心得,凡有缘起者,皆是二法,二法就是相对法,由二法推而广之,则万事万物皆是相对立者、矛盾者、冲突者,若归纳为一,则一与零为相对,亦是二法代表一法,而不二法,则代表绝对本体也。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生有灭,便是相对,相对便是妄想,皆出自脑筋作用也。脑筋作用就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是活动的、变幻无定的,故名“生”。把一念无明停止,则入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的、不动的,故名“灭”。所以“生”是一念无明“生”、“灭”是一念无明“灭”,老子之“有生于无”,就是一念无明生于无始无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复归于无极”,就是无生有,有又归于无,是生灭轮回跑不完的圈子,所以名为 “生灭法”。老子是误认“无始无明”为真实本体的,其实“无始无明”未破,则不能见到真实绝对的佛性本体,因为无始无明外表虽若空无所有,而实际上是有极微细之无始虚妄种子隐伏著,这就是相对之种子,待受到了刺激,此种子即发生出来,便是“一念无明”,所以“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便是相对之根源, “二”之根源,须打破相对的种子,则生灭之根已除,便入于绝对不生不灭之域,即佛性法身是也。佛性离于相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一非二,故名“不二法门”,法自在菩萨乃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此指断六根,我、我所空,为佛性也。我及我所,皆一念无明范围,无我则入于无始无明范围,非佛性也。表面似平等,而实非真平等也。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受是一念无明,不受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空无所有,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非佛性。佛性非语言所及。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垢净是一念无明,无垢净是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以为佛性。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动与念是一念无明,不动与无念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表面似无所分别,然非佛性也。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相无相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入于平等是入于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菩萨心声闻心,是一念无明,无菩萨心声闻心,是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二十八宿中,鬼星名也。生时所值宿,因以为名也。” 善不善是一念无明,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是入于无始无明,乃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