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法,如实说法者,应先破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佛性中无我相,故不能住我相而说法。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佛性中无寿命生死,故不应住寿命相而说法。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佛性中无人相,故不应住人相而说法。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佛性如如不动,无有诸相,诸相者,乃见闻觉知作用也,非佛性也。 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佛性无缘起。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佛性绝对,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名字有二种:(一)语言名。(二)思惟名。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佛性离见闻觉知,故不可说。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佛性无形相可见,可见者,皆见闻觉知。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佛性真实不虚,故无戏论。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佛性中无我及我所。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明心见性之后,八识变为四智,一切皆是佛性,故无分别,分别亦是佛性。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佛性绝对,绝对中不容相对之存在。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佛性中无因无缘,因缘皆变为佛性,因缘即是佛性。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佛性绝对不二,故诸法皆变为佛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佛性绝对,能转万物,不随物转,“如”者,如来也。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佛性乃最究极之真实,永不变易,如如不动,超越三界诸边,三界者,时间也,诸边者,空间也,佛性绝对,无空间时间之存在,若存在于空间时间中者,则是相对矣。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根尘识界皆变为佛性平等不动。 圆觉经云:“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故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佛性超过三际,故无去来。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佛性绝对,故空有皆变为佛性,有相无相皆变为佛性,如如不动而动用无穷,故曰“应无作”。 法离好丑。 佛性绝对,故好丑不二,若有好丑,则是相对。 法无增损。 佛性绝对,故增损不二,若有增损,则是相对。 法无生灭。 佛性绝对,故无生灭,若有生灭,则是相对。 法无所归。 佛性绝对,故无所归,若有所归,则是相对。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佛性绝对,一味一相,故超过诸根作用。 法无高下。 佛性绝对,故无高下,若有高下,则是相对。 法常住不动。 佛性绝对,故常住不动,若有动摇,则是相对。 法离一切观行。 佛性绝对,故不假修持,若有修持,则是相对,未入绝对。 唯。大目连。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佛性绝对,非言说所能及,若言说能及,则是相对,非佛性也。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佛性绝对,故如实说法者,说同无说,示同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闻实法而能悟入,则闻同无闻,得即无得。 譬如幻土为幻人说法。 以幻除幻,使入绝对。 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挂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什曰:“先佛出家,第一头陀者也。昔一时从山中出,形体垢腻,著粗弊衣,来诣佛所,诸比丘见之,起轻贱意,佛欲除诸比丘轻慢心故,赞言:善来迦叶,即分床坐。迦叶辞白:佛为大师,我为弟子,云何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脱,智慧三昧,大慈大悲,教化众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别?诸比丘闻已,发希有心,咸兴恭敬,迦叶闻是已,常学佛行慈悲救苦贫人,有是慈悲,而舍富从贫,意将何在耶?将以贫人昔不植福,故致斯报,今不度者,来世益甚,亦以造富有名利之嫌故,又不观来世现受乐故,亦以富人慢恣,难开化故,亦以贫人觉苦,厌此心易得故,从舍之生,必由异见,故讥其不普,诲以平等也。”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佛性平等不二,故无贫富。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佛性虽不限不食,然应以平等心而行乞食,以度众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什曰:“和合相,即抟食。食有四种,一曰抟食,二曰愿食,如见沙囊命不绝,是愿食也,三曰业食,如地狱不食而活,由其罪业应久受苦痛也,四曰识食,无色众生识想相续也。坏和合相,即是实相,令其以是心行乞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佛性不受,然为利益众生,故应受彼食,受同无受。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佛性空聚,故入聚落如空聚。 所见色。与盲等。 一切形相皆是佛性,故见同无见也。 所闻声。与响等。 一切声音皆是佛性,故闻同无闻。 所嗅香。与风等。 一切香味皆是佛性,故嗅同无嗅。 所食味。不分别。 佛性绝对,唯有一味,故不必分别,无可分别。 受诸触。如智证。 诸触皆是佛性,故触同无触,即时消归佛性本体。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诸法如幻,明心见性之后,皆消归佛性本体,无生无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 八识得八解脱。 以邪相入正法。 佛性绝对,故邪正不二,无所取舍。 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以一味之法食,供养自性佛、自性众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烦恼即是佛性。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佛性大定,无有出入,有出入者,则是相对。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佛性绝对,世间与出世不二,生死与涅槃不二。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佛性绝对,故罪福平等,若有罪福大小,则是相对。 不为益。不为损。 佛性绝对,故损益不二,若有损益,则是相对。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能如此,方是明心见性人,行履与小乘人不同。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能如是方能度人。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秦言善业,解空第一,善业所以造居士及致失者,有以而往,亦有由而失,请以喻明之,譬善射之人,发无遗物,虽轻翼迅逝,不能翔其舍,犹维摩诘辩慧深入,言不失会,故五百应真莫敢闯其门,善业自谓智能深入,辩足应时,故直造不疑,此往之意也。然当其入观,则心顺法相,及其出定,则情随事转,致失招屈,良由此也。维摩以善业自谓深入,而乖于平等,故此章言切而旨深者也。诸声闻体非兼备,则各有偏能,谓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称第一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 佛性平等,故平常日用穿衣食饭,无不平等,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皆是绝对平等者。 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黄檗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挑著一根纱,终日行路,未曾踏著一寸地。”乃指绝对法身也,与维摩同旨。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佛性绝对,不为淫怒痴所转,而能转淫怒痴为佛性。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佛性只有一味一相,故肉身与法身合一。 不灭痴爱。起于解脱。(藏本作“明”脱) 佛性绝对,故痴爱变为佛性,不假断除,自然解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佛性绝对,故五逆相亦变为佛性。无解者,亦无缚者(黄檗传心法要)。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佛性绝对,四谛皆消归一味一相,故不见有四谛,见同无见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 佛性绝对,本来现成,故无佛果可得,得同无得也。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佛性绝对,故凡圣不二,住于圣位而不离凡夫法,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 非圣人。非不圣人。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阇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凡法皆相对也,与绝对本体无关,绝对本体中,并无所谓正法、邪法,若尚存邪正之见,则未明心见性,维摩以此勘验须菩提。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住于八难。不得无难。同于烦恼。离清净法。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意谓汝与众生,同为具足凡夫,倘你自以为得无诤三昧,则众生亦皆已得此三昧矣。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因汝未见性,故施汝者,无福田之可言。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供养汝不但无益,反且招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因为汝与众魔无异之故。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怨心未除,谤佛毁法,故不能入于四众之数,终不能成道。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时我。世尊。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维摩诘言:“唯。须菩提。取钵勿惧。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未明心见性之…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