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薩一開始即說出大乘般若法門之要點,直截根源,一針見血,下文皆從此四句發揮而出。
般若有叁種,前文已言之,惟證實相般若者,方稱爲“行深般若”。蓋無始無明已被,實相現前,澈底明了,則照見五蘊皆屬空寂,與佛性本體無異,五蘊既空,則一切苦厄,不待滅而自滅矣。
五蘊又名五陰,五衆,五大。蘊者,積聚蘊藏之意也。五者,色,受,想,行,識,是也。簡單說明之,“色”見到色相。“受”印上腦筋。“想”發生幻想。“行”追求造作。“識”造成現業。世界上一切善惡事業,皆必經此五種過程而完成,一切身心性命煩惱歡樂。亦必經此五種過程而造就。故凡夫誤認以爲自“心”。其實五蘊乃以無明妄心爲主,以叁毒十業爲用,以叁世六道爲依,互相發揮,造孽作福,生死流轉,無有了期。故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界,皆在叁世中,叁世諸衆生,悉住五蘊中,諸蘊業爲本,諸業心爲本”。(出夜摩天宮偈贊品第二十)
“空”之一字,最爲重耍,荷澤禅師曰:“真如之體不可得,名爲空。能見不可得體,湛然常寂,有恒沙之用,故不言空。”故知經中言“空”非“頑空”之空,亦非“空洞”之空,乃“真如之體”,又名“第一義空”。即佛性是也。大涅槃經雲:“中道者名爲佛性,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小乘斷六根,是入“頑空”。中乘斷一念無明是落“空洞”。大乘般若法門,不斷一念無明及六根,亦不除五蘊,惟由觀照般若,運用方便般若,打破無始無明,證實相般若。證實相之後,一念無明六根五蘊等,皆變爲佛性,是爲得第一義空。故曰:“照見五蘊皆空”。皆空者見五蘊本體,即“真如本體”之意也。五蘊既變爲佛性,則一切苦厄亦皆變爲佛性,故不曰:“斷滅”而曰“照度”,照度者,自性能生萬法,能轉萬物之謂,六祖所謂:“自性衆生誓願度。”維摩诘經所謂:“現于涅槃,而不斷生死”。古德所謂“能轉煩惱爲菩提,回叁毒爲叁聚淨戒,轉無明爲大智”。照五蘊爲佛性,亦此意也。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舍利子即舍利弗,原脩小乘,小乘人不明五蘊即是佛性,不異佛性之理,故觀世音菩薩述說至此,特呼其名而告之,欲其注意也。
真如之體不可得,五蘊之體亦不可得,二者不異不別,故華嚴經雲:“雲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衆生既如是,諸佛亦複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能知此諸法,如實不顛倒”(出夜摩天宮偈贊品第二十)六祖壇經曰:“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此之謂“空”,即是佛性本體。見性之後,佛性是體,五蘊是用、即體起用,即用歸體,用不異體,故曰:“色不異空”。體不異用,故曰:“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同此義。故荷澤禅師曰:“心起即“色”,不可得故即“空”,法性妙有故即“色”,色妙無故即“空””。不可得及妙無等字,皆指佛性本體也。又曰:“爲未見性,是以說空,若見本性,空亦不有。”故知此之謂空,乃第一義空是也。
有僧問趙州從谂禅師曰:“承師有言,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壞時,此性不壞,如何是此性”。師曰:“四大五陰”。僧曰:“此猶是壞底,如何是此性”師曰:“四大五陰”。法眼禅師曰:“是一個兩個,是壞是不壞,作麼生會?試斷看”。(出五燈會元)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諸法空相者,諸法體空不可得,與佛性無二也。本體本來無生。故無滅,本來無垢,故無淨,本來圓滿,故無增減,于中一法不立,故名“空相”,于中一法不離,故名“實相”,空實一如,是爲妙明真心。
六祖壇經雲:“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佛性是絕對,而生滅垢淨增減是相對。絕對中無相對,相對入絕對皆變爲絕對。經謂:“如入檐蔔林不聞異香”。又謂“如大火聚,觸之不得”。古德謂:“如洪爐一點雪”。皆佛性絕對之譬也。絕對乃最終極之實在,不假對治,故大珠禅師雲:“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生滅垢淨增減,俱對治門,皆生死業也,佛性中豈容立足乎。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佛性絕對之旨已明,則知五蘊六根六塵以至六識十二處十八界,皆無從于中立足。甚至心佛衆生,亦是假名,亦不能立足。故趙州禅師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雖然如此,其性真實,無別無二,根塵識界,不入斷滅,受想行識,皆成妙用。未見性前,無明爲主,如同流寇,已見性後,贊如流寇已受招撫?全聽自性指揮,不複爲患,反不爲用。此時眼耳鼻舌身意,盡是自性光明藏門戶,開阖自如,妙用無窮,故福州長度大安禅師曰:“汝諸人各有無價大寶,從眼門放光,照見山河大地,耳門放光,領采一切善惡音響,如是六門,晝夜放光,亦名放光叁昧”。豈不見志公和尚雲:“內外追尋覓總無,境上施爲渾大有”。又司空山本淨禅師有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又寶志禅師雲:“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本體,不離聲色語言”。
真如本體不可得,諸法本體亦不可得,故曰:“無”,“無”者,體性空寂是也,雖然常寂,而有本智妙用,故荷澤顯宗記雲:“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即生實相,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又曰:“是知即定無定。即慧無慧,即行無行,性等虛空體同法界。”此之謂無,應作是解。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此句是省略句法,即包括眼至意六識及十八界是也。與下文“無無明至無老死盡”句。包括十二因緣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至老死十二因緣,乃中乘所脩,脩中乘人,名爲“緣覺”。但佛性本體上覓此名此法,了不可得。十二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十二事乃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循環不息之因果曆程。感召果報爲因,互相牽纏爲緣,十二支中分過去二支因,現在五支果,現在叁支因,未來二支果。(參考佛學辭典)
“無明”者,迷昧不明之意,此之謂“無明”,乃指“一念無明”,與“無始無明”不同。無始無明是根本便不明,一念無明又名一念妄動性,是不覺的起了念頭之謂,無始無明是“空執”。一念無明是“法執”。空執可破,而法執不可破。此點最爲重耍,于下文詳爲說明。佛性乃絕對者,本來圓滿現成,無因無果,無取無證。不受後有,超過時間空間,故無所謂過去現在未來。十二因緣,根本無法立足,皆是假名,故亦無須加以對治。就體性上觀之,則因緣性空,空故“無盡”,“無盡”故不能斷。故維摩诘經雲“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中乘人不明因緣本空,以爲一切輪回苦惱,皆起于此,非加減盡不可。又以十二因綠,乃由一念無明而起,故斷一念無明。殊不知一念無明,猶如龍潭出水,無法永斷,雖然暫時將一念停止,而落于空空洞洞之境,心灰志滅,如同木石,更靠什麼來修行耶。故證道歌雲:“喚起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其實未見性前,應利用一念無明以打破無始無明,已見性後,則一念無明已變爲佛性矣。時會中有修中乘者,故觀世音菩薩特爲訓示:“因緣本空,故不須斷滅,見性後因緣即是佛性,故不斷滅”之理,俾知所警策取舍。
大智度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大涅槃經雲:“中道者,名爲佛性,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故知能行中道者,必已證實相般若,照見因緣所生諸法,本體與佛性無二無別,方名“中道”。每見人解釋中道雲:“小乘著有,大乘著空,不著有不著空,便是中道”。夫不有不空,乃外道四句百非之余毒,釋迦所诃斥者,今乃以之解釋中道佛性,所謂集九州之鐵鑄成大錯者也。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苦集滅道”,謂之四谛,小乘所修也,修小乘人謂之:“聲聞”。“苦”是受報之苦,“集”是招果之因。“滅”是寂滅之樂。“道”是修持之法。簡言之。即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之意。“谛”者,審實之謂也。然就絕對佛性本體上看,四谛與十二因緣同樣無法立足。
四谛有大小乘之別,大乘名“四聖谛”,與小乘不同。小乘四谛有取有舍,有智有得,謂之“有爲法”。大乘四聖谛,無取無舍,無智無德,謂之“無爲法”。良以修小乘人,其動機在于厭生死煩惱而求清淨寂滅之樂,以爲煩惱由六根而生,故其方法乃將六根斷倒,六根(包括見聞覺知)者,凡夫誤執以爲我“心”名曰:“我執”。六根斷,我執破,而清淨之一念仍存。此時耽看淨境,不肯放舍,遂落于“法執”。此乃小乘之境界也。中乘人知法執之非,淨境不可耽著,進一步而斷此清淨一念。法執已被,然落于空空洞洞之境,名曰:“空執”。六祖說是“無記憶空”。禅宗所謂“無明窠臼”“漆黑桶底”,“湛湛黑暗深坑,實可怖畏”,皆指此空執境界也。空執即“無始無明”。乃最後關頭,修大乘者須打破此牢關,方能見本來佛性。見性之後,不用再修,如遠客抵家,得大休歇,安閑自在,樣樣現成,不假外求,無須造作。此時無觀照般若、方便般若可用,無實相般若足證,故曰:“無智無得”。圓覺經雲:“脩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脩,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只不可說恒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
《月溪法師講心經印心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