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P7

  ..續本文上一頁即如法。爲說出家功德之利。 有功德福利,皆小乘有爲法也。梁武帝問達摩祖師:“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羅侯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爲出家。 佛性絕對,故無利無功德,利害功德,皆是相對者。 有爲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爲無爲法。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德。 有爲是相對,無爲是絕對,出家求見佛性,乃無爲非有爲。 羅侯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彼此中間,皆是相對者。 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 六十二見是相對,涅槃是絕對。 智者所受。 絕對妙理唯智者能領受。 聖所行處。 明心見性,乃聖者方能到此境界。 降伏衆魔。 破二乘及外道一切相對道理。 度五道。 將五陰變爲佛性。 淨五眼。 將五眼變爲佛性。 得五力。立五根。 五力及五根,皆佛性妙用。 不惱于彼。 煩惱菩提不二。 離衆雜惡。 雜惡亦變爲佛性。 摧諸外道。 外道建立于相對之上,一遇佛性絕對之理,即被摧毀無遺。 超越假名。 一切假名,皆是相對者,佛性絕對,故超越假名。 出淤泥。無系著。 變淤泥爲淨土,無系無著。 無我所。無所受。 無能無所,不受薰染。 無擾亂。 如如不動。 內懷喜。 佛性無苦無樂,故是真喜。 護彼意。 使念念皆同佛性。 隨禅定。 行住坐臥,皆在定中。 離衆過。 佛性中無過患。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若能如是,則見性成佛矣。 于是維摩诘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未能明心見性者,雖出家而實未出家,能明心見性或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即在家同于出家,因佛性本來是具足,非因出家而得、在家而失也。 爾時。叁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肇曰:“阿難,秦言歡喜,弟子中,總持第一。”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爲晨朝持缽住此?” 生曰:“晨非乞食時,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诘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言。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法身無病,法身不壞,故名“金剛”。 諸惡已斷。 無始無明已破。 衆善普會。 一切皆變爲佛性。 當有何疾?當有何惱? 佛性中無疾無惱,疾惱皆變爲佛性。 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粗言。 未見性之言也。 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 什曰:“有羅漢名薄拘羅,往昔爲賣藥師,語夏安居僧言:若有須藥,就我取之,衆竟無所須,唯一比丘小病,受一诃梨勒果,因是九十劫,生人天中,受無量快樂,但聞病名而身無微患,于此生年已九十,亦未曾有病,況佛積善無量,病何由生?問曰:善惡相對,報應宜同,五逆重罪,億劫受苦,雲何一果之善,受福無量耶?答曰:罪事重而力微,善事輕而勢強,譬若惡蛇將取人食,先吐毒沫在地,人踐其上,即時昏熟,不能起去,然後以氣吸之,叁寶中作功德,亦複如是,初作功德時,其事雖微,冥益已深,然後方便引入佛道,究竟涅槃,其福乃盡。” 冰曰:“修小乘者,尚可得滅盡定清淨之樂,除世間疾。況如來金剛法身,圓滿無缺者哉。” 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爲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 勿與外道以口實,因佛自稱大醫王,倘有疾不能救,安能救人。 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法身無漏,思欲身有漏。 佛爲世尊。過于叁界。 超越時間空間。 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一切相對皆變爲絕對。 佛身無爲。不墮諸數。 佛性絕對,一切相對皆不能立足。 如此之身。當有何疾?” 佛法身實無疾患可言。 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爲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衆生。 維摩所言乃自佛性發揮,一切諸佛皆以此法度脫衆生,故不可疑。 行矣。阿難。取乳勿慚。”世尊。維摩诘智慧辯才。爲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疏曰:“此分闡明已明心見性者與未明心見性者境界之不同,維摩诘乃明心見性者,故所言不離法身,全自如來寂滅海中流出,究竟而無礙,以絕對道理,摧毀相對之道理,諸弟子未明心見性,故所言不離見聞覺知,全是腦筋妄想作用,不能究竟,故多沾滯,虛妄不實,故維摩诘以絕對之理诘之,如以石擊卵,無不粉碎矣。”此品全用對照法描寫,故顯出二種境界之迥殊。 菩薩品第四 于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什曰:“彌勒既紹尊位,又當于此土而成佛,衆情所宗,故先命之。彌勒、維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雲維摩雖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雲彌勒雖大,將有爲而故辭行,或此是分身彌勒非其正體,以此叁緣,故有致屈之迹也。彌勒不堪,便應召命文殊,而兼命余人者,將以一雖不堪,衆不可抑,故推衆求能,廣命之也,亦欲令各稱所聞,以盡維摩之美也。” 肇曰:“五百弟子皆已不任,故複命菩薩者,將備顯淨名難酬德也。”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爲兜率天王及其眷屬。 什曰:“是人中說法也。此天以彌勒將上爲天師,豫懷宗敬,故常來聽法也。” 說不退轉地之行。 什曰:“即無生法忍也。維摩诘不先遣忍心,而先遣受記者,良由諸天見彌勒受記,故有補處之尊,遂系心成佛、希想受記,故先明無受記,受記必由心生,故尋生以求記,生壞則記亡,故推世以去生也。” 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用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 此問欲破時間空間之見也,佛性超過時間空間,無有叁界,方名絕對,若有現在過去未來者,則尚在叁界中,未入絕對也。故明心見性者,無證無修,亦無授記。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 生滅循環相對,當其生時,則已有滅之種子存其中,故生者滅者乃同時。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若明心見性,無有生滅,本來成佛,無佛道可成,無記可授矣。 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 故知尚隔一層。 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 生滅是兩頭話,輪回變遷,安能受記耶? 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衆生諸法,賢愚凡聖,皆本來成佛。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 凡聖一如,佛性不二。 若彌勒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一切衆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皆是佛性。 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複更滅。 金剛經雲:“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因衆生本來成佛。 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佛性不增不減,故無發心及退者。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有修有證有授記,皆未明心見性,乃以思惟心測度佛性。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佛性本來現成,無得無失,故不可以感覺思想測度之。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佛性能轉一切形相名字,使歸如來大寂滅海。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十二因緣已變爲佛性,故無須觀,亦無可觀。僧問子湖神禅師曰:“什麼是一心叁觀?”師曰:“我尚無一心,而說什麼是叁觀。”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念念不離佛性,故念同無念,行同無行。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 諸見皆變爲佛性,見同無見,不斷即斷,故是真斷。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佛性不受薰染,故妄想自離,更無離者。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理事二障,皆變爲佛性,故無障無願。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貪著已變爲佛性,故無受無入。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 轉萬物爲佛性。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念念但住于佛性,故住同無住。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進入絕對究竟本體。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非思想所及,故絕對不二。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佛性絕對平等,比若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生住滅皆變爲佛性,故爲同無爲。 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 明心見性者,能知衆生種種心性。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內外六入皆變爲佛性,故不會。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煩惱即菩提,故無須求背塵合覺,本自覺故。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一切形色皆變爲佛性,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名字皆變爲佛性。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 取舍是相對,佛性絕對,故無取舍。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動靜皆是佛性,故無亂,穿衣食飯,一切酬應,皆在定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自性本來清淨。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佛性不受薰染,…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