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至忘记一切了。 是有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什曰:“昔有人得罪于王,王欲密杀,箧盛四毒蛇,使其守护,有五怨贼拔刀守之,善知识语之令走,其人即去,入空聚落,便于中止,知识复言:此处是恶贼所止,若住此者,须臾贼至,丧汝身命,失汝财宝,宜速舍离,可得安隐,其人从教,即便舍去,复见大水,缚筏而渡,渡已安隐,无复众患。王喻魔也,箧喻身也,四蛇,四大也,五怨贼,五阴也,空聚落,六入也,恶贼,六尘也,河,生死也。善知识教令走者,谓佛菩萨教众生离恶魔、弃四大、舍五阴,众生从教,虽舍远三患,而未出诸入聚落,未免怨贼,复教令乘八正筏,渡生死流,度生死流已,坦然无为,无复众患也。”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 肉身既如此可患可厌,则当如何?曰:“修行明心见性,证无生忍,与诸佛同一法身,法身常乐我净,究竟圆满。”以上说肉身之可患,以下说法身之从来。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 修般若三昧,然后能明心见性,得法身。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 修戒定慧之学,得解脱知见,戒定慧平等,则得法身。 从慈悲喜舍生。 四无量心,皆法身妙用。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 修六波罗蜜,明心见性,然后得法身。 从方便生。 从各种大乘法门生。 从六通生。 明心见性六通具足,皆法身妙用。 得漏尽通六通具足。 一般人修行能解六通,认为得天眼通者,乃眼睛能见室外或异地之物,天耳通者,乃耳朵能闻百千里外之声音,他心通者,乃能知旁人心中思念之事,神足通者,乃能腾空飞行无碍,宿命通者,乃能知前生之事,漏尽通者,一念不起,思想灭尽,入于涅槃,凡此解释,皆外道魔见,非佛见也。维摩诘经得漏尽通,六通具足,漏尽通者,明心见性是也,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佛性,无挂碍,不受后有,名为漏尽通,此之时是也。明心见性之后:眼根所见,无非真如佛性,故释迦拈花,而迦叶微笑,天眼通是也,耳根所闻,无非佛性,风声鸟语,皆是真如,香岩闻击竹而悟道,孚上座闻鼓角而明心,百丈被马祖一喝,三日耳聋,天耳通是也,三世诸佛,同一真心,悟道祖师,一唱一酬,一问一答,和盘托出,心心相印,旁人闻之,如聋如哑,惟证与证,其心相通,此他心通是也,佛性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明心见性之后,得意生身,自在无碍,神足通是也,又见性之后,高高山顶坐,深深海底行,过去现在未来,同一真心,不二不异,超出时间空间,不受后有,宿命通是也,华严经所谓“一根既还源,六根尽解脱”,得漏尽通,则此六通皆具足也,一切不离佛性体用矣,古来祖师,得六通者甚多,幸毋以神话怪说诬之。 从三明生。 三明,即诸佛明、菩萨明、无明明,三明皆法身妙用。 从三十七道品生。 三十七道品,皆法身妙用。 从止观生。 修三净观,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三种净观法门,破无始无明,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中国音叫做寂静,就是六根齐用破无始幻无明,三摩钵提中国音叫做摄念,就是一根统领五根破无始幻无明,禅那中国音叫做静虑,就是修大乘的六度第五度静虑,六根随便用一根破无始幻无明,破无始幻无明用功,用六根的随便那一根,我们南瞻部洲(即是这个地球)的人,以眼耳意三根为敏利,如用眼根,眼睛就不向外看,而向内看,其余五根也不攀缘外境,清清净净的看,向脑筋里面来看,看来看去,看到山穷水尽的时间,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无明境界,这时不可停止,再向前看,看得多,□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无明一破,豁然贯通,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天彻地的看见佛性了,或者六根齐用,清清静静的将一切外缘放下,眼根反观观自性,耳根反听听自性,鼻根反闻闻自性,舌根反尝尝自性,身根反觉觉自性,意根反念念自性,这样用功得多,机缘成熟,□的一声,就会破无明见佛性的,又或者随用一根统摄五根,好比用一主帅,统领兵将来进攻敌人一样,譬如用意根来做主将,其余五根向无明窠臼来进攻,眼耳鼻舌身都到意根上去,放下万缘,清清静静的起一个纯净的思想,来向心里去研究,研来研去,研究得多,功夫纯熟,□的一声,无明就会破的,又或者我们没有时间静坐用功,就无庸收摄六根,眼由他看,耳由他听,意由他想,但是于其中要执持一个念头来照顾佛性,不论何时何地,片刻不忘,好似失去宝珠,必要将他寻获一样,如此观照,机缘一到,□的一声,也可以见佛性。 圆觉经里边说:“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考查古今禅宗明心见性的人,历史事迹,通通照此三个法门修的。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 皆佛性妙用。十力,佛有十种之能力,即知是处非处智、知三世业报智、知诸禅解脱三昧智、知诸根胜劣智、知种种解智、知种种界智、知一切至处道智、知天眼无碍智、知宿命无漏智、知永断习气智之十力也。 四无所畏,又名四无畏,化他之心不却,名无畏。四无所畏有佛与菩萨之二种,佛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菩萨四无畏者:(一)总持不忘说法无畏,(二)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性心说法无所畏,(三)善能问答说法无畏,(四)能断物疑说法无畏。四无碍智,自在说法之四种智辩也,如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也。 十八不共法,佛有十八种之功德,不与二乘共同,故云不共法,又二乘菩萨所不具,故又云不具也,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 舍小乘,修大乘,明心见性而得法身。 从真实生。 真实者,真如佛性也。即最究竟之本体法身从此而生。 从不放逸生。 法身绝对,故不放逸。 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明心见性后得法身,法身平等清净,故一切法皆平等清净。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 既得法身,则视肉身如大海一沤,可有可无,一切肉身病患,亦无关重要矣。 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疏曰:“方便品先述维摩法身之德,大乘人明心见性之后,得法身妙用,游戏三昧,居浊世如净土,出入酒肆淫舍,无非方便度生,疾病为人生之苦患,故现身有疾,借此以为众生说法,肉身有生老病死,而法身无生老病死,故欲免生老病死诸苦,惟有修大乘法明心见性,方能获究竟之解脱也。”此品仍以法身为旨归。 弟子品第三 维摩是明心见性之法身大士,故佛遣弟子亲近之,使获进益,并显维摩法身功德。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声闻法中,诸罗汉无漏智慧,胜菩萨世俗智慧。大乘法中,菩萨二事俱胜,今用声闻法明大小,故先命弟子。舍利弗于弟子中智慧第一,故先命之。知其不堪而命之者,欲令其显维摩诘才辩殊胜,发起众会也。复命余人者,欲令各称其美明兼应辩慧无方也。”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声闻人宴坐修行,断六根,入灭尽定,然六根不能永断,乃暂时停止作用耳。出定之后,故我依然,不能超出三界轮回之外,故非究竟。 法身大士宴坐,动静一如,无时不在定中,超越于三界轮回之外。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断六根,不入断灭,行住坐卧,无非佛性。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不必背喧就静,虽居闹市如山林,操凡事如佛事,凡圣情尽,一切无碍。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明心见性之人,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佛性绝对,无有内外,不住二边,无所不在。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于法无所取舍,真妄不二,邪正不二,故诸妄见与三十七道品不二,不取不舍。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烦恼与菩提不二,明心见性之后,烦恼即是佛性。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 能如此宴坐,必是明心见性之旨,故佛必加以印证。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声闻人境界及用功方法,与大乘菩萨不同,于此可见。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目连,婆罗门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树神名也。以求神得故,因以为名。生便有大智慧,故名大目犍连,神足第一者也。”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佛性中无众生相,不能住众生相而说法,如说法者,应如真实说法,即发挥法身妙理是也。法身无垢,生佛平等,如此发挥,方是如法。目连所说,不外施戒七事,以及因果罪福等报,使听者起众生想,妄生众相,故非如实说…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