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2

  ..續本文上一頁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無有斷絕。譬如真如,舍離諸漏。譬如真如,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是非覺悟。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譬如真如,于叁世中,無所分別。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菩薩。譬如真如,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此乃佛祖就其親證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語言方便以诏示衆生。衆生聞之,或茫然不知所雲,或略知其大意。

  佛性不能離開萬物,萬物亦不能離開佛性,佛性和物體合一,便是絕對的實在的存在。

  佛性是終極的真實,所以如如不動。第一運動者,是不動的,因爲一切運動,由此發生。倘佛性能變動,則必探求其動之原因,而不是終極的實在了。所以真實和最後的原因,必須是不動的。

  佛性是無限的,完全超越于有限之上,沒有言語,沒有思想,可以相當佛性之無限。他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本質不是理性之所能達到的。佛性不在內不在外,而是無所不在,存于宇宙萬物之內,亦存于衆生心內。人人明心見性,不是依由思想,而是靠一種內在的超乎思想感覺的頓悟。

  西洋人認爲絕對乃指本體論,相對乃指現象論。此說不圓,因爲絕對之中亦有現象,但其現象乃絕對者耳。

  相對之中若有本體乃相對者耳。

  佛家之有宇宙論,乃爲欲說明之,而後加以否定。亦可說是在覓否定之理由。相對界小乘所研,絕對界大乘所研。

  由相對而生矛盾,由矛盾而生否定。

  由否定進于肯定,而達絕對。絕對無矛盾,故不再被否定,不會再變爲相對,而永遠是絕對者,永不退轉。這樣宇宙才有著落,人生才有歸宿。

  要記住這一條原則:凡存于時間空間者,便等于存于思惟感覺之中;凡存于思惟感覺之中,此皆虛妄無實,皆是相對。

  換言之即是有思惟感覺,然後才有時間空間;有時間空間,一切現象(相名)才有地盆來活動建立。但皆受時間空間所限製,隨著時間空間而變遷,無有標准,無有歸宿,故名相對。

  思惟感覺的本體是無始無明,無始無明自無始以來便是昏暗冥漠,無思惟感覺。但他隱伏著思惟感覺的種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後,便生出一念來。這一念之發動(名一念妄動性),便是思惟感覺的開始。繼續發展,完成整個相對的宇宙。

  相對的宇宙,既是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所完成,但它最後的本體,仍是以絕對爲本體,並無二個。如果只有這一個相對宇宙,那便變成唯心論了,心之外的物被取銷了。但大乘讀者毋坭紙墨,見月忘指可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爲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衆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诃薩,無量叁昧自在之力,神通遊戲。大慧菩薩摩诃薩,而爲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衆生,種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于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種種寶花以爲莊嚴,譬自性萬德圓滿。從彼種種異佛剎來,譬依任何一法門皆可成佛。

  大慧菩薩本是婆羅門首領,佛在世時,婆羅門分六派哲學:一、理想派,又名冥想派;二、祈禱派;叁、祭祀派;四、自然派,又名天然派;五、有常派;六、無常派,又名斷滅派。大慧屬于理想派,理想派乃全憑腦筋思想,不住一切想。其功用即在四句中,即不執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即有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有而不有,無而不無,不落兩邊。祈禱派謂人最初在天上,有大梵天神爲主,因欲念墮塵世,故祈禱以冀生天。祭祀派以神我爲主,即數論師,計二十五冥谛。謂從神我爲冥初主谛,從冥生覺,從覺生我心,從我心生五塵,從五塵生五大,從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爲勝性,而此勝妙,即彼神我也。自然派謂宇宙萬物皆出自然,故人應聽其自然,不必修行,近老莊。有常派謂宇宙一切皆有輪回,不能避免,故勸人去惡遷善,以獲福報,近儒家。無常派謂人死歸于消滅,一死即了,故不須修善,但求斷滅。

  大慧認爲一切不住見聞知覺爲佛性。手灌其頂,即授手相引以荷大法。

  外道

  外道   外道于佛教外立道者,爲邪法,在今稱者名哲學,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臺《淨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叁論玄義.上》曰:「至妙虛通,目之爲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圓覺經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經.上》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法華經.譬如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外道之種類不一,《百論》有「二天叁仙」,《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唯識論》有「十叁外道」,《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大日經》有「叁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以下逐項詳說之。

  二天叁仙   一、韋紐天外道,以韋紐天爲萬物之生因者。二、摩酰首羅天外道,以摩酰首羅天之生因者。叁、伽毗羅仙外道,即數論師。四、優樓伽仙外道,即勝論師。五、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九十六種中舉此五師,余均略。見《百論.上》,《百論疏.上之中》。

  叁外道   即《百論》所說之叁仙也。《止觀.十上》舉此叁外道而判宗計。「一、伽毗羅外道,計因中有果。二、漚樓僧法外道,計因中無果。叁、勒沙婆外道,計因中亦有果亦無果。」

  叁種外道   天臺智者,于外道立叁種。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種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犢子部及大乘之方廣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計者。叁、學佛法成外道,謬解佛之教門,而陷于邪計者。見《止觀》(十上)。

  外道四宗   又曰「四見」,亦曰「四執」。一、伽毗羅,計一。二、優樓僧佉,計異。叁、尼犍子,計亦一亦異。四、若提子,計非一非異。見《入大乘論.上》,《破四宗論.上》。又一、執一者,如數論等。二、執異者,如勝論等。叁、執亦一亦異者,如尼犍子等,四、執非一非異者,如阿時縛外道。見《唯識論.一》,《同述記.一》末。

  外道六師   一、富蘭那迦葉,富蘭那其字,迦葉其姓。立一切之法,斷滅性空,無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二、末伽梨拘賒梨子,末伽梨其字,拘賒梨其母名,計衆生之苦樂,非由因緣,惟爲自然者。叁、刪阇夜毗羅胝子,刪阇夜其字,毗羅胝其母名,計不求道,但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際,如縷丸轉于高山,縷盡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欽婆羅,阿耆多翅舍其字,欽婆羅者粗衣也。身著弊衣,五熱炙身,以苦行爲道者。五、迦羅鸠馱迦旃延,迦羅鸠馱其字,迦旃延其姓。計諸法亦有相亦無相,應物而起見者。若人問爲有耶,則答爲無;爲無耶,則答爲有。六、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爲出家總名,若提爲母名。計苦樂罪福,盡由前世,必當償之,非爲今行道所能斷者。已上六師與佛同世,自稱爲一切智者。見《維摩經.弟子品》,《涅槃經.十九》,《止觀.十上》。《有部毗奈耶雜事.叁十八》曰:「喬答摩,我曾遍觀諸外道類,各別立宗。所謂脯刺擎迦攝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布多雞舍甘跋羅子,腳俱陀迦多演那子,呢揭爛陀慎若底子,此等諸師各述異宗,未知誰是?」圖立叁種之六師外道。一、一切智六師外道,見邪真理,發邪智而辯才無礙者。二、神通六師外道,得世間之禅定而發五神通者。叁、韋陀六師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學多聞,通《四韋陀》十八大經,世間之吉凶,天文地理,醫方蔔相,無所不知者。見《四教儀.二》。

  六種苦行外道   一、自餓外道,節飲食而忍饑餓者。二、投淵外道,投身于淵而死者。叁、赴火外道,常以五熱炙身者。四、自座外道,常爲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屍林冢間爲住處,常寂默不語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見。《涅槃經.十六》

  十叁外道   一、劫比羅,即數論師也。二、溫露迦,即勝論師也。叁、大自在天,以自在天爲生因者。四、大梵外道,以梵天爲生因者。五、時外道,計時爲生因者。六、方外道,計方爲生因者。七、本際外道,計過去之初有本際,從此生萬物者。八、自然外道,計萬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虛空外道,以虛空爲生因者。十、我外道,計常有一大我,從此生萬物者。十一、聲顯論師,計聲雖由緣隱顯,然爲本來常有者。十二、聲生論師,計聲本爲無,依因緣而生,生了即爲常住者。十叁、順世外道,計唯有地水火風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後還歸于四大者。見《唯識論(一).述記一末》。

  十六外論   一、因中有果論,是如雨衆外道,計因爲常恒,具有果性者。雨衆外道者,數論師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從緣顯了論,是如數論外道,又如聲顯論師,計法自先即有,但依緣而顯者。叁、去來實有論,是如數論外道,又如時論外道,又如小乘薩婆多部,計過去未來爲實有之事如現在者。四、計我論,是如數論、勝論、尼犍子、獸主、赤衣、遍出、犢子之七外道、計實我者。五、計常論,是如數論師等,計我及世間爲常住者。六、宿作因論,是如尼犍子外道,計現所受之苦,由于宿作之因,由于現之苦行,而吐宿惡者。七、計自在論,即自在天外道。八、害爲正法論,是如濁世之諸婆羅門,欲自食肉而以害生物,供天爲正法者。九、有邊生邊論諸外道入禅定所見,計世界有邊際無邊際者。十、不死矯亂論,有外道言我事不此之淨天,問其不死之理,則爲矯亂之答者。十一、無因見論,執諸法無因者邪見者。十二、斷見論,計身死而後斷滅者。十叁、空見論,一切撥無之邪見外道也。十四、妄計最勝論,如諸婆…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