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P18

  ..续本文上一页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以绝对之食,施于相对众生,使回相对为绝对。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绝对界中无相对者,故以为问。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欲以绝对化相对。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绝对佛性,普遍十方。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恐相对界中人,闻绝对法而生疑惑,未能证入绝对,故以为嘱。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绝对之香,无所不遍。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外道亦喜探求绝对本体之理。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 外道虽企图明白绝对本体,然未能悟入,仅能在本体之外,作观察而已。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诸天神灵,皆为绝对所吸引,无能离于绝对本体者。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 佛性绝对之味也。 大悲所薰。 乃绝对心所熏而成就者。 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绝对者,无限也。若以相对有限之意而视绝对,则绝对变为相对,无限变为有限了。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有异声闻念:“是饮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声闻未证绝对,仍以多少数量之心测度绝对。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 勿以相对心测度绝对也。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四海及须弥虽大,然是相对者,终有穷尽,可称量,是有限者,若绝对甘露味饭,则是无限,不可测量。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明心见性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皆是佛性妙用,应用无尽。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证绝对之后,其所发挥一语一默,皆不离绝对,即毛孔亦发出绝对妙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但以绝对之香,使人悟入,即直示佛性也。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触著机缘便悟绝对,证悟之后,一切不离绝对,功德圆满具足。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众生刚强难化,故说小乘二乘因果报应之事,以警戒之,说浊边过患以调伏之,其实自性清净,本无如许多过患也,凡此种种说法,皆相对者也,先以相对否定相对,然后悟相对之非。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意乱、是意乱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什曰:“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时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众生利钝,亦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第三见兄弟亲戚无常,其心乃悟。第四见父母无常,其心乃悟。第五自身无常,极受苦恼,复加以苦言,然后乃悟也。 ”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世尊隐其绝对无量之法门,而先以相对有限法门,调伏众生,皆绝对界中所无也,贫所乐法,即有限、贫乏之法,即智慧贫乏之人所乐之法也。 什曰:“晦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易邻,故为贫所信乐也。”未尽合。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惟相对界中,才有矛盾不善之事,菩萨居此,其道大行,饶益周广,故有十事善法以度众生,若绝对净土中,则无矛盾及善不善,则无众生可度,无善法可立矣。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 六度皆相对界中法也,若绝对界中,则本无贫穷,故不用布施,本无毁禁,故不用净戒,本无嗔恚,故不用忍辱,本无懈怠,故不用精进,本无乱意,故不用禅定,本无愚痴,故不用智慧。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绝对界中,无八难,故不用除难法,无乐小乘者,故不用大乘法,无无德者,故不用善根,众生本来成就,故不用四摄法。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什曰:“深行菩萨,非所疑也。今浅行者处不净国,恐其行浅功微,未能自拔,譬如少汤,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未能兼济,则与彼俱沦,故问以何为法得生净国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什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禅,时至须食,持钵出林,路逢恶贼,恶贼引弓射之,比丘怒己自责,不生恶心,又指腹语贼:汝应射此,我为彼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类如此也。不讼彼短,不如彼钝根维那,就地舐秽,求人短也。省己过,乃至求诸功德,通为一事。”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专一心志,以求明心见性。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疏曰:“未明心见性者,为杂欲所支配,明心见性者,离于杂欲食,惟以甘露饭为食,故黄檗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此品以香代表绝对佛性,香积佛国,即绝对净土也。其土超越于十信、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之上,一切皆是绝对,故其大士不知相对为何物,有如娑婆世界小乘二乘之人不知绝对为何物也。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在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使由相对而进入绝对,维摩居士亦欲以绝对饶益众生,故借彼绝对之香,以薰此会中大众,使咸舍有限之欲乐,证入绝对,享无限之快乐也,后世祖师擎拳、竖拂、打鼓、吹毛,皆与此同旨。”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入三昧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明心见性之人,心心相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会中大众已受绝对香之薰,则可见佛矣。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 佛性无所不遍,无所不在。 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明心见性之无碍。 “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