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 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昆明彌陀寺沙門冰谷注疏 月溪法師講述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叁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衆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叁 囑累品第十四 這部維摩诘經,就是發揮佛性法身淨土絕對妙理,錯認無始無明爲佛性辨別,錯認見聞覺知爲佛性辨別。 釋迦佛及他世界佛、維摩居士、文殊菩薩、天女及已入地菩薩所說的佛法是從佛性發揮出來,說法身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超出時間空間,無窮無盡,絕對的圓融,無礙事理,貫通法身淨土妙理。 未入地菩薩認無始無明爲佛性,經中所說不二法門一切通通認無明爲佛性,佛發揮道理不落二邊,是爲入不二法門。 佛的弟子二乘人是由見聞覺知發揮一切的道理,認見聞覺知爲佛性,故經中說: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卷上 一名不可思議解脫經。 什曰:“維摩诘,秦言淨名,即五百童子之一也。從妙喜國來遊此境,所應既周,將還本土,欲顯其淳德,以澤群生,顯迹悟時,要必有由,故命同志詣佛,而獨不行,獨不行,則知其有疾也,何以知之?同志五百,共遵大道,至于進德修善,動靜必俱,今淨國之會,業之大者而不同舉,明其有疾,有疾,故有問疾之會,問疾之會,由淨國之集,淨國之集,由淨名方便,然則此經始終所由,良有在也,若自說而觀,則聖衆齊功,自本而尋,則功由淨名,源其所由,故曰維摩诘所說也。” 冰曰:“維摩诘乃音譯,意謂淨名,玄奘等重譯此經,名無垢稱經,即淨名之義也。”冰曰:“此經發揮法身絕對妙理,法身體用,非思惟測度所能及,故曰不可思議,法身絕對平等,得大解脫,故又名不可思議解脫經。”肇曰:“上以人名經,此以法名經,以法名經,所以標榜旨歸,以人名經,所以因人弘道者也。” 此經既是直接表示真如佛性,故與禅宗祖師所發揮者最爲吻合,六祖壇經所示道理,與此經共通之處甚多,曆代祖師亦多引此經言句以接後學,然法身之理,微妙玄奧,惟證與證,乃能知之,非言诠可及,故此經多以譬喻出之,使智者易以悟入,楞嚴經雲:“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般若經雲:“校量正憶念,自修行般若之福,不如廣爲人天巧說譬喻,令前人易解般若,其福最勝。”是以此經所發揮之妙理,自明心見性者觀之,自能頭頭契會,非明心見性者觀之,或以爲怪誕神奇,不可捉摸矣。故胡適之目爲神話小說,許地山謂爲極具文學價值,無異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安足以知此經哉? 佛國品第一 什曰:“經始終由于淨國,故以佛國冠于篇首也。” 冰曰:“淨國佛國,皆指常寂光淨土,即法身淨土,此經發揮法身妙理,無一語離于法身,故其國佛國,其土淨土,然佛國豈另有國哉?明心見性之後,變穢土爲淨土,變世間爲佛國,即此娑婆世界,而佛國存焉。入于絕對者,覓淨穢了不可得,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絕對平等,則無往而非佛國矣。” 如是我聞。 經乃後來結集記出,故雲:我聞佛所說如此,示非私見。 一時。 以佛眼觀之,時間空間皆屬虛妄,不能存在,故不言某年某日,而雲一時。 佛在毗耶離。 什曰:“據佛所在方也,毗言稻,土之所宜也,耶離言廣嚴,其地平廣莊嚴。” 庵羅樹園。 什曰:“庵羅樹,其果似桃而非桃也。”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 肇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 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無一名以譯之,故存義名焉。” 菩薩叁萬二千。 肇曰:“菩薩,正音雲:菩提薩埵。菩提,佛道名也,薩埵,秦言大心衆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薩埵,無正名譯也。” 冰曰:“菩提爲覺,薩埵爲有情衆生,即覺有情衆生之義也,簡稱菩薩。”菩薩以菩提心爲體而自度,以大悲心爲用而度人,故與聲聞緣覺二乘不同。 衆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明心見性,轉八識爲四智,萬行圓滿,故名“成就”。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明心見性之後,俱八解六通,能轉萬物爲佛性,妙用無窮,皆佛性所建立。 爲護法城。受持正法。 什曰:“法城即實相法也。”冰曰:“諸佛所光嚴住持也。” 能師子吼。 宏揚大乘佛法,如師子吼,使百獸懾伏。 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能隨順衆生種性,以引導之,出于自動,故曰“不請”。 紹隆叁寶。能使不絕。 修大乘行,明心見性,故能續佛慧命,使叁寶永無斷絕。 降伏魔怨。製諸外道。 佛性平等,佛魔不二,恩怨不二,故能降伏一切。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自性本源清淨,無纏無解。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明心見性之後,真性如如,常得安住,得大解脫,自在無礙。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行往坐臥,皆在定中,橫說豎說,無非佛性。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以六波羅蜜自度,以方便力度人。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佛性本體,圓滿現成,無得無證,無生無滅,不受薰染,無有緣起。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從體起用,隨緣赴感,靡所不周,故能隨順衆生根性,而宏如來大法,永不退轉。 善解法相。知衆生根。 能明四乘法相,洞悉衆生根性深淺。 蓋諸大衆。得無所畏。 達于無上正等正覺,故能蓋覆大衆。大事已了,故無所畏懼。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菩薩以功德智慧爲心身之嚴飾,不以世間所有爲飾也。 名稱高遠。踰于須彌。 須彌即喜馬拉雅山,言其高也。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如金剛之不可毀壞。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以大乘法破無明生死,普被群生,如雨甘露。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以音聲作佛事,發揮真如妙理。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 佛性本無緣起,而能以十二因緣之法破二乘外道邪見,離于有、無二邊見聞覺知作用。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演大乘究竟法門,故無所畏,如師子吼。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演說妙法,使衆信受悟入,道心萌芽,如春雷動而蟄蟲興起。 無有量。已過量。 佛性絕對,故超越一切,不可度量。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 肇曰:“引導衆生,入大乘海,采取法寶,使必獲無難,猶海師善導商人,必獲夜光也。”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明白真如絕對妙理。 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知衆生乃因無明妄想而流于六趣,其心所行,不外見聞覺知作用。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佛性平等自在,無有等級,菩薩爲度衆生不入涅槃,故曰“近”。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菩薩已明心見性,故諸惡趣已變爲佛性,爲度衆生,故仍現身于五道。 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以法藥療衆生病。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 明心見性之後,一切功德圓滿,將穢土變爲淨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所見所聞,無非佛性。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起心動念,皆是佛性。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矩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叁萬二千人。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爲聽法。 肇曰:“屍棄,梵王名,秦言頂髻也。” 複有萬二千天帝。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悉來會坐。 法身說法,洞徹宇宙根源,故天龍八部,鹹來預會,以示無所不包。 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衆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衆。 表示佛性之崇高,無所不蓋,無所不包,所謂圓裹叁世,無漏無余。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 佛性體不離用,用不離體,體用一如,是無與等。七寶蓋合成一蓋,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表示佛性無所不遍,即一真法界是也,寶積亦表法身大士。 又此叁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陀山、摩诃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于寶蓋中。 一真法界,包羅萬有,無欠無余。 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 法身說法也。 爾時。一切大衆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顔。目不暫舍。于是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目淨修廣如青蓮。 肇曰:“五情百骸,目最爲長,瞻顔而作,故先贊目也。天竺有青蓮花,其葉修而廣,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爲喻也。” 心淨已度諸禅定。 圓覺淨心,超越于諸禅定之上。 久積淨業稱無量。 起心動念,不離佛性,不可稱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開示衆生,使同證此常寂光淨土也。 …
《維摩诘所說經注疏全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