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依于义,莫着言说,六祖示诵经僧偈云: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大慧,名身者,谓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如依瓶盆,而立瓶盆等名。
句身者,谓句有义身,自性决定究竟,是名句身。
因名成句也,如瓶盆有铁钖铜木等铜盆,句义各异。
形身者,谓显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即文身,依文字能成名句, 《 说文 》 云:「依类像形为字,形声相称为文。」
又形身者,谓长短高下。
有形相也。
又句身者,谓径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径迹,得句身名。
句身如径迹,谓寻迹以得,象马喻因言句而得义。得义别忘言,犹得象马以遗迹。
大慧,名及形者,谓以名说无色四蕴,故说名。自相现,故说形。
因有名然后有所谓无色四蕴,因有形身文字,然后表示名蕴之自相。若离名言文字,则诸蕴将无由显现矣。故 《 密严 》 云,「世间种种法,一切唯有名。」
是名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相分齐,应当修学。
名句形身相,皆假设无性,若不计着,则其相平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凡夫愚计着,如象溺深泥。
愚夫计着名言,如象溺深泥,无由自拔。西洋人研究哲学,即犯此病。尽向名句形身中穿钻,越研究越糊涂。如象溺泥中,越用力越陷得深。
复次大慧,未来世智者,以离一、异、俱、不俱见相,我所通义,问无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问。谓色等常、无常,为异、不异,如是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及微尘,修与修者,如是比展转相,如是等问。而言佛说无记止论。非彼痴人之所能知,谓闻慧不具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令彼离恐怖句故,说言无记,不为记说。又止外道见论故,而不为说。
俱、不俱乃尼干子外道所立,智者以离四句问无智者,无智者反斥为非正问,而以四句等义诘问智者,此时智者知此等愚不可以理喻,但答云:佛说此等为无记论,应止不答,故我不答复汝。盖愚夫计着深固,若骤以大乘道理答之,非生恐怖,即生诽谤,故不置答。
大慧,外道作如是说,谓命即是身,如是等无记论。大慧,彼诸外道愚痴,于因作无记论,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离摄所摄,妄想不生。
外道执我,谓身命皆实在,或计有作者,是依妄想作用而说,皆无记论。无记者,无可记录,不记善恶之意也。佛所说离四句者,乃能所双忘,故妄想不生。
云何止彼?大慧,若摄所摄计著者,不知自心现量,故止彼。
因外道不懂真如佛性无能取、所取,而认藏识能取、所取为实在,不可理喻,故止彼。
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止记论者,我时时说,为根未熟,不为熟者。
四种记论,即直答、反诘、分别、止论是也。根未熟者,非理可喻,故止而不答,乃佛对付外道强辩之办法也。
复次大慧,一切法离所作,因缘不生。无作者故,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不生?以离能作所作,无作者故。」
大慧,何故一切性离自性,以自觉观时,自共性相不可得,故说一切法不生。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自性,以证智观自共相不可得故。」
何故一切法不可持来,不可持去?以自共相,欲持来,无所来;欲持去,无所去,是故一切法离持来去。
唐云:「何故一切法无来去?以自共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故。」
大慧,何故一切诸法不灭?谓性自性相无故,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灭。
唐云:「谓一切法无性相故,不可得故。 (无生,故无灭) 」
大慧,何故一切法无常?谓相起,无常性,是故说一切法无常。
唐云:「谓诸相起无常性故。」
大慧,何故一切法常?谓相起,无生性,无常常,故说一切法常。
唐云:「谓诸相起,即是不起,无所有故,无所有故无常性常,是故我说一切法常。」
此段为根熟者说,即前三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记论有四 种, 一向反诘问 , 分别及止论 , 以制诸外道。
有及非有生 , 僧佉毗舍师 , 一切悉无记 , 彼如是显示。
正觉所分别 , 自性不可得 , 以离于言说 , 故说离自性。
僧佉者即数论师,立二十五法,妄谓中间二十三法皆是冥谛所生,神我所受用,又计能生、所生定一。毗舍者,即胜论师,立六句义,计能有、所有定异,皆依妄想计着而立,非决定义,故曰「一切悉无记」。至于佛性,乃亲证之境,非言说所及,亦无一法可得,言说既无,何有自性耶。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诸须陀洹,须陀洹趣差别通相。若菩萨摩诃萨,善解须陀洹趣差别通相,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方便相,分别知己。如是如是,为众生说法,谓二无我相,及二障净,度诸地相,究竟通达,得诸如来不思议究竟境界。如众色摩尼,善能饶益一切众生,以一切法境界无尽身财,摄养一切。
方便相者,谓四果修行各有方便行相,即观行也。须陀洹,此云「预流」,谓三界四谛下,八十八使见惑断尽,即证初果,以初入圣流,故名预流;斯陀含,此云「一往来」,谓于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中,方断欲界一地前六品尽,则证二果,从此命终,更须一往上二界,一来欲界,方得断除后三品残思,故云一来;阿那含,此云「不来」,谓欲界九品思惑断尽,则证三果,从此永绝欲界受生,更不还来,故云不来,已上三果者有学位;阿罗汉,此云「无生」,又云「杀贼」,又云「应供」,谓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断尽,则证四果阿罗汉,名无学位,高超三界,远越四生,故名无生。此以证灭谛理,不受后有,得无生名,殊非八地真无生也。以能破烦恼,故名杀贼,堪为福田,故名应供。
菩萨须明白小、中、大乘以至明心见性,各种方便,才能引导众生,故以为问。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今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听受。佛告大慧:有三种须陀洹,须陀洹果差别。云何三?谓下,中,上。
下者,极七有生。
此言极钝根也,唐译云:「于诸有中,极七反生。」谓欲界一地九品俱生烦恼,共润七生也。润七生者,谓初品润二生,次三品各润一生,次二品共润一生,后三品共润一生,以初
猛,后力微弱故,以天上耽乐,无力断惑,故次下生人间,历境方断,以根钝故,故极七返生而后断也。
中者,三五有生而般涅槃。
此中机也,以根稍利,故历生不同,故三生、五生而般涅槃。
上者,即彼而般涅槃。
此上机也,谓上机须陀洹,即此一生便得阿罗汉果。
此三种有三结。下,中,上。
此言所断结有三种,而一种中,各有下中上,故诸结地,地通有九品,共八十一品。
云何三结?谓身见,疑,戒取,是三结差别。
三结乃十使烦恼中之三种,疑乃钝使之一,身见戒取,乃利使之二也,十使谓贪、瞋、痴、慢、疑、身、边、戒、见、邪。今以身见而摄边见,以戒取而摄见取,以疑惑而设邪见,以三结总摄贪瞋痴慢,谓见惑之贪等必由三结而起也。
上上升进得阿罗汉。
向上升进至断上上品惑,即证上上阿罗汉果。
大慧,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
唐译:「分别。」
如缘起妄想自性妄想。
此示身见以释初果行。身见者,我执也,俱生者,有色、无色两见俱生也;妄想者,分别计着也。
譬如依缘起自性,种种妄想自性计着生,以彼非有非无,非有无,无实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种种妄想自性相计着,如热时焰,鹿渴水想。是须陀洹妄想身见。彼以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无知计着。
此明须陀洹修行必先以人无我法破我执,使妄想计着断除,因为明白诸法缘起无性故也。
大慧,俱生者,须陀洹身见,自他身等四阴,无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转相因相故,大种及色不集故。须陀洹观有无品不现,身见则断。
唐译云:「俱生身见以普观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蕴无色相故,色由大种而得生故,是诸大种互相因,色不集故,如是观已,明见有无,即时舍离。」
如是身见断,贪则不生,是者身见相。
须陀洹破生身见,观察此身乃五蕴四大和合而成,色及无色,皆无实性,全是因缘展转相因,聚散无常,何有我身?能明乎此,则身见断;身见断则贪不生矣。俱生者,有色、无色同时俱生也。
大慧,疑相者,谓得法善见相故,及先二种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不于余处起大师见,为净不净,是名疑相须陀洹断。
须陀洹已断身见妄想,得法善见,深信正法,不起外道大师、染、净谬见,是名断疑相。
大慧,戒取者,云何须陀洹不取戒?谓善见受生处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谓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众具乐,故求受生。彼则不取,除回向自觉胜,离妄想,无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须陀洹取戒相断。
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须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见生处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诸凡愚于诸有中贪着世乐,故苦行持戒,愿生于彼,是故凡夫愿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来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发熏鼻,卧棘投针,种种苦刑,谓今生受苦若尽,将来一味受乐,此乃取相邪戒,而须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取持戒品,乃是唯求最胜无漏,无相方便,故名断取戒相。
须陀洹断三结,贪痴不生。若须陀洹作是念:此诸结,我不成就者,应有二过:堕身见,及诸结不断。
魏译云:「若须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是名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
此明破我执,仍须破法执也。三结已断,仍存能断之心不舍,则落法执,不离三结。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说众多贪欲,彼何者贪断?
唐译云:「贪…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