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如實說法者,應先破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佛性中無我相,故不能住我相而說法。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佛性中無壽命生死,故不應住壽命相而說法。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佛性中無人相,故不應住人相而說法。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佛性如如不動,無有諸相,諸相者,乃見聞覺知作用也,非佛性也。 金剛經雲:“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圓覺經雲:“末世衆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爲,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法離于相。無所緣故。 佛性無緣起。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佛性絕對,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名字有二種:(一)語言名。(二)思惟名。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佛性離見聞覺知,故不可說。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佛性無形相可見,可見者,皆見聞覺知。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佛性真實不虛,故無戲論。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佛性中無我及我所。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明心見性之後,八識變爲四智,一切皆是佛性,故無分別,分別亦是佛性。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佛性絕對,絕對中不容相對之存在。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佛性中無因無緣,因緣皆變爲佛性,因緣即是佛性。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佛性絕對不二,故諸法皆變爲佛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法隨于如。無所隨故。 佛性絕對,能轉萬物,不隨物轉,“如”者,如來也。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佛性乃最究極之真實,永不變易,如如不動,超越叁界諸邊,叁界者,時間也,諸邊者,空間也,佛性絕對,無空間時間之存在,若存在于空間時間中者,則是相對矣。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 根塵識界皆變爲佛性平等不動。 圓覺經雲:“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故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 法無去來。常不住故。 佛性超過叁際,故無去來。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佛性絕對,故空有皆變爲佛性,有相無相皆變爲佛性,如如不動而動用無窮,故曰“應無作”。 法離好醜。 佛性絕對,故好醜不二,若有好醜,則是相對。 法無增損。 佛性絕對,故增損不二,若有增損,則是相對。 法無生滅。 佛性絕對,故無生滅,若有生滅,則是相對。 法無所歸。 佛性絕對,故無所歸,若有所歸,則是相對。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 佛性絕對,一味一相,故超過諸根作用。 法無高下。 佛性絕對,故無高下,若有高下,則是相對。 法常住不動。 佛性絕對,故常住不動,若有動搖,則是相對。 法離一切觀行。 佛性絕對,故不假修持,若有修持,則是相對,未入絕對。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 佛性絕對,非言說所能及,若言說能及,則是相對,非佛性也。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 佛性絕對,故如實說法者,說同無說,示同無示。 其聽法者。無聞無得。 聞實法而能悟入,則聞同無聞,得即無得。 譬如幻土爲幻人說法。 以幻除幻,使入絕對。 當建是意而爲說法。當了衆生根有利鈍。善于知見。無所挂礙。以大悲心贊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叁寶。然後說法。”維摩诘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诘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貧裏而行乞。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 什曰:“先佛出家,第一頭陀者也。昔一時從山中出,形體垢膩,著粗弊衣,來詣佛所,諸比丘見之,起輕賤意,佛欲除諸比丘輕慢心故,贊言:善來迦葉,即分床坐。迦葉辭白:佛爲大師,我爲弟子,雲何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脫,智慧叁昧,大慈大悲,教化衆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別?諸比丘聞已,發希有心,鹹興恭敬,迦葉聞是已,常學佛行慈悲救苦貧人,有是慈悲,而舍富從貧,意將何在耶?將以貧人昔不植福,故致斯報,今不度者,來世益甚,亦以造富有名利之嫌故,又不觀來世現受樂故,亦以富人慢恣,難開化故,亦以貧人覺苦,厭此心易得故,從舍之生,必由異見,故譏其不普,誨以平等也。” 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 佛性平等不二,故無貧富。 爲不食故。應行乞食。 佛性雖不限不食,然應以平等心而行乞食,以度衆生。 爲壞和合相故。應取抟食。 什曰:“和合相,即抟食。食有四種,一曰抟食,二曰願食,如見沙囊命不絕,是願食也,叁曰業食,如地獄不食而活,由其罪業應久受苦痛也,四曰識食,無色衆生識想相續也。壞和合相,即是實相,令其以是心行乞也。” 爲不受故。應受彼食。 佛性不受,然爲利益衆生,故應受彼食,受同無受。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佛性空聚,故入聚落如空聚。 所見色。與盲等。 一切形相皆是佛性,故見同無見也。 所聞聲。與響等。 一切聲音皆是佛性,故聞同無聞。 所嗅香。與風等。 一切香味皆是佛性,故嗅同無嗅。 所食味。不分別。 佛性絕對,唯有一味,故不必分別,無可分別。 受諸觸。如智證。 諸觸皆是佛性,故觸同無觸,即時消歸佛性本體。 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諸法如幻,明心見性之後,皆消歸佛性本體,無生無滅。 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八識得八解脫。 以邪相入正法。 佛性絕對,故邪正不二,無所取舍。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衆賢聖。然後可食。 以一味之法食,供養自性佛、自性衆生。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煩惱即是佛性。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佛性大定,無有出入,有出入者,則是相對。 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佛性絕對,世間與出世不二,生死與涅槃不二。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 佛性絕對,故罪福平等,若有罪福大小,則是相對。 不爲益。不爲損。 佛性絕對,故損益不二,若有損益,則是相對。 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能如此,方是明心見性人,行履與小乘人不同。 迦葉。若如是食。爲不空食人之施也。” 能如是方能度人。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深起敬心。複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從是來。不複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曰:“秦言善業,解空第一,善業所以造居士及致失者,有以而往,亦有由而失,請以喻明之,譬善射之人,發無遺物,雖輕翼迅逝,不能翔其舍,猶維摩诘辯慧深入,言不失會,故五百應真莫敢闖其門,善業自謂智能深入,辯足應時,故直造不疑,此往之意也。然當其入觀,則心順法相,及其出定,則情隨事轉,致失招屈,良由此也。維摩以善業自謂深入,而乖于平等,故此章言切而旨深者也。諸聲聞體非兼備,則各有偏能,謂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稱第一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诘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 佛性平等,故平常日用穿衣食飯,無不平等,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皆是絕對平等者。 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黃檗禅師雲:“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挑著一根紗,終日行路,未曾踏著一寸地。”乃指絕對法身也,與維摩同旨。 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佛性絕對,不爲淫怒癡所轉,而能轉淫怒癡爲佛性。 不壞于身而隨一相。 佛性只有一味一相,故肉身與法身合一。 不滅癡愛。起于解脫。(藏本作“明”脫) 佛性絕對,故癡愛變爲佛性,不假斷除,自然解脫。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佛性絕對,故五逆相亦變爲佛性。無解者,亦無縛者(黃檗傳心法要)。 不見四谛。非不見谛。 佛性絕對,四谛皆消歸一味一相,故不見有四谛,見同無見也。 非得果。非不得果。 佛性絕對,本來現成,故無佛果可得,得同無得也。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 佛性絕對,故凡聖不二,住于聖位而不離凡夫法,度衆生而實無衆生可度。 非聖人。非不聖人。 凡聖情盡,體露真常。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金剛經雲:“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凡法皆相對也,與絕對本體無關,絕對本體中,並無所謂正法、邪法,若尚存邪正之見,則未明心見性,維摩以此勘驗須菩提。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于八難。不得無難。同于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意謂汝與衆生,同爲具足凡夫,倘你自以爲得無诤叁昧,則衆生亦皆已得此叁昧矣。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因汝未見性,故施汝者,無福田之可言。 供養汝者。墮叁惡道。 供養汝不但無益,反且招損。 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衆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因爲汝與衆魔無異之故。 于一切衆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 怨心未除,謗佛毀法,故不能入于四衆之數,終不能成道。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诘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于意雲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甯有懼不?” 未明心見性之…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