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于義,莫著言說,六祖示誦經僧偈雲: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雠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
大慧,名身者,謂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如依瓶盆,而立瓶盆等名。
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
因名成句也,如瓶盆有鐵钖銅木等銅盆,句義各異。
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即文身,依文字能成名句, 《 說文 》 雲:「依類像形爲字,形聲相稱爲文。」
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
有形相也。
又句身者,謂徑迹,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迹,得句身名。
句身如徑迹,謂尋迹以得,象馬喻因言句而得義。得義別忘言,猶得象馬以遺迹。
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蘊,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
因有名然後有所謂無色四蘊,因有形身文字,然後表示名蘊之自相。若離名言文字,則諸蘊將無由顯現矣。故 《 密嚴 》 雲,「世間種種法,一切唯有名。」
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名句形身相,皆假設無性,若不計著,則其相平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愚夫計著名言,如象溺深泥,無由自拔。西洋人研究哲學,即犯此病。盡向名句形身中穿鑽,越研究越糊塗。如象溺泥中,越用力越陷得深。
複次大慧,未來世智者,以離一、異、俱、不俱見相,我所通義,問無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等常、無常,爲異、不異,如是涅槃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見、所見,塵及微塵,修與修者,如是比展轉相,如是等問。而言佛說無記止論。非彼癡人之所能知,謂聞慧不具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令彼離恐怖句故,說言無記,不爲記說。又止外道見論故,而不爲說。
俱、不俱乃尼幹子外道所立,智者以離四句問無智者,無智者反斥爲非正問,而以四句等義诘問智者,此時智者知此等愚不可以理喻,但答雲:佛說此等爲無記論,應止不答,故我不答複汝。蓋愚夫計著深固,若驟以大乘道理答之,非生恐怖,即生誹謗,故不置答。
大慧,外道作如是說,謂命即是身,如是等無記論。大慧,彼諸外道愚癡,于因作無記論,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離攝所攝,妄想不生。
外道執我,謂身命皆實在,或計有作者,是依妄想作用而說,皆無記論。無記者,無可記錄,不記善惡之意也。佛所說離四句者,乃能所雙忘,故妄想不生。
雲何止彼?大慧,若攝所攝計著者,不知自心現量,故止彼。
因外道不懂真如佛性無能取、所取,而認藏識能取、所取爲實在,不可理喻,故止彼。
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以四種記論,爲衆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時時說,爲根未熟,不爲熟者。
四種記論,即直答、反诘、分別、止論是也。根未熟者,非理可喻,故止而不答,乃佛對付外道強辯之辦法也。
複次大慧,一切法離所作,因緣不生。無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唐雲:「何故一切法不生?以離能作所作,無作者故。」
大慧,何故一切性離自性,以自覺觀時,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說一切法不生。
唐雲:「何故一切法無自性,以證智觀自共相不可得故。」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來,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來,無所來;欲持去,無所去,是故一切法離持來去。
唐雲:「何故一切法無來去?以自共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
大慧,何故一切諸法不滅?謂性自性相無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滅。
唐雲:「謂一切法無性相故,不可得故。 (無生,故無滅) 」
大慧,何故一切法無常?謂相起,無常性,是故說一切法無常。
唐雲:「謂諸相起無常性故。」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謂相起,無生性,無常常,故說一切法常。
唐雲:「謂諸相起,即是不起,無所有故,無所有故無常性常,是故我說一切法常。」
此段爲根熟者說,即前叁論。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記論有四 種, 一向反诘問 , 分別及止論 , 以製諸外道。
有及非有生 , 僧佉毗舍師 , 一切悉無記 , 彼如是顯示。
正覺所分別 , 自性不可得 , 以離于言說 , 故說離自性。
僧佉者即數論師,立二十五法,妄謂中間二十叁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所受用,又計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勝論師,立六句義,計能有、所有定異,皆依妄想計著而立,非決定義,故曰「一切悉無記」。至于佛性,乃親證之境,非言說所及,亦無一法可得,言說既無,何有自性耶。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諸須陀洹,須陀洹趣差別通相。若菩薩摩诃薩,善解須陀洹趣差別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方便相,分別知己。如是如是,爲衆生說法,謂二無我相,及二障淨,度諸地相,究竟通達,得諸如來不思議究竟境界。如衆色摩尼,善能饒益一切衆生,以一切法境界無盡身財,攝養一切。
方便相者,謂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即觀行也。須陀洹,此雲「預流」,謂叁界四谛下,八十八使見惑斷盡,即證初果,以初入聖流,故名預流;斯陀含,此雲「一往來」,謂于叁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中,方斷欲界一地前六品盡,則證二果,從此命終,更須一往上二界,一來欲界,方得斷除後叁品殘思,故雲一來;阿那含,此雲「不來」,謂欲界九品思惑斷盡,則證叁果,從此永絕欲界受生,更不還來,故雲不來,已上叁果者有學位;阿羅漢,此雲「無生」,又雲「殺賊」,又雲「應供」,謂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斷盡,則證四果阿羅漢,名無學位,高超叁界,遠越四生,故名無生。此以證滅谛理,不受後有,得無生名,殊非八地真無生也。以能破煩惱,故名殺賊,堪爲福田,故名應供。
菩薩須明白小、中、大乘以至明心見性,各種方便,才能引導衆生,故以爲問。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今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聽受。佛告大慧:有叁種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雲何叁?謂下,中,上。
下者,極七有生。
此言極鈍根也,唐譯雲:「于諸有中,極七反生。」謂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煩惱,共潤七生也。潤七生者,謂初品潤二生,次叁品各潤一生,次二品共潤一生,後叁品共潤一生,以初
猛,後力微弱故,以天上耽樂,無力斷惑,故次下生人間,曆境方斷,以根鈍故,故極七返生而後斷也。
中者,叁五有生而般涅槃。
此中機也,以根稍利,故曆生不同,故叁生、五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而般涅槃。
此上機也,謂上機須陀洹,即此一生便得阿羅漢果。
此叁種有叁結。下,中,上。
此言所斷結有叁種,而一種中,各有下中上,故諸結地,地通有九品,共八十一品。
雲何叁結?謂身見,疑,戒取,是叁結差別。
叁結乃十使煩惱中之叁種,疑乃鈍使之一,身見戒取,乃利使之二也,十使謂貪、瞋、癡、慢、疑、身、邊、戒、見、邪。今以身見而攝邊見,以戒取而攝見取,以疑惑而設邪見,以叁結總攝貪瞋癡慢,謂見惑之貪等必由叁結而起也。
上上升進得阿羅漢。
向上升進至斷上上品惑,即證上上阿羅漢果。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
唐譯:「分別。」
如緣起妄想自性妄想。
此示身見以釋初果行。身見者,我執也,俱生者,有色、無色兩見俱生也;妄想者,分別計著也。
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此明須陀洹修行必先以人無我法破我執,使妄想計著斷除,因爲明白諸法緣起無性故也。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
唐譯雲:「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色不集故,如是觀已,明見有無,即時舍離。」
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者身見相。
須陀洹破生身見,觀察此身乃五蘊四大和合而成,色及無色,皆無實性,全是因緣展轉相因,聚散無常,何有我身?能明乎此,則身見斷;身見斷則貪不生矣。俱生者,有色、無色同時俱生也。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于余處起大師見,爲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須陀洹已斷身見妄想,得法善見,深信正法,不起外道大師、染、淨謬見,是名斷疑相。
大慧,戒取者,雲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爲衆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須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見生處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諸凡愚于諸有中貪著世樂,故苦行持戒,願生于彼,是故凡夫願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來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發熏鼻,臥棘投針,種種苦刑,謂今生受苦若盡,將來一味受樂,此乃取相邪戒,而須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取持戒品,乃是唯求最勝無漏,無相方便,故名斷取戒相。
須陀洹斷叁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
魏譯雲:「若須洹生如是心,此是叁結。我離叁結者,是名二法,隨于身見,彼若如是,不離叁結。」
此明破我執,仍須破法執也。叁結已斷,仍存能斷之心不舍,則落法執,不離叁結。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衆多貪欲,彼何者貪斷?
唐譯雲:「貪…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