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罪福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若罪福平等,则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曰:“师子度水,要截流直度,曲则不度,此大士以实智慧,深入诸法,直过彼岸,故借以为名也。” 有漏无漏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入于无始无明无分别境界,非佛性也。佛性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为无为是一念无明,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世间出世间是一念无明,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生死涅槃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无生死缚解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尽不尽为一念无明,无尽相即是空,乃入于无始无明空执境界,非佛性也。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无我为一念无明,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权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无明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色空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色性自空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四大与空大为一念无明分别作用,四大皆空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根与尘为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根性不受尘境,寂灭安住,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六波罗蜜与回向一切智性等法相,皆一念无明,入于一相,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空、无相、无作是一念无明,三解脱是一解脱,乃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法僧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是五阴身,灭是涅槃,皆一念无明作用,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三业是一念无明作用,三业无作相是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行、罪行、不动行是一念无明作用,三行空而不起,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从我起二,是由我而起一念无明作用,一念无明起,则一切皆对立矛盾,若将一念停止,则无有能识及所识者,以为便是佛性,其实乃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所得是一念无明,无所得是无始无明,非佛性也。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闇与明为相对,即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入灭受想定,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表面平等,而实尚有极微细相对种子隐伏,非佛性也。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乐涅槃、厌世间是一念无明作用,无乐无厌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正邪是相对,即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无邪无正,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实不实为相对,是一念无明分别作用,无见无不见,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非佛性也。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前诸菩萨虽已明一念无明之为相对者、不实者,而误入无始无明境界,为绝对佛性,故所说皆不离二也,其实见性之后,相对即是绝对,一念无明即是佛性,文殊则谓绝对本体,乃无言无说无示无识者,此遮诸菩萨言说之非也。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遮言说之非,而维摩则连言说亦不肯出口,则是“无缝塔”矣,入无余涅槃矣,能入无余涅槃者,则虽说也同于无说,度尽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故释迦曰:“我四十九年说法,未曾说著一字。”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疏曰:“诸菩萨虽知相对之非实,已破法执,然误认无始无明为佛性,尚未破空执也。文殊表言说之非,而维摩则默然不语,仅示其体耳,得体则用备矣,勿谓维摩未曾说也。”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中 终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下 香积佛品第十 以香喻佛性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什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三推己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 生曰:“不念弟子者,以其自有乞食法。”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肇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鳝,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元举来求之情乎?” 冰曰:“明心见性,得八解脱,生死已了,杂欲已变为绝对佛性,故无食想,然非谓见性之后,便不饥不食也,如黄檗传心法要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颗米,则此白米饭,即是香积饭矣。”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即佛性绝对之食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 入绝对本体。 以神通力。 发挥佛性妙用。 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超过十信、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便是法身净土。 有国名众香。 绝对香也。 佛号香积。 绝对法身佛也。 今现在。 无时不在。 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最后之真实。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 无二乘脑筋分别作用。 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 惟说法身妙理。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 行住坐卧,皆是佛性。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一切皆变为佛性,无所不在。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皆修大乘明心见性者。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上品维摩默然,此则文殊默然,互相呈示绝对之体,余诸菩萨尚未见性,然得文殊之力,亦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虽未见性,然非无佛性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 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