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疏▪P2

  ..续本文上一页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言方便以诏示众生。众生闻之,或茫然不知所云,或略知其大意。

  佛性不能离开万物,万物亦不能离开佛性,佛性和物体合一,便是绝对的实在的存在。

  佛性是终极的真实,所以如如不动。第一运动者,是不动的,因为一切运动,由此发生。倘佛性能变动,则必探求其动之原因,而不是终极的实在了。所以真实和最后的原因,必须是不动的。

  佛性是无限的,完全超越于有限之上,没有言语,没有思想,可以相当佛性之无限。他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本质不是理性之所能达到的。佛性不在内不在外,而是无所不在,存于宇宙万物之内,亦存于众生心内。人人明心见性,不是依由思想,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超乎思想感觉的顿悟。

  西洋人认为绝对乃指本体论,相对乃指现象论。此说不圆,因为绝对之中亦有现象,但其现象乃绝对者耳。

  相对之中若有本体乃相对者耳。

  佛家之有宇宙论,乃为欲说明之,而后加以否定。亦可说是在觅否定之理由。相对界小乘所研,绝对界大乘所研。

  由相对而生矛盾,由矛盾而生否定。

  由否定进于肯定,而达绝对。绝对无矛盾,故不再被否定,不会再变为相对,而永远是绝对者,永不退转。这样宇宙才有着落,人生才有归宿。

  要记住这一条原则:凡存于时间空间者,便等于存于思惟感觉之中;凡存于思惟感觉之中,此皆虚妄无实,皆是相对。

  换言之即是有思惟感觉,然后才有时间空间;有时间空间,一切现象(相名)才有地盆来活动建立。但皆受时间空间所限制,随着时间空间而变迁,无有标准,无有归宿,故名相对。

  思惟感觉的本体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自无始以来便是昏暗冥漠,无思惟感觉。但他隐伏着思惟感觉的种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后,便生出一念来。这一念之发动(名一念妄动性),便是思惟感觉的开始。继续发展,完成整个相对的宇宙。

  相对的宇宙,既是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所完成,但它最后的本体,仍是以绝对为本体,并无二个。如果只有这一个相对宇宙,那便变成唯心论了,心之外的物被取销了。但大乘读者毋坭纸墨,见月忘指可矣。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僧,及大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剎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种种宝花以为庄严,譬自性万德圆满。从彼种种异佛剎来,譬依任何一法门皆可成佛。

  大慧菩萨本是婆罗门首领,佛在世时,婆罗门分六派哲学:一、理想派,又名冥想派;二、祈祷派;三、祭祀派;四、自然派,又名天然派;五、有常派;六、无常派,又名断灭派。大慧属于理想派,理想派乃全凭脑筋思想,不住一切想。其功用即在四句中,即不执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即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有而不有,无而不无,不落两边。祈祷派谓人最初在天上,有大梵天神为主,因欲念堕尘世,故祈祷以冀生天。祭祀派以神我为主,即数论师,计二十五冥谛。谓从神我为冥初主谛,从冥生觉,从觉生我心,从我心生五尘,从五尘生五大,从五大生十一根,共二十五法。而以神我为胜性,而此胜妙,即彼神我也。自然派谓宇宙万物皆出自然,故人应听其自然,不必修行,近老庄。有常派谓宇宙一切皆有轮回,不能避免,故劝人去恶迁善,以获福报,近儒家。无常派谓人死归于消灭,一死即了,故不须修善,但求断灭。

  大慧认为一切不住见闻知觉为佛性。手灌其顶,即授手相引以荷大法。

  外道

  外道   外道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在今称者名哲学,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如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二天三仙   一、韦纽天外道,以韦纽天为万物之生因者。二、摩酰首罗天外道,以摩酰首罗天之生因者。三、伽毗罗仙外道,即数论师。四、优楼伽仙外道,即胜论师。五、勒沙婆仙外道,即尼犍子。九十六种中举此五师,余均略。见《百论.上》,《百论疏.上之中》。

  三外道   即《百论》所说之三仙也。《止观.十上》举此三外道而判宗计。「一、伽毗罗外道,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法外道,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外道,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

  三种外道   天台智者,于外道立三种。一佛法外外道,如九十六种之外道,佛法外之外道也。二、附佛法外道,如小乘之犊子部及大乘之方广道人,附托佛法而立邪计者。三、学佛法成外道,谬解佛之教门,而陷于邪计者。见《止观》(十上)。

  外道四宗   又曰「四见」,亦曰「四执」。一、伽毗罗,计一。二、优楼僧佉,计异。三、尼犍子,计亦一亦异。四、若提子,计非一非异。见《入大乘论.上》,《破四宗论.上》。又一、执一者,如数论等。二、执异者,如胜论等。三、执亦一亦异者,如尼犍子等,四、执非一非异者,如阿时缚外道。见《唯识论.一》,《同述记.一》末。

  外道六师   一、富兰那迦叶,富兰那其字,迦叶其姓。立一切之法,断灭性空,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者。 二、末伽梨拘赊梨子,末伽梨其字,拘赊梨其母名,计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惟为自然者。三、删阇夜毗罗胝子,删阇夜其字,毗罗胝其母名,计不求道,但经生死劫数间,自尽苦际,如缕丸转于高山,缕尽自止者。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阿耆多翅舍其字,钦婆罗者粗衣也。身着弊衣,五热炙身,以苦行为道者。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迦罗鸠驮其字,迦旃延其姓。计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应物而起见者。若人问为有耶,则答为无;为无耶,则答为有。六、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为出家总名,若提为母名。计苦乐罪福,尽由前世,必当偿之,非为今行道所能断者。已上六师与佛同世,自称为一切智者。见《维摩经.弟子品》,《涅槃经.十九》,《止观.十上》。《有部毗奈耶杂事.三十八》曰:「乔答摩,我曾遍观诸外道类,各别立宗。所谓脯刺擎迦摄波子,末塞羯利瞿黎子,珊逝移毗刺知子,阿布多鸡舍甘跋罗子,脚俱陀迦多演那子,呢揭烂陀慎若底子,此等诸师各述异宗,未知谁是?」图立三种之六师外道。一、一切智六师外道,见邪真理,发邪智而辩才无碍者。二、神通六师外道,得世间之禅定而发五神通者。三、韦陀六师外道,又曰文字外道。博学多闻,通《四韦陀》十八大经,世间之吉凶,天文地理,医方卜相,无所不知者。见《四教仪.二》。

  六种苦行外道   一、自饿外道,节饮食而忍饥饿者。二、投渊外道,投身于渊而死者。三、赴火外道,常以五热炙身者。四、自座外道,常为裸形,不拘寒暑,坐于露地者。五、寂默外道,以尸林冢间为住处,常寂默不语者。六、牛狗外道,持牛戒狗戒者。见。《涅槃经.十六》

  十三外道   一、劫比罗,即数论师也。二、温露迦,即胜论师也。三、大自在天,以自在天为生因者。四、大梵外道,以梵天为生因者。五、时外道,计时为生因者。六、方外道,计方为生因者。七、本际外道,计过去之初有本际,从此生万物者。八、自然外道,计万物由自然而生者。九、虚空外道,以虚空为生因者。十、我外道,计常有一大我,从此生万物者。十一、声显论师,计声虽由缘隐显,然为本来常有者。十二、声生论师,计声本为无,依因缘而生,生了即为常住者。十三、顺世外道,计唯有地水火风四大,生一切有情,死后还归于四大者。见《唯识论(一).述记一末》。

  十六外论   一、因中有果论,是如雨众外道,计因为常恒,具有果性者。雨众外道者,数论师之大弟子,十八部之主也。二、从缘显了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声显论师,计法自先即有,但依缘而显者。三、去来实有论,是如数论外道,又如时论外道,又如小乘萨婆多部,计过去未来为实有之事如现在者。四、计我论,是如数论、胜论、尼犍子、兽主、赤衣、遍出、犊子之七外道、计实我者。五、计常论,是如数论师等,计我及世间为常住者。六、宿作因论,是如尼犍子外道,计现所受之苦,由于宿作之因,由于现之苦行,而吐宿恶者。七、计自在论,即自在天外道。八、害为正法论,是如浊世之诸婆罗门,欲自食肉而以害生物,供天为正法者。九、有边生边论诸外道入禅定所见,计世界有边际无边际者。十、不死矫乱论,有外道言我事不此之净天,问其不死之理,则为矫乱之答者。十一、无因见论,执诸法无因者邪见者。十二、断见论,计身死而后断灭者。十三、空见论,一切拨无之邪见外道也。十四、妄计最胜论,如诸婆…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