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7

  ..續本文上一頁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芽事。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破無因外道。謂五陰可斷滅,皆自心妄想見。若無因,則無果,何有次第耶?

  大慧,若複說無 (滅) 種、有 (生) 種、識,叁緣合生者,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所作事業悉空無義。

  此破轉計。外道轉計雲:一切諸法,雖本無種,但由識、根、境叁緣和合,則便得生;或轉計雲:一切諸法,雖有勝妙、士夫、自在、時方、微塵以爲其種,仍須識、根、境叁緣和合,才得生。故今破無種雲:若本無種叁緣合生者,則龜本無毛,叁緣合時亦應生毛,既違決定義。

  即真理。

  汝無種宗,豈不壞乎。次又破有種,雲若先有勝妙、士夫等諸法種,更俟叁緣合生者,則勝妙等既有毛種。叁緣合時,龜應生毛;沙應出油矣。故實雲雲有種、無種說,有如是過,不知自心種規。

  即阿賴取種子。

  互爲因果正義。遂使自己所作苦行,不得結果,空不實益矣。

  大慧,彼諸外道,說有叁緣合生者,所作方便。

  教理也。

  因果自相,過去未來現在,有種無種相。

  即外道所立各種教理。

  從本已來成事相承。

  外道六大師相承受。

  覺想地轉。

  俱是依自覺妄想地轉,以推測假設各種自性。

  自見過習氣。

  邪見惡習所熏。

  作如是說。

  故作如是斷常之論。

  如是大慧,愚癡凡夫,惡見所噬,邪曲迷醉。

  作種種曲解。

  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本無實智,而妄自稱己之學說,乃一切智說。

  大慧,若複諸余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

  見諸法離于自性。

  浮雲、大輪、幹闼婆城、無生、幻、焰、水月,及夢。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虛僞,不離自心。

  自心指阿賴耶識發現,由無始種子所熏。

  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立身之藏識。

  先將一切法歸納于阿賴耶識,再于識境忘卻能所,則離生住滅矣。

  于識境界,攝受,

  能取之心。

  及攝受者。

  所取之境。

  不相應。

  能所雙忘也。

  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

  能所雙忘,則離生住滅。

  自心起,隨入分別。

  離生住滅之後,則是真心,再起真心以分別,則無往而非自性,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大慧,彼菩薩。

  如此用功則。

  不久當得生生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無開發方便。

  四十九年說法,未說著一字。

  大慧,彼于一切衆生界,皆悉如幻。

  無衆生可度。

  不勤因緣。

  自性離緣起。

  遠離內外境界。

  內外合一。

  心外無所見。

  一切皆是佛性。

  次第隨入無相處。

  入自性本體,無相即實相。

  次第隨入,從地至地叁昧境界。

  自劫地至佛地得正定境界。

  解叁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叁昧。

  已至佛地正定境界,則叁界皆常寂光淨土,無異無別,故曰「如幻叁昧。」

  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蜜。

  此時自心所現,皆是佛性,佛性之外別無所有。

  舍離彼生,所作方便。

  即已明心見性,得住般若叁昧,得不消再修,一切法門方便,皆無甪處,故應舍離。

  金剛喻叁摩提,隨入如來身。

  金剛喻佛性不壞,如來身即法身,遍滿虛空,無所不在。

  隨入如如化。

  一切現成。

  神通自在。

  超脫妄境,無有障礙,故能神通自在。

  慈悲方便,具足莊嚴。

  以慈悲方便度衆生,具足無上莊嚴。

  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

  「地獄天宮,皆爲淨土。」佛性無所不遍。

  離心意意識。

  心意意識等,已轉爲四智;八識已得八解脫。

  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八識漸次轉四智,得入真如本體。

  大慧,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當遠離陰界入。心因緣所作方便,生住滅妄想虛僞。

  欲得解脫者,當知佛性中無五蘊,一切虛妄生滅,皆因緣所生,明此然後能漸次解脫轉識成智。

  唯心直進。

  既明因緣所作虛妄,然後直進向前看。

  觀察無始虛僞過。

  便到無始無明境界,即第九庵末羅識境界,此爲最緊要關頭,衆生所以不能見佛性者,皆此識所蔽也。

  妄想習氣因。叁有思惟無所有。

  叁界乃無始妄想,習氣所成,本無體性,庵末羅識一破,則可超出叁有,到如來境界。

  佛地無主。

  無生滅。

  到自覺聖趣,自心自在。

  山河大地,皆如來妙明真心。

  到無開發行。

  到此無修,佛性無緣起。

  如隨衆色摩尼,隨入衆生微細之心。

  佛性如摩尼寶珠,隨方顯色,入于五濁惡世衆生之心,而化度之。

  而以化身隨心量度。

  隨衆生根器種性而化度之。

  諸地漸次,相續建立。

  故十地隨次相續建立。

  是故大慧,自悉檀善,應當修學。

  以上自度度他法門最善,故當依此修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之下疏 月溪法師講

  [卷叁上]   [卷叁下]    [卷四上]   [卷四下]

  宋天竺叁藏沙門求那跋陀羅譯

  魏北印度叁藏沙門菩提流支重譯

  唐于阗國叁藏沙門實叉難陀叁譯

  昆明彌陀寺沙門月溪法師注疏

  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

  所修。

  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

  諸佛菩薩境界不同。

  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

  稱真實義。

  一切佛語心。

  諸佛教心。

  爲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海浪藏識,即境界法身轉識成智之謂也。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爲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

  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乃所緣緣也。謂心心所法,立托緣而生起,是自心之所緣慮。

  無始虛僞過色習氣計著。

  無始以來,取著于色,虛妄習氣,即眼識習氣種子,乃視因緣也。因緣者,謂六根爲因,六塵爲緣,如眼根對色塵時,識即隨生是也。

  識性自性。

  識本性如是,即前念眼識現行,乃等無間緣,謂心心所法,次第無間,相續而起,又名次第緣。

  欲見種種色相。

  即浮根四塵,流逸奔色,乃作意分別依等,乃增上緣也。增上緣者,謂六根能照發識,有增上力用,諸法生時不生障礙。

  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阿賴耶如大海,眼等諸識,因四緣而轉,有如波浪。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複如是。

  眼識者,能緣之見分也。一切諸根微塵毛孔者,所緣之相分也。俱生者,頓生也。隨次境界生者,漸生也。此頓漸二生,共有二義。一者,但約一識,或頓緣多境,境即頓生,或漸緣諸境即漸生,然皆識外無境。譬如鏡外無像,海外無波。此則以鏡海譬能緣,像波譬所緣。二者,通約諸識,或諸緣頓具,識即頓生,或緣有具缺,識即漸生。然皆藏識之外,無諸轉識。亦如鏡外無像,海外無波。此則以鏡海譬藏識,像波喻轉識也。故雲亦複如是。(錄《楞伽義疏》)

  譬如明鏡現衆色相,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

  八識如明鏡能現外境衆色像,因四緣而轉,遂如猛風吹水興起識浪,此爲起因。因因而生,異不異相,與無始業混合,遂深入計著。不能知五識等之自性,乃因像合成,故五識遂相續輾轉互爲因相,再生差別分段相,則爲六識之因,六識與五識俱轉矣。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起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彼身轉,指五識六識轉,尚未起分別,至第七識,隨起執著,轉入第八識,則各各衆相俱轉。混合之後,再分別種境界生分段差別。如大海與波浪混合一體,其初實各不相知,故曰:非異、非不異也。

  如修行者入禅叁味,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禅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但不取諸境,名爲識滅。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叁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修小乘二乘者,入禅定,乃微細習氣轉耳,然不自知,而認爲識已滅盡,故入禅叁昧。其實無始以來習氣種子仍未滅,其所認爲識滅者,不過不受諸境,妄計爲滅而已。如欲澈底達于大圓覺境界,仍須將無始種子 (即無始無明庵末羅識) 打破,此等微細藏識 (即庵末羅識) ,究竟邊際,惟佛及住地菩薩乃能決了,非其余小乘二乘外道等所能測量決了也。

  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僞。

  謂修如實行者,才能了諸地相,善達句義,善根成熟,打破無始無明窠臼,(無)始無量劫種子和盤托出,則大事決了矣。

  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叁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已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謂宴坐山林,修下中上法之士,所能見者,自心妄想流注之境而已。若欲得其解脫,應學諸佛所授手之真正法門,打破無始無明,得自在力,神通叁昧,超過阿賴種子所現之一切虛妄生死境界,則入如來境界矣。故諸修行人,應親近明心見性之最勝善知識,才免錯走路途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勝躍而轉生。

  藏諸海本不動,因境界風而動。境界風者,即四緣轉識,而風浪騰躍也。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衆華…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