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真如佛性,非脑筋所能测度。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七日者,前七识也,一念无明范围。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声闻入正位,六根已断,则香消矣。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心解脱者,断一念无明,落于空执,则香消矣。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各随众生根性而获益也。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香可作佛事,则万事万物皆可作佛事,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佛性绝对,如太阳,太阳光明一照,一切皆变为佛性。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曰:“庭前柏树子。”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鸟窠吹布毛、古德展坐具、古德打禅床,皆是。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赵州吃茶去、婆子问点那个心,皆是。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扬眉舜目、举手垂足,皆是。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呵佛骂祖、丹霞烧佛,皆是。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 禅师问:“你解捏虚空否?”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此皆直接表示佛性,禅宗祖师以喝棒怒骂接引后学,皆直接方法也。 有以梦、幻、影向、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此以譬喻寓言,引导众生,此乃间接方法也。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有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十二部经、三藏文字,皆是。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示以佛性本体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一切不离佛性。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什曰:“烦恼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万一千尘垢属一病,四病,故八万四千也,总说则八万四千,别相则无量,今言八万四千,则摄无量,故为门也。佛事有三种,一以善作佛事,光明神力说法等是也。二无记,虚空是也。三以不善,八万四千烦恼是也。譬如药师,或以良药,或以毒药,治人病也。佛亦如是以烦恼,如佛以爱度难佗也,嗔恚化恶龙比也。” 肇曰:“众生皆以烦恼为病,而诸佛即以之为药,如淫女以欲为患,更极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龙以嗔为患,更增其忿恚,然后受化,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犹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 冰曰:“三毒、五阴、六根、一念无明,皆不消断,反可利用以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后,皆变为佛性。”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证入绝对,明心见性。 菩萨入此门者。 证入绝对之门。 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法身净土,平等不二,故净不足喜,不净不足忧,佛性本来平等,为教化众生,而有净不净耳。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若干者,相对也,佛土虽有若干,而佛性无若干,色身虽现若干,而法身绝对之慧无若干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向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 什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今言三藐三佛陀,言正遍觉也。见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也,出生死梦,故言觉也。” 冰曰:“法虽多种,明心见性,只有一种。” 名为多陀阿伽度。 肇曰:“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而来,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 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来,亦言如去,如法知、如法说,故名如也。诸佛以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隐去,此佛亦如是去也。” 名为佛陀。 什曰:“佛陀,秦言觉也,凡得道名为觉,觉有二种:一于四谛中觉,二于一切法中觉,觉而不尽,则非真觉,故无觉名也,如佛问舍利弗,三问不答,天女问,默然无言,此未免于睡也。言遍、言如、言觉,此三名则是体极之称,足以明诸佛同等,异于二乘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三句表示绝对无限,劫寿乃相对者、有限者,故相对不能容纳绝对,有限不能测量无限也。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相对者,无论如何,不能测量绝对也。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日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众香世界菩萨得体未得用。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有尽无尽,即是相对,超越有尽与无尽,则入绝对。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有为无为是相对,是两头话,菩萨不断有为,亦不住无为,无取无舍,体用一如。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不悲。 明心见性之后,以大慈大悲度众生,仍属有为。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虽入大定,而能起用以度众生,不忽不忘。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使众生植善根也。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以绝对心,行相对法,出生入死,以度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八风不能动。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二乘禅定远离妄想,得清净乐,耽著净境,不能度生,故不以为贵也。 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不贪著禅味己乐,而以他人能见性为乐。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什曰:“禅定有三种:一大乘,二小乘,三凡夫。凡夫禅,生高慢我心,小乘禅,独善求证,能烧众善,坏无上道根,于菩萨则为恶趣,故视之如地狱也。” 冰曰:“小乘二乘禅定,落于法执空执,祖师所谓黑漆桶底、黮黮黑暗深坑,实可怖畏。” 楞伽经曰:“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即此意也。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出生入死,如游园林。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什曰:“本无施意,因彼来求,发我施心,则于我为师,故起师想。如月氏王出行游观,有数千乞人在路侧,举手唱声,各请所须,王问大臣:此是何人?何所陈说?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解其意。语大臣曰:彼等我大师,非乞人也,汝不解其言耳,彼所须者,为我说法,非为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国王,不修布施,故受斯报,王今不施,后亦当耳,以此故,当知是我大师也。”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舍一切相对者,而成就绝对智。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不憎恶而起救护之想。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什曰:“取其能生法身也,亦云:子有所须,则咨之父母。菩萨所须,则求之六度。取其饶益,比之父母也。”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生曰:“助成我者,三十七道品,犹人有眷属,相助成者也。”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善根虽无齐限,必达绝对而后止。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无限施者,绝对之施也。即不住相布施,故具足相好。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为度众生,流转生死而不退,故是大勇。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以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也。 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无始无明打破,明心见性,阴界入皆变为佛性,则利用以度众生。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由绝对佛性本体所起之念,不离绝对,故名“无念”。释迦牟尼佛依一实相发挥四乘法门,便是从佛性中流露出者,六祖坛经及荷泽一派,皆以无念为宗,即本此。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 已明心见性,不为物转,故能随俗无碍。 神起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不尽有为也。 劝请说法。随善赞善。得佛音声。 说法不离绝对。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身口意业还源为绝对,一切威仪,皆在绝对中。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