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清净。” 若能明心见性,则佛性平等,无有秽净矣。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 表示佛性也,与拈花示众无别,后世祖师棒喝,以及敲禅床等动作,皆同其旨,若能于此悟入,则看见清净佛性,三千大千世界,皆是庄严佛土,如如不动矣。 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见本来清净面目也。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众生自性,本自清净,为无始无明蔽障,故不净耳。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若能明心见性,则无往而非净土。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声闻二乘闻之得解悟,非证悟也。 疏曰:“佛国品乃全经之纲要也,此经发挥佛性妙理,其佛乃法身佛,其大士乃法身大士,其土则常寂光净土,其国则佛国也。长者子宝积,以宝盖供佛,此宝盖即表示真如佛性之本体,亦即一真法界,故能包罗三千大千世界,大海山河,日月星辰,无不悉现盖中。盖喻绝对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所不包也。明心见性之后,因绝对佛性能转万物,一切相对者,皆还元为绝对之一味一相,故秽土即是净土,地狱即是天宫,皆佛性妙用也。舍利弗未明心见性,凭其见闻觉知(脑筋)分别,谓国不净,而为螺髻梵王,则谓国土净如自在天宫,两者皆是脑筋作用,一为染缘,一为净缘,是灵性中之两方面,非佛性也。佛性无染无净,惟证兴证乃能知之。故释迦佛以足指按地,直接表示佛性,不假言说分别,而国土严净悉现,与拈花示众无别,此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之旨也。”序分竟。 方便品第二 什曰:“此品序净名德者,非集经者之意,其方便辩才,世尊常所称叹,故集经者,承其所闻以序德耳。” 冰曰:“净名示疾以诲导众生,乃方便法门之巧妙者也。”正宗分起。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 已明心见性。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明心见性之后,六通具足,一切无碍,庞居士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禅宗所谓神通,乃指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穿衣吃饭,一切酬应,不离佛性,自在无碍,非世俗呼风唤雨之神通。 逮诸总持。获无所畏。 明心见性之后,佛性做主,能转万物,不为物转,一切皆由佛性作主,故名“总持”。佛性坚固如金刚,故无所畏。 降魔劳怨。入深法门。 佛性平等,故佛魔不二、恩怨不二,入于不二法门。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 已入不二门,然后能以智慧方便,成就度生大愿。 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明心见性后,能分别众生根性浅深,及其所能达到之四乘境界。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已入绝对,故念念无不了知。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 随顺众生所好而引导之。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研究外道道理,不为所移。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通达世间法,而不离佛法。 六祖坛经云:“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疏山卖布,船主划渡,庞蕴编竹器,皆此类也。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 唐之裴休,宋之张商英、杨无为、元之耶律楚材,皆明心见性,身亲政治,不离佛法。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什曰:“外国有一女人身体金色,有长者子,名达慕多罗,以千两金要入竹林,同载而去,文殊师利于中道,变身为白衣,身著宝衣,衣甚严好,女人见之,贪心内发,文殊言:欲得衣者,当发菩提心,女曰:何等为菩提心?答曰:汝身是也,问曰:云何是?答曰:菩提性空,汝身亦空,以此故是,此女曾于迦叶佛所,宿植善本,修智慧,闻是说,即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已,将示欲之过,还与长者子入竹林,入竹林已,自身现死,膨胀臭烂,长者子见已,甚大怖畏,往诣佛所,佛为说法,亦得法忍,示欲之过,有如是利益也。” 冰曰:“明心见性之人,无往而非净土,故一切处无碍,而能随缘以度众生。” 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二祖出入茶坊酒肆,人或笑之,祖曰:“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外道婆罗门修净行求生梵天,所有轮回,非究竟法,故以佛法诲之,使得胜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帝释爱念未断,故示以无常,引入正法。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什曰:“护世,四天王也,诸恶鬼神,残食众生,护世四王护之,不令害也。今言尊者,道力所护,兼及十方。”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肇曰:“法身圆应,其迹无端,故称无量,上略言之耳。”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方便度生,故现身有疾,其实佛中无有疾患也。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肉身有疾患,佛与众生皆同,释迦佛晚年有背痛之病,至法身则无有疾患也。明心见性之后,生死尚不能牵拘,况疾病乎?古德病中偈云:“老僧自有安闲法,八苦交煎总不妨。” 诸仁者。是身无常。 先从此身说起。 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怙者,接怙也。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中阴身从业缘投胎。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此身乃四大五蕴合成,四大离散,则此身不存矣。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此身既不实,则我及我所皆无所依怙矣。我者我执也,我所者法执也,修行者必先破此二执,圆觉经中佛开示修奢摩他行时,曾曰:“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 知觉亦是内外因缘和合而成,若离因缘,此身实无知觉。 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人之最善切者,莫如身,有身然后有生老病死等苦,故先破身执,次破众苦。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什曰:“丘井,丘墟枯井也。昔有人有罪于王,其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半井得一腐草,以手执之,下有恶龙,吐毒向之,傍有五毒蛇,复欲加害,二鼠啮草,草复将断,大象临其上,复欲取之,其人危苦,极大恐怖,上有一树,树上时有蜜滴,落其口中,以著味故,而忘怖畏。丘井,生死也,醉象,无常也,毒龙,恶道也,五毒蛇,五阴也,腐草,命根也,黑白二鼠,白日黑月也,蜜滴,五欲乐也,得蜜滴而忘怖畏者,喻众生得五欲蜜滴,不畏苦也。” 为老所迫,是譬喻从前有个人得罪于王,犯了死罪,后来坐监牢,有一天管监的人酒醉,这犯罪坐牢的人,将监牢的门开了逃跑,这个王得闻消息,马上派大象追寻那个逃犯,路上遇了一个枯井,逃跑的罪人就跳在这个井中,井的上面有一条藤子垂在井中,象见了逃犯跳在井中,因象的身比井口径大得多,不能下去,就在井口把守,而井底下面有蝎子、蜈蚣、虺、蜂、蜮等东西,这条藤上面有白老鼠和黑老鼠各一只,在井上面咬这条藤,到这时候,逃犯想上出井外,就怕大象,落在井底,又怕五毒,欲拿住藤站立不动,又恐黑白老鼠咬断藤,但井上有株大树,大树有一巢蜜蜂,恰巧蜜蜂采酿蜜糖时,蜜糖一滴一滴滴在其口中,吞下就很香甜,这时候祗感觉得蜜糖甜,而忘却了井上的大象、井底的五毒和老鼠咬藤的一切。这些都是比喻,罪人好比我们众生有生死,大象好比无常来追我们,白老鼠比白天,黑老鼠比晚间,这条藤好比我们的生命,井底下五毒好比我们的五蕴,树上的蜜糖好比五欲,因我们贪五欲,无常、生命、五蕴、昼、夜通通被五欲所蒙蔽,以…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