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常寂光净土,不可用脑筋度量。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佛性遍于一切,故法身说法,一切悉皆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法王以法为布施,使众生法喜充满。 能善分别诸法相。 明心见性之后,以平等无碍智慧,分别四乘殊相,随顺众生种性而超度之。 于第一义而不动。 虽分别诸相,而佛性如如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佛性能转万法,自在无碍,故为万法之王,最尊最上,故名绝对。 说法不有亦不无。 佛性绝对,故离于有无二边,有无者,相对也,比较而得,既见性之后,则有无皆是佛法矣。 以因缘故诸法生。 佛性绝对者,故无因无缘,诸法乃相对者,故以因缘而生起,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攀缘而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 诸法皆从因缘凑合而生,故无有主宰者、创造者,亦无有我,因缘一散,皆归乌有。 善恶之业亦不亡。 一切因缘,皆由一念无明作主,随善恶业识流转轮回,须明心见性后,方能超出此因果轮回之外。 始在佛树力降魔。 为免业识轮回,故修行破无始无明,降伏心魔。 得甘露灭觉道成。 什曰:“梵本云:寂灭甘露。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 冰曰:“甘露灭者,以般若智慧,破无明窠臼,见佛性,证常寂光净土是也。” 已无心意无受行。 心意受行,皆变为佛性,不受后有。 而悉摧伏诸外道。 释迦是佛性作用,是绝对。外道是见闻觉知作用,是相对。如以石击卵,无不摧毁。 三转*轮于大千。 始于鹿苑转*轮。 其轮本来常清净。 佛性清净,故*轮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 以心印心,慧命相续,得道者皆须以妙明真心为印证。 三宝于是现世间。 世间于是始有佛、法、僧三宝。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明心见性,一悟永悟,不受后有,既已成佛,不再变为众生。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以绝对之法药,治众生老病死等相对疾病。 毁誉不动如须弥。 佛性绝对平等,故非诽誉所能动,如须弥之屹立。 于善不善等以慈。 以绝对大悲心,使善恶归于平等不二。 心行平等如虚空。 佛心所行,无不平等,有如虚空。 孰闻人宝不敬承。 众生皆有佛性,即是人宝。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一宝盖而能包罗大千万有,则一心亦能包罗大千万有也。十力即佛性绝对之力量,以同体大悲哀愍众生而示现也。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 佛性无所不在。 斯则神力不共法。 此绝对佛性妙用,非二乘所能测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乘一音,随顺众生根性而演四乘。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肇曰:“佛以一音说一法,众生各随所好而受解,好施者闻施,好戒者闻戒,各异受异行,获其异利,上一音异适,此一法异受也。”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说大乘法,破法执空执,上根闻之欢喜而断疑,下根闻之恐畏而厌离,故法华一会,退席者三千,盖非二乘所能领受也。 稽首十力大精进。 肇曰:“此下一一称德而致敬。” 稽首已得无所畏。 能领受大乘理,深信不疑。 稽首住于不共法。 大乘菩萨十八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 破无始无明,了生脱死。 稽首已到于彼岸。 无始无明既破,则达涅槃岸矣。 稽首能度诸世间。 已自度然后能度人。 稽首永离生死道。悉知众生来去相。 知众生往来六趣之原因,及其心之所行。 善于诸法得解脱。 随拈一法,皆是佛性。 不著世间如莲华。 如莲出污泥而不染。 常善入于空寂行。 山河大地,起心动念,皆摄归本源佛性。 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一切法相,皆还元为佛性,为自己原因,故动静无碍,如鸟飞空中,自由自在,此悟后境界也。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 已发大乘心,愿闻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法门。 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佛言:“善哉。宝积。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佛言:“宝积。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佛性绝对,本无净秽生佛之别,为众生未悟,故说佛土以引导之,及其既悟,乃知众生与佛不二,秽土与净土不二。 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调伏指二乘人所修法门。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指发大乘心人。 所以者何?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众生根性不同,菩萨随其根性上下而引导之,使皆入于佛之知见,故言佛土净国者,为饶益众生耳。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众生成佛,乃以其本源自性为根据,如筑室于地上,佛性真实不虚,众生发愿修行,不舍不懈,终得成就,若外道之落空,则如筑室于空中,终不能成。 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即此直心,便是菩萨净土。沩山禅师云:“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无诈妄心,行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常委曲,亦不闭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出传灯录)。” 佛性绝对,故无谄诈。不谄众生,即明心见性众生也。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即佛性本源也。明心见性,返本还元,自性本来圆满,功德具足。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行,证常寂光净土。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修大乘六般罗蜜者,可以明心见性,生常寂光净土。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具足四无量心生佛国。 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肇曰:“以四等法摄众生,为四摄也。一者惠施,财法二施,随彼所须。二者爱语,以爱心故,和言随彼所适。三者利行,随彼所利,方便利之。四者同事,遇恶同恶而断其恶,遇善同善而进其善,故名同事也。” 明心见性后,四摄法皆变为佛性妙用,不为法缚。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法皆还元为佛性,故无有碍。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明心见性后,三十七助道品皆是佛性妙用。 回向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明心见性后,功德圆满,不欠不余,一切杂行皆回向于本源佛性。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自性清净平等,故无三恶八难。三恶者,地狱、饿鬼、畜生。八难者,无想天、北俱卢洲、佛前佛后、世智辩聪、盲聋喑哑、地狱、饿鬼、畜生。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佛性平等,故无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 佛性无寿夭。 大富梵行。 佛性绝对,故其富无可比拟。 所言诚谛。 佛性乃最真实者。 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佛性中无嫉恚诤讼等事。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众生自直心发愿以至修行成道,而生常寂光净土。乃自度之行。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举一动,无非佛性,佛性清净,故说法等,以至一切功德皆清净也。乃度他之行。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必先自度,后乃度他。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尚未自度,故疑此土不净,乃见闻觉知作用也。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明心见性者,所见无非净土。未见性者,则有净秽之别,如盲者不见日月明净,非日月咎。舍利弗见土不净,乃灵性中之染缘。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螺髻梵王亦未明心见性,所见仍为见闻觉知作用,其所见清净者,乃灵性中之净缘耳,非佛性也。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此乃见闻觉知作用耳。 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