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6

  ..續本文上一頁人,凡聖之情未盡,故聞說正法則喜,邪法則懼,須菩提亦然,故維摩複止而告之曰:倘遇無情之化人,以此等語诘之,還如汝之恐懼否? 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諸法幻化而佛性如如不動,倘能見性則不應有所懼矣。 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 一切言說皆是相對者,不離幻化相,倘聞之而懼,是爲所轉,未見佛性。 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 佛性中無文字相,故見性智者聞人說善說惡,皆無所懼,不著文字,離于文字故也。 無有文字。是則解脫。 明心見性,離于文字,佛名解脫。 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解脫之後,文字變爲佛性,故諸法亦皆變爲佛性。 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曰:“富樓那,秦言滿也,彌多羅尼,秦言善知識,即其母名也,其人于法師中,第一善說阿毗昙也。”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爲諸新學比丘說法。 什曰:“近毗耶離城有園林,林中有水,水名猕猴池,園林中有僧房,是毗耶離叁精舍之一也,富樓那于中爲新學說法。”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明心見性之人,無時不在大定之中,能知衆生種種根性,富樓那未見性,無法分別,故維摩勸其先自明心見性後,方可爲人說法。 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爲大乘根說小乘二乘法,如以穢食置于寶器中。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衆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佛性本體清淨,無有瘡疣,若行小乘有爲之法,則反足傷之。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于牛迹。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 無小乘之意念。 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衆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久植大乘根德者,得善知識指點,觸著機緣,便可悟道,看見本來佛性。 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诘足。時維摩诘因爲說法。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複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曰:“南天竺婆羅門姓也,善解契經者也。”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爲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于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 皆小乘法,不能超出生滅輪回之範圍。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圓覺經雲:“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常與無常其性不二,明心見性者,說常說無常皆對,佛性不二也,未明心見性者,見無常便計常,見常便計無常,皆是腦筋妄想作用,故佛性不生不滅,才是無常之義。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未明心見性者,認五陰爲實有、爲苦因,已明心見性者,則見五陰皆變爲佛性,苦亦是佛性。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未明心見性者,但見空而不見不空,明心見性者,見諸法皆是佛性,佛性不屬有無,乃真空義。 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未明心見性者,見有我無我皆不對,已明心見性者,則我與無我皆是佛性,佛性中有無不二,乃真無我義。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然者,如火之能生起也,佛性本來無生,故無滅,是真寂滅義。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曰:“阿那律,秦言如意,刹利種也,弟子中,天眼第一。”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 肇曰:“梵王聞阿那律天眼第一,故問所見遠近。” 冰曰:“梵王代表宇宙萬象。” 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 肇曰:“庵摩勒果,形似槟榔,食之除風冷,時手執此果,故即以爲喻也。” 冰曰:“乃見聞覺知作用,非真天眼。”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爲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有見。” 佛性無相,故無見,有見則非佛性也。經雲:“見無所見即真見。”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爲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叁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見一切皆是佛性,惟有一相,是真天眼。 于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禮維摩诘足已。忽然不見。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楞嚴經雲:“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殒。”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曰:“長存誓願,世世常作持律,故于今持律第一也。”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爲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爲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爲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佛性絕對,無有罪福,無有持戒及犯戒者,若能明心見性,則無量劫罪障,當下消隕,如湯沃雪,覓罪障了不可得,故曰“當直除滅”,勿以罪福擾其心也。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 未入絕對,故有罪福,已入絕對,則無罪福。 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叁處征心不得,罪垢亦然。 諸法亦然。不出于如。 一切皆是佛性,無能外者。“如”者,佛性如如,本然是也。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甯有垢不?” 心既解脫,罪垢何存? 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複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 因有無明妄想,故有淨垢。淨垢是相對者,佛性絕對,故無淨垢。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顛倒是相對者,佛性絕對,故無顛倒。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取舍是相對者,佛性絕對,故無取舍。 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 一切法皆是相對者,故有生有滅,變幻如電。 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諸法起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變幻莫測,故諸法亦變幻莫測,虛妄不實。 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 無明本無體性,故諸法亦無體性,皆由無明妄想而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能明白自性本來清淨,方是真能奉律持戒之人,能知諸法相對,虛妄不實,皆由無始無明而生,無始無明一經打破,皆歸消滅,罪福亦爾,方名善解,善解者,善解佛之真義也。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 優波離雖名持律第一,尚未明心見性,故不能說此了義之法也。 我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製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爲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衆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證道歌雲:“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佛告羅侯羅:“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曰:“阿修羅食月時,名羅侯羅,羅侯羅,秦言覆障,謂障月明也。羅侯羅六年處母胎,母胎所障故,因以爲名,聲聞法中,密行第一。菩薩出家之日,諸相師言:若今夜不出家,明日七寶自至,爲轉輪聖王,王四天下。王即于其夜更增伎樂,以悅其心,于時,菩薩欲心內發,羅侯羅即時處胎。耶輸陀羅其夜有身,于是淨居諸天相與悲而言:菩薩爲欲所纏,迷于女色,衆生可愍,誰當度者?即時變諸妓女皆如死人,甚可怖畏,令菩薩心厭,即勸出家,車匿牽馬,四天王接足,踰城而去。到菩提樹下思惟,苦行六年已,夜成佛時,羅侯羅乃生。生已,佛乳母問言:悉達出家,于是六年,汝今何從有身?若六年懷妊,世所未聞,諸釋聞之,相與議言:此是不祥,毀辱釋門,必是私竊,欲依法殺之,耶輸曰:願見大王,爾乃就死,王于是隔幔與語,具與事诘問其所由,耶輸如實自陳:我非私竊,是太子之胤耳,自太子出家,我嘗愁毒,寢臥冷地,故此兒不時成就耳,語王言:自看此兒顔貌色相,爲是孫子不?王即抱而觀之,見其色相與太子相似,王乃流淚而言曰:真是吾孫子也。佛欲證明,化作梵志,來入王宮,見兒問言:汝名何等?答言:我名羅侯羅,梵志贊言:善哉,汝以業因緣故,處胎六年,所覆障故,應名此也,王問:何業因緣?答言:我知業因緣,不知何業。佛後還國,羅侯羅見佛身相莊嚴,敬心內發,願欲出家,其母語言:此人出家,得成聖道,道非汝分,何用出家?羅侯羅言:若令一人得道,我要當得,使人剃發,發已垂盡,唯有頂上少許,複言:若發都盡,則與死人無異,決定汝心,無從後悔?答言:國位有珍寶無量妙樂,我能棄之,況惜少發耶?道心堅固,遂棄國出家,以舍利弗爲和尚,羅侯羅因緣及出家事,以聲聞法略說也。弟子中,密行第一。” 羅侯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侯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爲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