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影像。
轮句,非轮句。
轮,即火轮,极快。佛性不转。
揵闼婆句,非揵闼婆句。
仙人化城,佛性无此。
天句,非天句。
佛性超过二十八天。
饮食句,非饮食句。淫欲句,非淫欲句。
佛性无饮食男女。
见句,非见句。
佛性无知见。
波罗蜜句,非波罗蜜句。
《金刚经》:「佛说波罗蜜,即非波罗蜜,是名波罗蜜。」
戒句,非戒句。
佛性是无上菩提心戒,不必再持戒。祖师云:「我这里无此闲家具。」
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山河大地,日月星宿,皆是佛性。
谛句,非谛句。
真如佛性诸法空相,无苦集灭道。
灭起句,非灭起句。
佛性无起灭,无缘起。
治句,非治句。
佛性乃绝者,故无对治。
相句,非相句。
佛性非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支句,非支句。
七觉支。
巧明处句,非巧明处句。
佛性无五明。
族句,非族句。
无种族最平等。
仙句,非仙句。
仙未脱三界,佛已超三界。
王句,非王句。
佛性平等,众生与佛平等无王。
摄受句,非摄受句。
三摄受,誓修一切善,誓断一切恶,誓度一切众生。佛性中无善恶,无众生可度。
宝句,非宝句。
本来具足。
记句,非记句。
记忆非佛性。
一阐提句,非一阐提句
信与不信,了不相干。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无男女相,无五不男相。
味句,非味句。
无色、声、香、味、触、法。
事句,非事句。
无事障。
身句,非身句。
无眼、耳、鼻、舌、身、意。
觉句,非觉句。
无见闻知觉。
动句,非动句。
语默动静,皆是佛性。
根句,非根句。
无六根。
有为句,非有为句。无为句,非无为句。
有为、无为,皆是两头话。
因果句,非因果句。
佛性超出轮回因果。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色即是佛性,与佛性无别,故曰:「色即是空。」
节句,非节句。
无时节。
丛树葛藤句,非丛树葛藤句。杂句,非杂句。
佛性无杂无乱,离种种言说。
说句,非说句。
离四句,绝百非,《维摩经》:「乃至无有言说。」
毘尼句,非毘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
佛性不持戒,无比丘相。
处句,非处句。
佛性不必住持。
字句,非字句。
佛性非语言文字,所能形容。
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说。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以上佛所答,皆就佛性发挥。
以上禅宗结束。达摩印证悟道者,用以上一段。
以下讲法相唯识。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诸识指见闻知觉,即阿赖耶识。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
二种即生灭二种,明心见性后才能知。
诸识有二种生,
识指业识、阿赖耶识。
谓流注生,
即九相中六粗,细分别之相续相。
及相生。
即九相中三细,──境界相,──现识印象收进。
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
印象停留。
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印象消灭。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
即能见相。
业相、
即境界相。
真相。
即九相中之三细相。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
三细。
及分别事识。
六粗,真识念未动即业相,现识念已动即能见相与境界相。分别事识即细粗分别,即智相至业系苦相。
大慧,譬如明镜。
比阿赖耶。
持诸色像,现识处现。
现识即七识,将印像送入阿赖耶识处,阿赖耶将印像由八识表现出来。
亦复如是。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不坏者,不断也,有现识将印像 ( 象
) 经验积集,然后能生判别,即相生及流注生,互相为因,相续生灭也。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现识境界,皆由不思议微细熏变所成,故为现识因,乃由外入,熏变乃外界种种变幻印像之谓。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尘积集于内谓之「取」,取者记住也,加以无始以来原有之妄想酝酿于内,然后能生分别,故为分别事识之因。乃由内自生,「取」字出第七识。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真识即阿赖耶识,阿赖耶识能生虚妄分别,亦能灭种种虚妄分别。阿赖耶灭,则前七识俱灭,一切相皆灭,即前文所谓二种灭中之相灭是也。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
相续即流注义。相续以九相为因缘。因缘灭则相续无由生,故谓二种灭为相灭及流注灭,而阿赖耶不灭不可断。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无始妄想是三细。自心见等识是六粗,即分别事识。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具。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泥团微尘,譬相及流注。异而实同,皆阿赖耶所生。金庄严具譬佛性。一切皆不离佛性,山河大地,皆妙明真心也。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
转识,即前五识转六识,六识转七识,七识转八识,八识转九识。(庵末罗识,即白净识)前八识不可破,九识可破。九识破后,即见其相。藏识即含藏识,包括八识。真相指佛性。明心见性之后,八识皆变为佛性。藏识非因者,谓藏识非生灭之因,故不灭。灭者,乃业相耳。故相及流注有生住灭,而八识及佛性则无生住灭,但有转识成智。一入佛性,则皆变为佛性,故自其异者观之,则生灭者,乃相与流注耳,藏识无关也。自其不异者观之,则皆一佛性耳,无所谓生灭也。
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大慧,彼诸外道作如是论,谓:「摄受境界灭,识流注亦灭。」若识流注灭者,无始流注应断。
摄受境界,即含藏识。外道以为断六根八识可以成道,乃落空。即落于无始无明境界。
不能成佛,佛性乃不生不灭者。
大慧,外道说流注生因,非眼识色明集会而生,更有异因。大慧,彼因者,说言若胜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时、若微尘。
佛说流注乃因缘和合而有,而外道则以为别有生因。如数论师以神我为胜性,即「胜妙」。胜论师以大自在天能生诸法为起因。「士夫」即大梵,谓大梵天能生一切。「时」,七种外道之一。微尘乃顺世外道所计。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
外道有七种自性。
所谓集性自性。
集谓聚集,指数论师所立二十五法,以彼所执五大十一根从初觉心、五尘、三事,集聚生起。
性自性。
数论师立胜性,以为自性。
相性自性。
胜论师所立六句以实、德、业,大有、和合、同异及四大极微等质,碍法为生起因。
大种性自性。
顺世所立四大是常能生诸法,谓微尘能生粗色是也。
因性自性,缘性自性。
二声论师所立,一待缘生,即以声为生法之因,此乃单以声为因,故云:「因性自性,二待缘显。」即以生声之缘为因,故云「缘性自性。」
成性自性。
此指许六句中和合句也,彼执诸法和合而成,故云「成性自性。」
外道七种自性,总不出四句,谓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也。因性自性即自生;大种性自性,缘性自性,即他生;集性自性,相性自性,成性自性,即共生;性自性,即无因生。总之有生即有灭,不出生灭,而佛说自性乃无生无灭。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
常住真心本体。
慧境界智境界、
常住真心之妙用。
见境界、
真知真见,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超二见境界。
超我见法见境界。
超子地境界、
超十地境界。
如来自到境界。
大圆觉境界。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
应供即出现世间成正觉。
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
在世间成道。
出世间上上法。
随拈一法,皆是自性,即不二法门。
圣慧眼,入自共相建立。
圣慧眼所证共相,共相即一合相,凡圣情绝,内外一体之相所建立。
如所建立,不与外道论恶见共。
大慧,云何外道论恶见共,所谓自境界妄想见。不觉识自心所现,分齐不通。
外道以妄想见故有生灭之见,以为定一定异而不通也。
大慧,愚痴凡夫,性无性,自性第一义,作二见论。
愚痴凡夫,以生灭为自性,皆落于我执、法执二见。
复次大慧,妄相三有苦灭。无知爱业缘灭,自心所现幻境随见,今当说。
无知即一念无明能起爱业而不能断。
明心见性之后,妄想三有苦及无知爱业缘皆变为佛性。所谓「烦恼即是菩提」是也,故不必断。倘不见性,则妄想虽暂时断灭,不久之后,自心幻境又现。故外道断六根及一念无明,皆非澈底办法。惟佛以圣慧眼证入,佛性本体后所建立之共相境界,乃能真妄合一,不生不灭也。
大慧,若有沙门、婆罗门,欲令无种、有种因果现,及事时住。缘「阴、界、入」生住,或言生已灭。
佛所建立之第一义境界。乃离于生住灭及因果有无者。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为共相,皆是佛性,五阴亦变为佛性。而外道则执于断常二见,故认生住灭及因果有无为实有,而误认五阴为一切生住灭之本,故欲断灭之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现前皆非其实,而不能见根本实相,成道无分。
大慧,…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