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P8

  ..续本文上一页离于攀缘,故无取无舍。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佛性平等不二,一味一相,故无异无同。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佛性绝对,故无一物可比喻,可比喻者,即是相对。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佛性非思想所及。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什曰:“以光严心乐道场,故言从道场来,以发悟其心也。光严虽欲得道场,而未知所以得,得必由因,故为广说万行。万行是道场因,而言道场者,是因中说果也。复次,佛所坐处,于中成道,故名道场。善心道场,亦复如是。广积众善,故佛道得成,是以万善为一切智地,乃真道场也。”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真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真心是绝对,虚假是相对。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修大乘行,能荷担如来大法。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修大乘行,能明心见性,故功德无量。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佛性绝对,故无错谬。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不住相布施,佛性本来平等,故无施者报施。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自性本源清净,故无持犯。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自性平等,故忍同无忍。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自性不退转。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真心自在无碍。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见诸法皆是佛性。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发同体大慈悲心,以度众生。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不辞疲苦以度众生。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真性中无苦无乐,故是真悦。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无憎爱,故无不可舍。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明心见性后,具足六通,六通皆佛性妙用。 六通者,一天眼通,见佛性,洞彻本地风光。二天耳通,能懂最上乘法,证与证者,言语互相了解,旁人不知。三他心通,悟与悟者,心得相同。四宿命通,无量劫生死种子,和盘托出。五神足通,佛性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如旭日当空。六漏尽通,证无余涅槃,不受后有。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得八解脱,楞严经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明心见性后,以种种方便,开示众生。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什曰:“一、惠施,惠施有二种施,下人以财施,上人以法施。二、爱语,爱语复有二种,于下人则以软言将悦,于上人则以法语慰谕,皆以爱心作爱语也。三、利语,利语亦有二种,下人则为设方便,令得俗利,上人则为作方便,令得法利。四、同事,同事亦有二种,同恶人则诱以善法,同善人则令增善根,随类而入,事与彼同,故名同事也。”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六祖坛经云:“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闻而能行。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求伏心者,必用般若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是为正观。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舍小乘有为法,学大乘无为法。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什曰:“小乘中说四谛,大乘中说一谛。今言谛,是则一谛,一谛,实相也。俗数法虚妄,谓言有而更无,谓言无而有更,是诳人也。见余谛,谓言必除我惑,而不免妄想,亦是诳也。今一谛无此众过,故不诳人也。从一谛乃至诸法无我,是诸法实相,即一谛中异句异味也。由此一谛,故佛道得成,一谛即是佛因,故名道场也。” 冰曰:“涅槃经中有圣谛,大乘法也。明心见性后,圣谛变为佛性。”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十二因缘变为佛性。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烦恼亦变为佛性。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佛性无我、人、众生、寿者。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诸法变为佛性,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第一义空名为佛性。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佛性绝对,故能克服一切相对之魔。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佛性绝对,超越三界,故无趣向。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说大乘法如师子吼,使百兽皆慑服。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佛性无过患,力无畏不共法皆变为佛性。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三明即是佛性,故无余碍。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起心动念无非佛性,一切圆满。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明心见性之后,一举一动、一言一默,皆出自佛性,与佛无别。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我意谓是帝释。 什曰:“波旬,秦言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故名杀者,亦名恶中恶。恶有三种,一曰恶,二曰大恶,三曰恶中恶。若以恶加己,还以恶报,是名为恶。若人不侵己,无故加恶,是名大恶。若人来供养恭敬,不念报恩,而反害之,是名恶中恶。恶中恶,魔王最甚也。诸佛尝欲令诸众生安隐,而反坏乱,故言甚也。”肇曰:“魔以持世宴静,欲乱其心,若现本形,恐不与言,故变为释相,时持世不以通观,故谓是帝释也。” 而语之言:“善来憍尸迦。虽福应有。不当自恣。 什曰:“憍尸,姓也,字摩伽陀。”肇曰:“憍尸迦,帝释姓也。”生曰:“以供养而来,故善之也。从女弦歌,是自恣法也。福有而自恣者,复为罪之根也。”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 观此语可见尚未明心见性,佛性不可求,五欲不须断,明心见性后变为佛性。 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佛性非修而得,此语未见性。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我言:“憍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亦未见性语,明心见性人,转万有为佛性,无所不宜。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明心见性者,能转万物为佛性,故无不可受。 魔即惊惧。 邪不敌正。 念:“维摩诘将无恼我。”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佛眼之下,无能避者。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俯仰而与。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转众魔为佛性。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答言:“乐常信佛。乐欲听法。乐供养众。乐离五欲。乐观五阴如怨贼。乐观四大如毒蛇。乐观内入如空聚。乐随护道意。乐饶益众生。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乐勤集善根。乐禅定不乱。乐离垢明慧。乐广菩提心。乐降伏众魔。乐断诸烦恼。乐净佛国土。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乐庄严道场。乐闻深法不畏。 乐大乘法而不畏惧。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明心见性,得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二乘误认无始无明境界为三解脱门。未至真涅槃时,而自谓已得涅槃,故曰“非时”。 乐近同学。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 自觉大乘而不憎二乘人,故无恚碍,始能近而诱之。 乐将护恶知识。 对外道二乘恶知识,生慈悲心而度之。 乐亲近善知识。 亲近明眼善知识。 乐心喜清净。乐修无量道品之法。是为菩萨法乐。”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不退转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一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已自度,则须入魔宫度众生,始名菩萨道。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汝等当学。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燃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如是诸姊。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报恩经云:“知恩者,发无上菩提心。报恩者,教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消归佛性本体。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 冰曰:“即无遮法会。” 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什曰:“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皆名沙门,异学能大议论者,名外道也。乞人有三种:一、沙门,二、贵人,三、下贱,随其所求,皆名为乞人也。” 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以财为施,乃人天小果,若能以明心见性法门教人,方是法施。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答曰:“法施会者。无前无后。 超越时间空间,出三界之外。 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明心见性时,悟入绝对本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真功德。 曰:“何谓也?”“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由绝对本体,发挥同体大悲之心,度众生。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续佛慧命。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佛性无取舍,故以舍心摄众生智慧,使无失堕,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