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6

  ..續本文上一頁無影像。

  輪句,非輪句。

  輪,即火輪,極快。佛性不轉。

  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

  仙人化城,佛性無此。

  天句,非天句。

  佛性超過二十八天。

  飲食句,非飲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

  佛性無飲食男女。

  見句,非見句。

  佛性無知見。

  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

  《金剛經》:「佛說波羅蜜,即非波羅蜜,是名波羅蜜。」

  戒句,非戒句。

  佛性是無上菩提心戒,不必再持戒。祖師雲:「我這裏無此閑家具。」

  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山河大地,日月星宿,皆是佛性。

  谛句,非谛句。

  真如佛性諸法空相,無苦集滅道。

  滅起句,非滅起句。

  佛性無起滅,無緣起。

  治句,非治句。

  佛性乃絕者,故無對治。

  相句,非相句。

  佛性非我、人、衆生、壽者四相。

  支句,非支句。

  七覺支。

  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

  佛性無五明。

  族句,非族句。

  無種族最平等。

  仙句,非仙句。

  仙未脫叁界,佛已超叁界。

  王句,非王句。

  佛性平等,衆生與佛平等無王。

  攝受句,非攝受句。

  叁攝受,誓修一切善,誓斷一切惡,誓度一切衆生。佛性中無善惡,無衆生可度。

  寶句,非寶句。

  本來具足。

  記句,非記句。

  記憶非佛性。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

  信與不信,了不相幹。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無男女相,無五不男相。

  味句,非味句。

  無色、聲、香、味、觸、法。

  事句,非事句。

  無事障。

  身句,非身句。

  無眼、耳、鼻、舌、身、意。

  覺句,非覺句。

  無見聞知覺。

  動句,非動句。

  語默動靜,皆是佛性。

  根句,非根句。

  無六根。

  有爲句,非有爲句。無爲句,非無爲句。

  有爲、無爲,皆是兩頭話。

  因果句,非因果句。

  佛性超出輪回因果。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色即是佛性,與佛性無別,故曰:「色即是空。」

  節句,非節句。

  無時節。

  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雜句,非雜句。

  佛性無雜無亂,離種種言說。

  說句,非說句。

  離四句,絕百非,《維摩經》:「乃至無有言說。」

  毘尼句,非毘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

  佛性不持戒,無比丘相。

  處句,非處句。

  佛性不必住持。

  字句,非字句。

  佛性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诃薩,應當修學。

  以上佛所答,皆就佛性發揮。

  以上禅宗結束。達摩印證悟道者,用以上一段。

  以下講法相唯識。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諸識指見聞知覺,即阿賴耶識。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二種即生滅二種,明心見性後才能知。

  諸識有二種生,

  識指業識、阿賴耶識。

  謂流注生,

  即九相中六粗,細分別之相續相。

  及相生。

  即九相中叁細,──境界相,──現識印象收進。

  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

  印象停留。

  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印象消滅。

  大慧,諸識有叁種相,謂轉相、

  即能見相。

  業相、

  即境界相。

  真相。

  即九相中之叁細相。

  大慧,略說有叁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爲叁?謂真識、現識、

  叁細。

  及分別事識。

  六粗,真識念未動即業相,現識念已動即能見相與境界相。分別事識即細粗分別,即智相至業系苦相。

  大慧,譬如明鏡。

  比阿賴耶。

  持諸色像,現識處現。

  現識即七識,將印像送入阿賴耶識處,阿賴耶將印像由八識表現出來。

  亦複如是。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不壞者,不斷也,有現識將印像 ( 象

  ) 經驗積集,然後能生判別,即相生及流注生,互相爲因,相續生滅也。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現識境界,皆由不思議微細熏變所成,故爲現識因,乃由外入,熏變乃外界種種變幻印像之謂。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塵積集于內謂之「取」,取者記住也,加以無始以來原有之妄想醞釀于內,然後能生分別,故爲分別事識之因。乃由內自生,「取」字出第七識。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真識即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能生虛妄分別,亦能滅種種虛妄分別。阿賴耶滅,則前七識俱滅,一切相皆滅,即前文所謂二種滅中之相滅是也。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

  相續即流注義。相續以九相爲因緣。因緣滅則相續無由生,故謂二種滅爲相滅及流注滅,而阿賴耶不滅不可斷。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無始妄想是叁細。自心見等識是六粗,即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複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具。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泥團微塵,譬相及流注。異而實同,皆阿賴耶所生。金莊嚴具譬佛性。一切皆不離佛性,山河大地,皆妙明真心也。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

  轉識,即前五識轉六識,六識轉七識,七識轉八識,八識轉九識。(庵末羅識,即白淨識)前八識不可破,九識可破。九識破後,即見其相。藏識即含藏識,包括八識。真相指佛性。明心見性之後,八識皆變爲佛性。藏識非因者,謂藏識非生滅之因,故不滅。滅者,乃業相耳。故相及流注有生住滅,而八識及佛性則無生住滅,但有轉識成智。一入佛性,則皆變爲佛性,故自其異者觀之,則生滅者,乃相與流注耳,藏識無關也。自其不異者觀之,則皆一佛性耳,無所謂生滅也。

  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攝受境界滅,識流注亦滅。」若識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攝受境界,即含藏識。外道以爲斷六根八識可以成道,乃落空。即落于無始無明境界。

  不能成佛,佛性乃不生不滅者。

  大慧,外道說流注生因,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更有異因。大慧,彼因者,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佛說流注乃因緣和合而有,而外道則以爲別有生因。如數論師以神我爲勝性,即「勝妙」。勝論師以大自在天能生諸法爲起因。「士夫」即大梵,謂大梵天能生一切。「時」,七種外道之一。微塵乃順世外道所計。

  複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

  外道有七種自性。

  所謂集性自性。

  集謂聚集,指數論師所立二十五法,以彼所執五大十一根從初覺心、五塵、叁事,集聚生起。

  性自性。

  數論師立勝性,以爲自性。

  相性自性。

  勝論師所立六句以實、德、業,大有、和合、同異及四大極微等質,礙法爲生起因。

  大種性自性。

  順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諸法,謂微塵能生粗色是也。

  因性自性,緣性自性。

  二聲論師所立,一待緣生,即以聲爲生法之因,此乃單以聲爲因,故雲:「因性自性,二待緣顯。」即以生聲之緣爲因,故雲「緣性自性。」

  成性自性。

  此指許六句中和合句也,彼執諸法和合而成,故雲「成性自性。」

  外道七種自性,總不出四句,謂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也。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種性自性,緣性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無因生。總之有生即有滅,不出生滅,而佛說自性乃無生無滅。

  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

  常住真心本體。

  慧境界智境界、

  常住真心之妙用。

  見境界、

  真知真見,隨拈一法,皆是佛法。

  超二見境界。

  超我見法見境界。

  超子地境界、

  超十地境界。

  如來自到境界。

  大圓覺境界。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

  應供即出現世間成正覺。

  以性自性第一義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

  在世間成道。

  出世間上上法。

  隨拈一法,皆是自性,即不二法門。

  聖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聖慧眼所證共相,共相即一合相,凡聖情絕,內外一體之相所建立。

  如所建立,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大慧,雲何外道論惡見共,所謂自境界妄想見。不覺識自心所現,分齊不通。

  外道以妄想見故有生滅之見,以爲定一定異而不通也。

  大慧,愚癡凡夫,性無性,自性第一義,作二見論。

  愚癡凡夫,以生滅爲自性,皆落于我執、法執二見。

  複次大慧,妄相叁有苦滅。無知愛業緣滅,自心所現幻境隨見,今當說。

  無知即一念無明能起愛業而不能斷。

  明心見性之後,妄想叁有苦及無知愛業緣皆變爲佛性。所謂「煩惱即是菩提」是也,故不必斷。倘不見性,則妄想雖暫時斷滅,不久之後,自心幻境又現。故外道斷六根及一念無明,皆非澈底辦法。惟佛以聖慧眼證入,佛性本體後所建立之共相境界,乃能真妄合一,不生不滅也。

  大慧,若有沙門、婆羅門,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及事時住。緣「陰、界、入」生住,或言生已滅。

  佛所建立之第一義境界。乃離于生住滅及因果有無者。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爲共相,皆是佛性,五陰亦變爲佛性。而外道則執于斷常二見,故認生住滅及因果有無爲實有,而誤認五陰爲一切生住滅之本,故欲斷滅之也。

  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谛、破壞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

  現前皆非其實,而不能見根本實相,成道無分。

  大慧,…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