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19

  ..續本文上一頁有多種,舍何等貪。」

  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叁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須陀洹雖斷世俗愛樂、女人等貪欲,而耽著禅味,故世俗貪雖斷,而趣涅槃之貪未斷,故仍未了生脫死。

  大慧,雲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禅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者斯陀含。

  二果猶有欲界下叁品惑,故一往見色相,現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別所起見惑也。又以善修禅行故,一往來世間便盡余惑而入涅槃。

  大慧,雲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叁果觀叁世色蘊悉皆無性,過惡隨眠不起,叁結已斷,不複再來,故名不來。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禅、叁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叁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爲得寂靜一乘道?爲菩薩摩诃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爲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余。余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于大衆中示現受生,爲莊嚴佛眷屬故。

  諸禅等成就,即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煩惱苦盡,即生生已盡,不受後有,此唯定性聲聞言之,非佛菩 [ 薩 ] 所化現也。

  大慧,于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複次大慧,欲超禅、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言得果、得禅者,未離腦筋妄想作用,皆誤認阿賴耶爲佛性,故有禅相、果相,皆是法執。欲超此執,應轉藏識離自心所見相,若仍憑腦筋作用,靠想受滅叁昧而超自心所現境者,仍未離于阿賴耶作用,心量仍有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禅四無 量, 無色叁摩提 , 一切受想滅 , 心量彼無有。

  將六根斷盡空無所有,以爲定佛性,其實是無始無明,非佛性也。此言愚夫禅。

  須陀盤那果 , 往來及不還 , 及與阿羅漢 , 斯等心惑亂。

  禅者禅及緣 , 斷知見真谛 , 此則妄想量 , 若覺得解脫。

  四果有修有證,皆非究竟,皆未離于妄想範圍,須明白二覺相,方得真解脫。下明二覺。

  複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此示正、邪二覺,乃得真解脫之門。

  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

  能離四句觀察一切法,乃修行正途,故當學。

  大慧,雲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是名二種覺相。

  外道憑腦筋測量計著,建立種種邪見,非正覺也,故當明白。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叁昧,得差別叁昧,見百佛及百菩薩,如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系心十無盡句,成熟衆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叁昧正受。

  邪正既明,則不致誤入岐途,故能從解行地,入歡善地,乃至佛地,盡未來時,成熟衆生,恒住自覺聖智樂,得法身妙用。「善系心十無盡句」者,言就佛性上發揮妙理,以一法演無盡法也。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四大造色。雲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诃薩作是覺: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叁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

  四大能造色者,乃妄想作用耳。佛性上四大不生,一切平等,名相平等,心量平等。所以有叁界者,妄想分別耳。能明乎此,則離四句,離我我所,住如實處,得無生相。

  大慧,彼四大種,雲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谛,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

  四大乃四種妄想計著,其名其相,皆無實性。妄想既破,四大何存?外道計著,而立邪谛,甚可笑也。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迹境界故,余趣相續。

  萬法唯識,識者既能執持種子,複受熏染,執著種種言說境界,故于余趣中相續受生。數論計神我即識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

  此破外道以四大種爲生因,四大與色蘊,皆是衆緣和合而生,而衆緣乃依妄想計著爲起因,非四大本身能造,而色蘊乃所造也。

  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四大乃因緣和合而成,求其體相,皆非實性,故曰不生。至其形乃妄想影相耳。外道執此影相而言四大造色,皆妄想計著也,與我所說不同。

  複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雲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雲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譬如虛空,過數相,離于數,而妄想言一虛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于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

  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叁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叁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衆生,猶如大地載育衆生。菩薩摩诃薩,普濟衆生,亦複如是。

  五陰皆無體性, 《 心經 》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也。今言有色、無色者,爲使凡愚易了解耳。其實如無色,四陰同于虛空。何可分爲四數?無色者如是,有色者,何獨不然!皆妄想計著所生也。若明心見性離妄想,則一切但是佛性,五陰亦變爲佛性矣!何則?佛性超時間空間,超性非性,超四句,五陰亦然,故依計著者,則一切皆有數相,有四句,一切皆妄。若明佛性者,一切皆超數相,離四句,一切皆真。聖賢爲使凡愚明了諸法如幻,故設五陰之法,其實此法爲夢中之身,不可執其爲有、爲無也。若能如實知五陰本無,又能如實知五陰與佛性無別,則斷外道邪見,能修寂靜之法,破我執、法執、空執,入不動地,得無量叁昧及法身妙用,普益衆生。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雲何爲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謂數論立神我、自性等冥谛以爲體性,諸法滅盡遂歸冥谛,名爲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外道計色究竟天及大自在天等爲涅槃,又計四大是常,以爲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者,謂勝論立六句義以極微爲常住,以十方草木,皆稱有知,與人無異。草木爲人,人死遂爲十方草木,故唐譯雲:「覺自相猶言微塵,自相而有知覺也,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者,謂無想天人,以永滅依爲歸甯地,斷受想行識四陰,相續流注,無色四空天,則斷色陰相續流注也。」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爲涅槃。

  外道所計涅槃,不出阿賴耶妄想作用。佛所說涅槃,乃轉識成智,妄想皆變爲佛性,無生無滅,名爲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雲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

  此明離六識無七識,故六識乃用功修行之根據。識雖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六識轉,以彼因及所緣故,余七識生,若離彼因及所緣,則七識不生矣,故曰: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七識在中間,司傳送作用,與六識俱轉,八識是種子,前五識是現行,現行熏種子,由意識爲因,種子熏現行,亦由意識爲因。若離意識,則種子現行不互爲因緣熏染,失其作用矣,故雲:「七識不生」。

  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

  現行熏種子,由前五識攝境相入意識,遂起分段計著,然後入八識熏子。意俱者,五八與意識俱轉也。由外轉內,或由內轉外,皆以意議爲俱,而起我、我所計著,思維等因緣,雖空而體不壞,故曰「成不壞身相」。六祖所謂「但轉其名,不轉其體」是也。

  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種子熏現行,以藏識所持之種子習氣爲因,由第七識傳入第六意,起境界計著,複攀緣前五識,遂有生。故意識滅,則余七識亦滅,意識如一出入必經之大門。修行人,欲轉識成智,必須轉意識。意識轉,則余七識皆轉矣。至第七識乃司傳送者,出入皆與意識俱,故六祖曰:「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 性, 所作及與相 , 妄想爾焰識 ,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 意趣等成身 , 與因者是心 , 爲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 彼浪則不起 , 如是意識滅 , 種種識不生。

  佛爲知涅槃無性,故不取涅槃,爲破法執,又不舍作性而說因緣,爲說轉識成智之理,故立涅槃之名,皆假立施設以引導衆生也。現行、種子互熏,皆以意識爲門戶,…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