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3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 若能明心見性,則佛性平等,無有穢淨矣。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表示佛性也,與拈花示衆無別,後世祖師棒喝,以及敲禅床等動作,皆同其旨,若能于此悟入,則看見清淨佛性,叁千大千世界,皆是莊嚴佛土,如如不動矣。 即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見本來清淨面目也。 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衆惡不淨土耳。 衆生自性,本自清淨,爲無始無明蔽障,故不淨耳。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若能明心見性,則無往而非淨土。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佛攝神足。于是世界還複如故。求聲聞乘者叁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爲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聲聞二乘聞之得解悟,非證悟也。 疏曰:“佛國品乃全經之綱要也,此經發揮佛性妙理,其佛乃法身佛,其大士乃法身大士,其土則常寂光淨土,其國則佛國也。長者子寶積,以寶蓋供佛,此寶蓋即表示真如佛性之本體,亦即一真法界,故能包羅叁千大千世界,大海山河,日月星辰,無不悉現蓋中。蓋喻絕對佛性,橫遍十方,豎窮叁際,無所不包也。明心見性之後,因絕對佛性能轉萬物,一切相對者,皆還元爲絕對之一味一相,故穢土即是淨土,地獄即是天宮,皆佛性妙用也。舍利弗未明心見性,憑其見聞覺知(腦筋)分別,謂國不淨,而爲螺髻梵王,則謂國土淨如自在天宮,兩者皆是腦筋作用,一爲染緣,一爲淨緣,是靈性中之兩方面,非佛性也。佛性無染無淨,惟證興證乃能知之。故釋迦佛以足指按地,直接表示佛性,不假言說分別,而國土嚴淨悉現,與拈花示衆無別,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旨也。”序分竟。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淨名德者,非集經者之意,其方便辯才,世尊常所稱歎,故集經者,承其所聞以序德耳。” 冰曰:“淨名示疾以誨導衆生,乃方便法門之巧妙者也。”正宗分起。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诘。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 已明心見性。 辯才無礙。遊戲神通。 明心見性之後,六通具足,一切無礙,龐居士雲:“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禅宗所謂神通,乃指明心見性之後,起心動念,穿衣吃飯,一切酬應,不離佛性,自在無礙,非世俗呼風喚雨之神通。 逮諸總持。獲無所畏。 明心見性之後,佛性做主,能轉萬物,不爲物轉,一切皆由佛性作主,故名“總持”。佛性堅固如金剛,故無所畏。 降魔勞怨。入深法門。 佛性平等,故佛魔不二、恩怨不二,入于不二法門。 善于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 已入不二門,然後能以智慧方便,成就度生大願。 明了衆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 明心見性後,能分別衆生根性淺深,及其所能達到之四乘境界。 久于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 已入絕對,故念念無不了知。 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禅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爲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叁界。 超越于叁界輪回之外。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複飲食。而以禅悅爲味。若至博奕戲處。辄以度人。 隨順衆生所好而引導之。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研究外道道理,不爲所移。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通達世間法,而不離佛法。 六祖壇經雲:“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 一切見敬。爲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疏山賣布,船主劃渡,龐蘊編竹器,皆此類也。 遊諸四衢。饒益衆生。入治政法。救護一切。 唐之裴休,宋之張商英、楊無爲、元之耶律楚材,皆明心見性,身親政治,不離佛法。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淫舍。示欲之過。 什曰:“外國有一女人身體金色,有長者子,名達慕多羅,以千兩金要入竹林,同載而去,文殊師利于中道,變身爲白衣,身著寶衣,衣甚嚴好,女人見之,貪心內發,文殊言:欲得衣者,當發菩提心,女曰:何等爲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問曰:雲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葉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聞是說,即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將示欲之過,還與長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身現死,膨脹臭爛,長者子見已,甚大怖畏,往詣佛所,佛爲說法,亦得法忍,示欲之過,有如是利益也。” 冰曰:“明心見性之人,無往而非淨土,故一切處無礙,而能隨緣以度衆生。”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二祖出入茶坊酒肆,人或笑之,祖曰:“我自調心,何關汝事?”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爲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 外道婆羅門修淨行求生梵天,所有輪回,非究竟法,故以佛法誨之,使得勝慧。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帝釋愛念未斷,故示以無常,引入正法。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衆生。 什曰:“護世,四天王也,諸惡鬼神,殘食衆生,護世四王護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護,兼及十方。” 長者維摩诘。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衆生。 肇曰:“法身圓應,其迹無端,故稱無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 以方便度生,故現身有疾,其實佛中無有疾患也。 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並余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诘因以身疾。廣爲說法:“ 肉身有疾患,佛與衆生皆同,釋迦佛晚年有背痛之病,至法身則無有疾患也。明心見性之後,生死尚不能牽拘,況疾病乎?古德病中偈雲:“老僧自有安閑法,八苦交煎總不妨。” 諸仁者。是身無常。 先從此身說起。 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爲苦爲惱。衆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怙者,接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爲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 中陰身從業緣投胎。 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爲如地。是身無我。爲如火。是身無壽。爲如風。是身無人。爲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爲家。 此身乃四大五蘊合成,四大離散,則此身不存矣。 是身爲空。離我我所。 此身既不實,則我及我所皆無所依怙矣。我者我執也,我所者法執也,修行者必先破此二執,圓覺經中佛開示修奢摩他行時,曾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 知覺亦是內外因緣和合而成,若離因緣,此身實無知覺。 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爲虛僞。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 人之最善切者,莫如身,有身然後有生老病死等苦,故先破身執,次破衆苦。 是身爲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爲老所逼。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執之,下有惡龍,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複欲加害,二鼠齧草,草複將斷,大象臨其上,複欲取之,其人危苦,極大恐怖,上有一樹,樹上時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無常也,毒龍,惡道也,五毒蛇,五陰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蜜滴,五欲樂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衆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爲老所迫,是譬喻從前有個人得罪于王,犯了死罪,後來坐監牢,有一天管監的人酒醉,這犯罪坐牢的人,將監牢的門開了逃跑,這個王得聞消息,馬上派大象追尋那個逃犯,路上遇了一個枯井,逃跑的罪人就跳在這個井中,井的上面有一條藤子垂在井中,象見了逃犯跳在井中,因象的身比井口徑大得多,不能下去,就在井口把守,而井底下面有蠍子、蜈蚣、虺、蜂、蜮等東西,這條藤上面有白老鼠和黑老鼠各一只,在井上面咬這條藤,到這時候,逃犯想上出井外,就怕大象,落在井底,又怕五毒,欲拿住藤站立不動,又恐黑白老鼠咬斷藤,但井上有株大樹,大樹有一巢蜜蜂,恰巧蜜蜂采釀蜜糖時,蜜糖一滴一滴滴在其口中,吞下就很香甜,這時候祗感覺得蜜糖甜,而忘卻了井上的大象、井底的五毒和老鼠咬藤的一切。這些都是比喻,罪人好比我們衆生有生死,大象好比無常來追我們,白老鼠比白天,黑老鼠比晚間,這條藤好比我們的生命,井底下五毒好比我們的五蘊,樹上的蜜糖好比五欲,因我們貪五欲,無常、生命、五蘊、晝、夜通通被五欲所蒙蔽,以…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