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昆明弥陀寺沙门冰谷注疏 月溪法师讲述 佛国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萨品第四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不思议品第六 观众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香积佛品第十 菩萨行品第十一 见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养品第十三 嘱累品第十四 这部维摩诘经,就是发挥佛性法身净土绝对妙理,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辨别,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辨别。 释迦佛及他世界佛、维摩居士、文殊菩萨、天女及已入地菩萨所说的佛法是从佛性发挥出来,说法身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超出时间空间,无穷无尽,绝对的圆融,无碍事理,贯通法身净土妙理。 未入地菩萨认无始无明为佛性,经中所说不二法门一切通通认无明为佛性,佛发挥道理不落二边,是为入不二法门。 佛的弟子二乘人是由见闻觉知发挥一切的道理,认见闻觉知为佛性,故经中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上 一名不可思议解脱经。 什曰:“维摩诘,秦言净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从妙喜国来游此境,所应既周,将还本土,欲显其淳德,以泽群生,显迹悟时,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诣佛,而独不行,独不行,则知其有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进德修善,动静必俱,今净国之会,业之大者而不同举,明其有疾,有疾,故有问疾之会,问疾之会,由净国之集,净国之集,由净名方便,然则此经始终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说而观,则圣众齐功,自本而寻,则功由净名,源其所由,故曰维摩诘所说也。” 冰曰:“维摩诘乃音译,意谓净名,玄奘等重译此经,名无垢称经,即净名之义也。”冰曰:“此经发挥法身绝对妙理,法身体用,非思惟测度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议,法身绝对平等,得大解脱,故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肇曰:“上以人名经,此以法名经,以法名经,所以标榜旨归,以人名经,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此经既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与禅宗祖师所发挥者最为吻合,六祖坛经所示道理,与此经共通之处甚多,历代祖师亦多引此经言句以接后学,然法身之理,微妙玄奥,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非言诠可及,故此经多以譬喻出之,使智者易以悟入,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般若经云:“校量正忆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广为人天巧说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胜。”是以此经所发挥之妙理,自明心见性者观之,自能头头契会,非明心见性者观之,或以为怪诞神奇,不可捉摸矣。故胡适之目为神话小说,许地山谓为极具文学价值,无异以管窥天,以蠡测海,安足以知此经哉? 佛国品第一 什曰:“经始终由于净国,故以佛国冠于篇首也。” 冰曰:“净国佛国,皆指常寂光净土,即法身净土,此经发挥法身妙理,无一语离于法身,故其国佛国,其土净土,然佛国岂另有国哉?明心见性之后,变秽土为净土,变世间为佛国,即此娑婆世界,而佛国存焉。入于绝对者,觅净秽了不可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绝对平等,则无往而非佛国矣。” 如是我闻。 经乃后来结集记出,故云:我闻佛所说如此,示非私见。 一时。 以佛眼观之,时间空间皆属虚妄,不能存在,故不言某年某日,而云一时。 佛在毗耶离。 什曰:“据佛所在方也,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离言广严,其地平广庄严。” 庵罗树园。 什曰:“庵罗树,其果似桃而非桃也。”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肇曰:“比丘,秦言或名净乞食、或名破烦恼、或名净持戒、或名能怖魔。 天竺一名,该此四义,秦无一名以译之,故存义名焉。” 菩萨三万二千。 肇曰:“菩萨,正音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无正名译也。” 冰曰:“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众生,即觉有情众生之义也,简称菩萨。”菩萨以菩提心为体而自度,以大悲心为用而度人,故与声闻缘觉二乘不同。 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明心见性,转八识为四智,万行圆满,故名“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明心见性之后,俱八解六通,能转万物为佛性,妙用无穷,皆佛性所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什曰:“法城即实相法也。”冰曰:“诸佛所光严住持也。” 能师子吼。 宏扬大乘佛法,如师子吼,使百兽慑伏。 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能随顺众生种性,以引导之,出于自动,故曰“不请”。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修大乘行,明心见性,故能续佛慧命,使三宝永无断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佛性平等,佛魔不二,恩怨不二,故能降伏一切。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自性本源清净,无缠无解。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明心见性之后,真性如如,常得安住,得大解脱,自在无碍。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行往坐卧,皆在定中,横说竖说,无非佛性。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以六波罗蜜自度,以方便力度人。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佛性本体,圆满现成,无得无证,无生无灭,不受薰染,无有缘起。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从体起用,随缘赴感,靡所不周,故能随顺众生根性,而宏如来大法,永不退转。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能明四乘法相,洞悉众生根性深浅。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达于无上正等正觉,故能盖覆大众。大事已了,故无所畏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菩萨以功德智慧为心身之严饰,不以世间所有为饰也。 名称高远。踰于须弥。 须弥即喜马拉雅山,言其高也。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如金刚之不可毁坏。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 以大乘法破无明生死,普被群生,如雨甘露。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以音声作佛事,发挥真如妙理。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佛性本无缘起,而能以十二因缘之法破二乘外道邪见,离于有、无二边见闻觉知作用。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演大乘究竟法门,故无所畏,如师子吼。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演说妙法,使众信受悟入,道心萌芽,如春雷动而蛰虫兴起。 无有量。已过量。 佛性绝对,故超越一切,不可度量。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肇曰:“引导众生,入大乘海,采取法宝,使必获无难,犹海师善导商人,必获夜光也。”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 明白真如绝对妙理。 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知众生乃因无明妄想而流于六趣,其心所行,不外见闻觉知作用。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佛性平等自在,无有等级,菩萨为度众生不入涅槃,故曰“近”。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菩萨已明心见性,故诸恶趣已变为佛性,为度众生,故仍现身于五道。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以法药疗众生病。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功德圆满,将秽土变为净土。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 所见所闻,无非佛性。 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起心动念,皆是佛性。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矩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肇曰:“尸弃,梵王名,秦言顶髻也。”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等。悉来会坐。 法身说法,洞彻宇宙根源,故天龙八部,咸来预会,以示无所不包。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表示佛性之崇高,无所不盖,无所不包,所谓圆裹三世,无漏无余。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佛性体不离用,用不离体,体用一如,是无与等。七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示佛性无所不遍,即一真法界是也,宝积亦表法身大士。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宝山、金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一真法界,包罗万有,无欠无余。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法身说法也。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是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目净修广如青莲。 肇曰:“五情百骸,目最为长,瞻颜而作,故先赞目也。天竺有青莲花,其叶修而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也。” 心净已度诸禅定。 圆觉净心,超越于诸禅定之上。 久积净业称无量。 起心动念,不离佛性,不可称量。 导众以寂故稽首。 开示众生,使同证此常寂光净土也。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