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P7

  ..续本文上一页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有功德福利,皆小乘有为法也。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侯罗。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佛性绝对,故无利无功德,利害功德,皆是相对者。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有为是相对,无为是绝对,出家求见佛性,乃无为非有为。 罗侯罗。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 彼此中间,皆是相对者。 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六十二见是相对,涅槃是绝对。 智者所受。 绝对妙理唯智者能领受。 圣所行处。 明心见性,乃圣者方能到此境界。 降伏众魔。 破二乘及外道一切相对道理。 度五道。 将五阴变为佛性。 净五眼。 将五眼变为佛性。 得五力。立五根。 五力及五根,皆佛性妙用。 不恼于彼。 烦恼菩提不二。 离众杂恶。 杂恶亦变为佛性。 摧诸外道。 外道建立于相对之上,一遇佛性绝对之理,即被摧毁无遗。 超越假名。 一切假名,皆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超越假名。 出淤泥。无系著。 变淤泥为净土,无系无著。 无我所。无所受。 无能无所,不受薰染。 无扰乱。 如如不动。 内怀喜。 佛性无苦无乐,故是真喜。 护彼意。 使念念皆同佛性。 随禅定。 行住坐卧,皆在定中。 离众过。 佛性中无过患。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若能如是,则见性成佛矣。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难值。”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未能明心见性者,虽出家而实未出家,能明心见性或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在家同于出家,因佛性本来是具足,非因出家而得、在家而失也。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肇曰:“阿难,秦言欢喜,弟子中,总持第一。”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生曰:“晨非乞食时,必有以也。”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言。如来身者。金刚之体。 法身无病,法身不坏,故名“金刚”。 诸恶已断。 无始无明已破。 众善普会。 一切皆变为佛性。 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佛性中无疾无恼,疾恼皆变为佛性。 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 未见性之言也。 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什曰:“有罗汉名薄拘罗,往昔为卖药师,语夏安居僧言:若有须药,就我取之,众竟无所须,唯一比丘小病,受一诃梨勒果,因是九十劫,生人天中,受无量快乐,但闻病名而身无微患,于此生年已九十,亦未曾有病,况佛积善无量,病何由生?问曰:善恶相对,报应宜同,五逆重罪,亿劫受苦,云何一果之善,受福无量耶?答曰:罪事重而力微,善事轻而势强,譬若恶蛇将取人食,先吐毒沫在地,人践其上,即时昏熟,不能起去,然后以气吸之,三宝中作功德,亦复如是,初作功德时,其事虽微,冥益已深,然后方便引入佛道,究竟涅槃,其福乃尽。” 冰曰:“修小乘者,尚可得灭尽定清净之乐,除世间疾。况如来金刚法身,圆满无缺者哉。” 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勿与外道以口实,因佛自称大医王,倘有疾不能救,安能救人。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法身无漏,思欲身有漏。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 超越时间空间。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一切相对皆变为绝对。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佛性绝对,一切相对皆不能立足。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佛法身实无疾患可言。 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维摩所言乃自佛性发挥,一切诸佛皆以此法度脱众生,故不可疑。 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疏曰:“此分阐明已明心见性者与未明心见性者境界之不同,维摩诘乃明心见性者,故所言不离法身,全自如来寂灭海中流出,究竟而无碍,以绝对道理,摧毁相对之道理,诸弟子未明心见性,故所言不离见闻觉知,全是脑筋妄想作用,不能究竟,故多沾滞,虚妄不实,故维摩诘以绝对之理诘之,如以石击卵,无不粉碎矣。”此品全用对照法描写,故显出二种境界之迥殊。 菩萨品第四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什曰:“弥勒既绍尊位,又当于此土而成佛,众情所宗,故先命之。弥勒、维摩大小之量,未可定也。或云维摩虽大,或有以而不成佛,或云弥勒虽大,将有为而故辞行,或此是分身弥勒非其正体,以此三缘,故有致屈之迹也。弥勒不堪,便应召命文殊,而兼命余人者,将以一虽不堪,众不可抑,故推众求能,广命之也,亦欲令各称所闻,以尽维摩之美也。” 肇曰:“五百弟子皆已不任,故复命菩萨者,将备显净名难酬德也。”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 什曰:“是人中说法也。此天以弥勒将上为天师,豫怀宗敬,故常来听法也。” 说不退转地之行。 什曰:“即无生法忍也。维摩诘不先遣忍心,而先遣受记者,良由诸天见弥勒受记,故有补处之尊,遂系心成佛、希想受记,故先明无受记,受记必由心生,故寻生以求记,生坏则记亡,故推世以去生也。”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此问欲破时间空间之见也,佛性超过时间空间,无有三界,方名绝对,若有现在过去未来者,则尚在三界中,未入绝对也。故明心见性者,无证无修,亦无授记。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生灭循环相对,当其生时,则已有灭之种子存其中,故生者灭者乃同时。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明心见性,无有生灭,本来成佛,无佛道可成,无记可授矣。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故知尚隔一层。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生灭是两头话,轮回变迁,安能受记耶?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众生诸法,贤愚凡圣,皆本来成佛。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凡圣一如,佛性不二。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皆是佛性。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金刚经云:“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因众生本来成佛。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佛性不增不减,故无发心及退者。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有修有证有授记,皆未明心见性,乃以思惟心测度佛性。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佛性本来现成,无得无失,故不可以感觉思想测度之。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佛性能转一切形相名字,使归如来大寂灭海。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十二因缘已变为佛性,故无须观,亦无可观。僧问子湖神禅师曰:“什么是一心三观?”师曰:“我尚无一心,而说什么是三观。”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念念不离佛性,故念同无念,行同无行。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诸见皆变为佛性,见同无见,不断即断,故是真断。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佛性不受薰染,故妄想自离,更无离者。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理事二障,皆变为佛性,故无障无愿。 不入是菩提。无贪著故。 贪著已变为佛性,故无受无入。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转万物为佛性。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念念但住于佛性,故住同无住。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进入绝对究竟本体。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非思想所及,故绝对不二。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佛性绝对平等,比若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生住灭皆变为佛性,故为同无为。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明心见性者,能知众生种种心性。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内外六入皆变为佛性,故不会。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烦恼即菩提,故无须求背尘合觉,本自觉故。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一切形色皆变为佛性,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名字皆变为佛性。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取舍是相对,佛性绝对,故无取舍。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动静皆是佛性,故无乱,穿衣食饭,一切酬应,皆在定中。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自性本来清净。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佛性不受薰染,…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