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真如佛性,非腦筋所能測度。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爲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摩诘從衆香國取佛余飯。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難問維摩诘:“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诘言:“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 七日者,前七識也,一念無明範圍。 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 聲聞入正位,六根已斷,則香消矣。 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心解脫者,斷一念無明,落于空執,則香消矣。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各隨衆生根性而獲益也。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香可作佛事,則萬事萬物皆可作佛事,所謂隨拈一法,皆是佛法。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佛性絕對,如太陽,太陽光明一照,一切皆變爲佛性。 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 有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曰:“庭前柏樹子。” 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 鳥窠吹布毛、古德展坐具、古德打禅床,皆是。 有以飯食而作佛事。 趙州吃茶去、婆子問點那個心,皆是。 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 揚眉舜目、舉手垂足,皆是。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呵佛罵祖、丹霞燒佛,皆是。 有以虛空而作佛事。 禅師問:“你解捏虛空否?” 衆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 此皆直接表示佛性,禅宗祖師以喝棒怒罵接引後學,皆直接方法也。 有以夢、幻、影向、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此以譬喻寓言,引導衆生,此乃間接方法也。 楞嚴經雲:“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 有以聲音、語言、文字而作佛事。 十二部經、叁藏文字,皆是。 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爲而作佛事。 示以佛性本體也。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爲。無非佛事。 隨拈一法,皆是佛法,一切不離佛性。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衆生爲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什曰:“煩惱根本有四,叁毒及等分也,二萬一千塵垢屬一病,四病,故八萬四千也,總說則八萬四千,別相則無量,今言八萬四千,則攝無量,故爲門也。佛事有叁種,一以善作佛事,光明神力說法等是也。二無記,虛空是也。叁以不善,八萬四千煩惱是也。譬如藥師,或以良藥,或以毒藥,治人病也。佛亦如是以煩惱,如佛以愛度難佗也,嗔恚化惡龍比也。” 肇曰:“衆生皆以煩惱爲病,而諸佛即以之爲藥,如淫女以欲爲患,更極其情欲,然後悟道,毒龍以嗔爲患,更增其忿恚,然後受化,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猶良醫以毒除毒,斯佛事之無方也。” 冰曰:“叁毒、五陰、六根、一念無明,皆不消斷,反可利用以破無始無明,明心見性後,皆變爲佛性。” 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證入絕對,明心見性。 菩薩入此門者。 證入絕對之門。 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爲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爲憂、不礙、不沒。但于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爲教化衆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法身淨土,平等不二,故淨不足喜,不淨不足憂,佛性本來平等,爲教化衆生,而有淨不淨耳。 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幹而虛空無若幹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幹耳。其無礙慧無若幹也。 若幹者,相對也,佛土雖有若幹,而佛性無若幹,色身雖現若幹,而法身絕對之慧無若幹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向等。是故名爲叁藐叁佛陀。 什曰:“叁藐叁菩提,秦言正遍知,今言叁藐叁佛陀,言正遍覺也。見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也,出生死夢,故言覺也。” 冰曰:“法雖多種,明心見性,只有一種。” 名爲多陀阿伽度。 肇曰:“秦言如來,亦雲如去,如法而來,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聖同轍,故名如來,亦名如去。” 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來,亦言如去,如法知、如法說,故名如也。諸佛以安隱道來,此佛亦如是來,彼佛安隱去,此佛亦如是去也。” 名爲佛陀。 什曰:“佛陀,秦言覺也,凡得道名爲覺,覺有二種:一于四谛中覺,二于一切法中覺,覺而不盡,則非真覺,故無覺名也,如佛問舍利弗,叁問不答,天女問,默然無言,此未免于睡也。言遍、言如、言覺,此叁名則是體極之稱,足以明諸佛同等,異于二乘也。” 阿難。若我廣說此叁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衆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 叁句表示絕對無限,劫壽乃相對者、有限者,故相對不能容納絕對,有限不能測量無限也。 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爲多聞。”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于聲聞中爲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禅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舍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诘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于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相對者,無論如何,不能測量絕對也。 爾時。衆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日悔責。舍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爲度衆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于彼土。當念如來。” 衆香世界菩薩得體未得用。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有盡無盡,即是相對,超越有盡與無盡,則入絕對。 何謂爲盡?謂有爲法。何謂無盡?謂無爲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有爲無爲是相對,是兩頭話,菩薩不斷有爲,亦不住無爲,無取無舍,體用一如。 何謂不盡有爲?謂不離大慈、不舍不悲。 明心見性之後,以大慈大悲度衆生,仍屬有爲。 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雖入大定,而能起用以度衆生,不忽不忘。 教化衆生終不厭倦。于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 使衆生植善根也。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以絕對心,行相對法,出生入死,以度衆生。 于諸榮辱。心無憂喜。 八風不能動。 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令發正念。于遠離樂。不以爲貴。 二乘禅定遠離妄想,得清淨樂,耽著淨境,不能度生,故不以爲貴也。 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不貪著禅味己樂,而以他人能見性爲樂。 在諸禅定。如地獄想。 什曰:“禅定有叁種:一大乘,二小乘,叁凡夫。凡夫禅,生高慢我心,小乘禅,獨善求證,能燒衆善,壞無上道根,于菩薩則爲惡趣,故視之如地獄也。” 冰曰:“小乘二乘禅定,落于法執空執,祖師所謂黑漆桶底、黮黮黑暗深坑,實可怖畏。” 楞伽經曰:“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增上慢空見。”即此意也。 于生死中。如園觀想。 出生入死,如遊園林。 見來求者。爲善師想。 什曰:“本無施意,因彼來求,發我施心,則于我爲師,故起師想。如月氏王出行遊觀,有數千乞人在路側,舉手唱聲,各請所須,王問大臣:此是何人?何所陳說?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解其意。語大臣曰:彼等我大師,非乞人也,汝不解其言耳,彼所須者,爲我說法,非爲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國王,不修布施,故受斯報,王今不施,後亦當耳,以此故,當知是我大師也。” 舍諸所有。具一切智想。 舍一切相對者,而成就絕對智。 見毀戒人。起救護想。 不憎惡而起救護之想。 諸波羅蜜。爲父母想。 什曰:“取其能生法身也,亦雲:子有所須,則咨之父母。菩薩所須,則求之六度。取其饒益,比之父母也。” 道品之法。爲眷屬想。 生曰:“助成我者,叁十七道品,猶人有眷屬,相助成者也。” 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 善根雖無齊限,必達絕對而後止。 行無限施。具足相好。 無限施者,絕對之施也。即不住相布施,故具足相好。 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 爲度衆生,流轉生死而不退,故是大勇。 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 以一念無明打破無始無明也。 出陰界入。荷負衆生。永使解脫。 無始無明打破,明心見性,陰界入皆變爲佛性,則利用以度衆生。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 由絕對佛性本體所起之念,不離絕對,故名“無念”。釋迦牟尼佛依一實相發揮四乘法門,便是從佛性中流露出者,六祖壇經及荷澤一派,皆以無念爲宗,即本此。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 已明心見性,不爲物轉,故能隨俗無礙。 神起通慧。引導衆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衆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 不盡有爲也。 勸請說法。隨善贊善。得佛音聲。 說法不離絕對。 身口意善。得佛威儀。 身口意業還源爲絕對,一切威儀,皆在絕對中。 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衆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